論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的互動發展
2009-2-24 1: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加快推進以“五點一線”為重點的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是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雙重機遇、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大舉措。沿海經濟帶的發展需要腹地的支撐,腹地的發展也需要沿海經濟帶的牽動。因此,構筑沿海與腹地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對實現東北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就此進行了探討。
一、推動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遼寧,“五點一線”中的“五點”是指: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含盤錦船舶工業基地)、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錦州西海工業區和葫蘆島北港工業區)、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莊河花園口工業園,初期規劃總面積482.9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面積195.3平方公里。2007年10月,經遼寧省政府批準,盤錦船舶產業基地在10平方公里的基礎上,起步區擴大為34.6平方公里,規劃面積為110平方公里。至此,“五點”總規劃面積已經擴展為582.9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為219.9平方公里。“一線”是指,從丹東到葫蘆島綏中4300公里的濱海公路。通過“以點連線、以線促帶、以帶興面”的空間發展格局,輻射和帶動距離海岸線100公里范圍內的沿海經濟帶的發展。《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將沿海經濟帶作為一級軸線,提出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建設以大連為龍頭,以長興島、營口沿海、錦州灣、丹東和花園口“五點一線”為重點,優化港口布局,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逐步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集聚帶的發展戰略。
(一)互動發展的可行性
1、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看,沿海和臨港地區,往往是區域經濟的起源地和繁榮地。港口是腹地對外聯系的窗口,通過引進國外或域外資源、產品、技術、信息等連接國際或域外市場,同時沿海地區所擁有的便捷而低廉的交通條件,也使沿海地區在產業布局中擁有顯著的區位優勢,成為產業集聚地區,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在歐洲,大西洋、地中海和萊茵河沿岸,是經濟最發達地區,擁有一批港口城市,有倫敦、鹿特丹、漢堡等;在美國,東西海岸和五大湖區是經濟先行發展地區,形成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等港口城市;在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依托于橫濱、神戶、名古屋等港口。全球排名前35位的大城市有31個是靠沿海經濟發展起來的。目前,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增長極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大約70%的大城市、70%的人口和70%的工業資本都集中在距離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帶。
2、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看,沿海和臨港地區,是我國經濟率先發展的地區。沿海起飛,港口登陸,再向腹地推進,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路徑。一個國家或地區,首先融入世界經濟的,一定是沿海城市。沿海地區憑借對外聯系的便利,率先引進新的思想觀念、新的機制體制、新的技術管理,使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得到快速提升。目前我國東部發達省份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在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引進國際直接投資,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建立起制造業基地,完成經濟起飛和初步的工業化過程,形成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長江三角洲中的上海,憑借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同周邊地區逐步形成層級有序、錯落有致的產業分工體系,拉動長三角地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山東實施“海上山東”戰略已有十多年,圍繞一個中心城市--青島,三個區域中心城市--煙臺、濰坊、威海,三條產業聚集帶--德煙鐵路、藍煙鐵路、204國道,形成以石油、重型化工、輕紡、電子、海鹽和鹽化、濱海農業、海洋港口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依托的臨海產業體系。
3、從遼寧沿海與腹地的關系看,沿海與腹地互動發展具有客觀基礎。遼寧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計劃經濟時代以封閉式的國內市場為導向的經濟布局和當時特定的國際環境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導致全省產業布局不是在沿海,而是在腹地。“一五”時期,國家在遼寧布局的24項重點大項目中有22項主要集中在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等中部城市群,只有2項在大連。沿海的六個城市,也只有大連是沿港口設計的,其他城市的市區距海岸線都在四五十公里以外,沿海臨港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互動發展的必要性
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沿海優勢,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是遼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是要根據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和潛力,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建立各具特色、分工合理、協作有序的區域經濟體系。遼寧沿海與腹地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沿海有2200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1000多公里的宜港岸線,其中深水岸線430公里,擁有5個主要港口,已建成296個生產性泊位,同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還擁有2000多平方公里尚未開發的廢棄鹽田和荒灘,這在國家嚴格控制土地的政策下,尤為難得。遼寧腹地特別是中部城市群是我國重工業基地之一,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域和遼寧省的經濟核心地帶,產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完備,人力資源豐富,科技能力卓著,綜合實力較強。沿海經濟帶在構建沿海產業帶和臨港工業園區時,需要腹地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產業配套能力的支持,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及營口等港口的發展需要伴隨腹地經濟不斷增長而日益擴大的物流來支撐。腹地經濟則需要充分利用港口和沿海便利而廉價的運輸條件及對外聯系的“窗口”作用,獲取比較優勢,提升國際和國內市場競爭力,加入到國際分工體系之中。
2、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要求。把遼寧老工業基地建設成為國家新型產業基地、把遼寧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強省,是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建設沿海經濟強省,既需要腹地學習和借鑒沿海地區新的機制和體制以及先進的管理模式,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塑老工業基地的競爭力,又需要沿海經濟帶借助腹地的力量,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沿海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3、加快東北及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要求。“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不僅為東北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搭建平臺,也為東北亞國際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向沿海經濟帶集聚,再向東北腹地延伸和輻射創造條件,有利于促進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參與東北亞地區分工與合作。同時,遼寧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是東北三省、內蒙東五盟(市)和蒙古國最近的出海口,隨著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及大窯灣保稅港區的建設,其對東北地區經濟的輻射牽動作用將日益顯著。
二、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的實施重點
當前,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正處于開發建設之中,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也處于起步階段,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需要從沿海與腹地的實際出發,抓住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扎實推進。
(一)以比較優勢為依托實現沿海與腹地產業轉移的突破
促進沿海與腹地的產業轉移,是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的核心。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水運仍然是最便宜的一種運輸方式,特別是在運輸體積大、分量重、附加值低的產品時,成本優勢明顯。腹地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和原材料企業應借助海運便利、成本低廉的優勢,及沿海城市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加入國際分工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也可以將適合于沿海發展的某些加工過程直接布局到港口附近,如裝備制造業的總裝環節和原材料工業的生產環節等。沿海經濟帶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沿海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將腹地優勢產業中需要依托沿海來發展的產業或產業鏈條中的某些環節吸引到沿海地區來發展,同時盡可能多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與腹地的產業協作聯合,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先進技術并向腹地轉移,在大型臨港企業選址和產品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腹地企業的配套能力,共建產業鏈條。
(二)以重點工程為依托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突破
完善交通運輸體系和公用設施體系,是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交通主干線是人力資源、設備、原材料等有形的生產要素以及產品的流通軸線,也是沿海與腹地互動發展的主要載體,而公用設施則是保證社會再生產連續進行的基本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要以公路、鐵路等部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打造貫通沿海與腹地、連接東北地區和內蒙古東部的交通通道,形成面向沿海的綜合交通網絡。要以供水、供電等公共設施建設為重點,推進跨區域的水源工程和大型管道等水利工程建設,積極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布局,加快沿海地區電源設施建設,形成統一配套的公用設施網絡,確保沿海經濟帶能源供給和水資源供需平衡。
(三)以港口和交通干線為依托實現物流體系的突破
構建覆蓋東北乃至東北亞的物流體系,是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的重要途徑。現代經濟發展必須是建立在完善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和相應的物流能力基礎上,遼寧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和高加工度的原材料工業,尤其需要快捷高效的原材料、零配件、產成品配送體系。構建現代物流體系要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輻射牽動作用,合理規劃建設與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全面提升各物流節點城市特別是物流樞紐城市的物流服務功能;要積極引進全國性和國際化大型物流企業,扶持培育地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要根據東北經濟區產業帶和自然資源空間布局的特點,不斷完善和發展沿錦州港、葫蘆島港-遼寧西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和內蒙古東部,丹東港-吉林和黑龍江東部,大連港、營口港-遼寧中部城市群-吉林、黑龍江中部地區三條軸線的物流體系。
(四)以深化改革為依托實現體制機制創新的突破
創新機制體制,是推動 “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的重要保障。“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涉及到遼寧全省幾乎所有城市和地區,如果再加以延伸,會涉及到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五盟,甚至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其難度和復雜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會遇到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需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去面對和解決。既需要在行政管理體制、管理權限、組織機構設置等方面創新,也需要在財政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保稅港區政策運用等方面推出一些特殊的政策和規定。例如在吸引吉林、黑龍江等地的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高加工度的原材料企業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入“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時,可仿照“飛地經濟”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統計口徑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和特殊規定;將大窯灣保稅港區的部分功能延伸至腹地,開展“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進出口通關改革業務試點,通過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大窯灣保稅港區政策的輻射作用。
(五)以優惠政策為依托實現人才流動的突破
加快人才流動,是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的基礎。“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和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現在“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建設剛剛起步,條件還不盡如人意,為鼓勵國家公職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各類人才到“五點一線”去創業和工作,應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為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例如到“五點”園區創業的國家公職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保留原來身份;“五點”園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經有關部門認定后,到園區事業單位工作不受編制限制,確定行政職務不受職數限制,聘用專業技術職務不受崗位限制,可直接認定或聘任相應的技術職務。
三、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的建議
推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實現遼寧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資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良好市場環境建設等方面的作用。
(一)建立相應推進機制與保障機制
沿海與腹地互動發展,將形成跨行政區的經濟區域,需要建立區域性經濟組織。縱觀世界范圍內的區域合作,一個通用的做法就是在相關利益方具有共同意愿的前提下,由各地方政府派員組成一個跨經濟區的組織機構。該機構獨立于合作雙方政府之外,履行定期相互通氣和向相關方面反映情況及其重大問題,組織編制區域合作框架和有關概念性規劃,出面組織對區域內重大經濟社會活動的預評估,幫助協調跨地區投資者利益保障和非法律性利益糾紛等職能。沿海經濟帶與腹地所涉及到的地方政府可以成立相關組織如沿海與腹地互動發展促進會,逐步形成對各方具有約束力的合作協議,建立統一的競爭規則、一體化信息交流平臺等,協商解決互動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二)制定互動發展規劃
要保證沿海經濟帶與腹地實現良性互動,必須制定科學的互動發展規劃。現在《“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已經出臺,但是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還沒有具體的規劃。由于沿海與腹地都是跨行政區劃的地域概念,地區之間的封閉與分割、本位主義、地區利益等都有可能阻礙跨地區的產業轉移和生產要素流動,不利于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的實現。在制定沿海經濟帶與腹地良性互動發展規劃時,既要充分考慮《“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又要與《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環渤海兄弟省市、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五盟(市)發展規劃相結合,特別重要的是與遼寧“十一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科學定位沿海與腹地的發展方向。
(三)提供相關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
在財政政策方面,應積極爭取使“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爭取得到中央財政的支持;加大省、市兩級政府財政投入的力度,穩步提高對“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支出;安排專項資金,為國家和遼寧省重大項目的“落地”提供配套支持,為腹地到沿海發展的一些重要項目給予貼息支持。在金融政策方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積極爭取利用國家開發銀行的政策性貸款及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和發達國家的出口信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探索產業基金、企業債券、創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多種融資方式;創新金融服務手段和方法,增加金融服務的品種,促進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的資本流動,構筑連接沿海企業和腹地企業的結算服務網絡,適時探索離岸金融業務的開展。
(四)完善統一開放的區域市場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沿海經濟帶與腹地互動發展更多是要通過市場來完成的。因此,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的區域市場體系,鼓勵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就顯得格外重要。要充分利用沈陽產權交易中心,建立面向東北地區的產權交易市場。依托省區和中心城市, 特別是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各種要素市場的聯網,建立起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的跨地區的市場體系格局,如區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科技成果專利市場、人力資源共同市場、信用市場和旅游文化市場等。同時,規范市場秩序,消除畫地為牢的分割市場的體制性因素,廢止各種不利于區域共同市場形成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保證區域市場的公平和開放。
(五)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貫通沿海與腹地的交通體系,要加快沈大高速鐵路、東北東部鐵路、錦州灣至內蒙東部鐵路、沈西工業走廊至營口出海鐵路等“三條半”鐵路大通道建設;要加快丹東至通化、丹東至海城、朝陽至赤峰、撫順至梅河口的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沿海區域間快速通道建設,構建完善高效的道路運輸服務和保障體系;大規模推進港口建設,根據整個東北腹地的產品、資源及物流特點,努力增加原油、集裝箱、鐵礦石、鋼鐵等大型專業化泊位,完善港口公用基礎設施;要加快實施沈陽、大連機場改擴建工程,積極發展錦州、丹東等支線機場,努力形成面向沿海的“集疏運”體系。同時,推進大伙房輸水二期工程、三灣水利樞紐與輸水工程、“引白濟錦”、“引東入島”等水利項目建設,重點規劃建設紅沿河核電站、國電莊河電廠、營口華能電廠二期、國華綏中電廠二期、華能丹東電廠二期等5個電源項目,保證沿海與腹地水資源和能源平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