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我國農村物流體系
2009-2-19 4: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以下簡稱 《決定》)是我國改革發展一個新的開始, 《決定》的正式發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獻禮。
三十年前,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因而極大程度豐富了城鄉居民的 “菜籃子”、 “米袋子”,但是農民的 “錢袋子”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不完善,使農村與城市二元世界的距離越拉越大。因此,解決農村流通體制問題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我國農村市場改革的催化劑,是改變傳統的農村二元經濟結構的關鍵,而發展農村物流是落實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特殊性,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農村市場很難打開局面。隨著 《決定》的深入貫徹、隨著國家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投入加大,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需要更多更專業的物流企業。
建立并不斷完善農村商品流通市場體系,縮小城鄉由于市場化程度造成的發展差距,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流企業和物流研究人員十分關注的問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平衡,導致我國現代物流在城鄉出現差別。即使同在農村,也出現了嚴重的不均衡發展。從區域差別方面看,我國東部較快,中西部較慢;從城鄉區位方面看,近郊區發展較快,而距離城市相對較遠的農村較慢;從資源特色方面看,存量較大,資源價值較高的產品所在地的農村物流發展較快,而資源不突出或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的農村物流業發展較慢。
周口金色谷農資連鎖有限公司郭宗堂認為,目前農村消費環境的障礙主要有:
一、農村的服務網絡不健全。主要表現在現行農村市場業態單一,傳統的 “夫妻店”、 “路邊店”、“代銷店”所占比重超過80%,而新興的流通方式少,缺乏主渠道,財務條件差、市場流通無序、管理混亂。同時,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現代流通引導農業生產、拉動農村消費的功能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二、消費環境不完善。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能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農民的自然村落的居住方式分散、難以形成像樣的商圈,道路條件差、沿途收費站多,而配送半徑又大,勢必增加了物流企業的成本。
三、社會公益性福利事業不協調。現在農民手上有點錢也舍不得花,首先考慮要看病和養老,其次是子女上學,再有就要建房。這樣一來,農民消費因此受到了制約。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繆興鋒說: “農村物流發展有待加強,之所以造成農村物流業檔次低,不能形成規模,根本原因是各級政府還沒有把發展農村物流作為解決 ‘三農’問題的基本國策。”
繆興鋒還建議建立三級物流運輸體系:
第一級:對市場和資源富裕型農村要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大投入,盡量做到高標準、高效率、高效益,使農村物流成為拉動一方經濟的重要支撐,對遠郊區及偏遠農村要充分利用當地有一定影響和實力的物流企業發展農村物流,形成 “工助農用物流模式”,動員組織工業企業、流通企業的車船適當增加物流配送及運輸能力。
第二級:為農村物流提供倉儲設施、各式車輛、場地及配套設施、盡力向周邊擴散,并向農村分流,以解決農副土特產品、農用生產資料、農戶用日用百貨的運輸問題。
第三級:對相對偏遠和無特色資源的農村可以在村委會、農民經紀人的組織下,組成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自助物流系統,集中全村機動車輛統一調度,以便快速把需要運出或運入的貨物送達指定的目的地,以充分發揮農民運輸工具的使命效率。到了淡季,這些車輛再各歸其主。例如中部農村安徽、河南等省農家普遍有一種三輪農用摩托車,只能進行短途運輸,不適合進行長途運輸,我們可以把農用摩托車作為農業生產和短距離運輸的工具。
(根據第七屆中國學術年會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