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加快推進一體化工作 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農業建設

2009-1-7 22: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加快推進一體化工作 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農業建設
    (作者系  省政協經濟委副主任  武漢市農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付明星)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簡稱“兩型農業”),結合武漢城市圈的實際,找準切入點,加快推進城市圈一體化工作,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農業建設。
    一、 “兩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和現實基礎
    (一)必要性
    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戰略決策以來,圈內各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在推動農業板塊基地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創新農業服務體系、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狠下功夫,武漢城市圈農業發展呈現出良好局面。
    但是,多年來,我國農業采用“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的粗放型發展,必然導致對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一是水、土地、能源等消耗量大。二是用肥、用藥量大且污染重,影響面廣。三是農副產品利用率低。四是規模化畜禽養殖業小區污染源增加。五是農用生產資料殘留污染環境。六是鄉村休閑游景點生活垃圾處理滯后。
    建設“兩型農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現實基礎
    1、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首先,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武漢城市圈又是全省的核心區域。2007年,武漢城市圈人口占全省的51.5%,農業總產值占45.5%,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元。其次,市場潛力巨大。2007年,武漢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71元,市民生活水平已開始向全面小康過渡。第三,科技實力雄厚。武漢擁有大專院校52所,各類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452家,“兩院”院士48名。
    2、農業改革創新積累了一定經驗。武漢城市圈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農業改革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比如:力舉發展板塊經濟,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大亮點;大力整合農業品牌,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行農業綜合執法,大大提高了農業執法效率;健全公益性的農技推廣、互助性的農民專業合作服務、經營性的社會化專業服務等“三大”服務體系,較好地解決了當前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
    3、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提供了發展機遇。武漢城市圈被賦予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可以圍繞“兩型農業”建設,在區域農業發展體制和機制等方面進行大膽試驗和探索,積極尋求“兩型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同時,隨著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級對“三農”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將會越來越健全。
    二、 “兩型農業”建設的基本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農業資源的集約利用和保護為主攻方向,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切實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農業生產生態化和農村人居環境清潔化,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使武漢城市圈農業農村經濟盡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良性發展道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科技先導、制度創新和區域協作的原則,推進城市圈農業資源優勢集成與互補,實現互利共贏。
    3、總體目標
    2010年,力爭初步建立“兩型農業”建設的政策和監管體系;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農藥施用強度下降1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0%;農戶建沼氣池比例達到30%;主要農產品基地環境監測率達到80%。到2020年,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得到普遍推廣,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基本形成“兩型農業”發展格局。
    三、“兩型農業”建設的切入點和主要任務
    針對城市圈農業發展水平差異性大、產業結構趨同、資源環境壓力增加等問題,目前,重點要做好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物質產業、生態農業、旅游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物流業、創匯農業、新能源農業、農業文化產業、打工經濟等方面的工作, 通過機制創新,著力推進“六個一體化”。
    (一)探索建立區域產業統籌發展機制,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布局一體化。
    1、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堅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立足各自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搞好產業板塊連接,著力推進武漢城市圈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
    2、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充分發揮武漢市農產品加工業較為發達的優勢,以東西湖國家級食品加工區等農產品加工園區為載體,以加工產業鏈為依托,帶動城市圈建設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探索建立農產品快速聚散機制,著力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一體化。
    1、強化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區位優勢,扶持做強白沙洲、皇經堂等區域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不斷提升物流聚散功能,使之成為武漢城市圈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同時,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形成以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以銷地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為骨干,以超市、集貿市場等銷售網點為基礎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2、積極發展新型流通業態。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高效的農產品營銷網絡。
    3、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營銷合作組織和流通中介組織,提高農民參與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探索建立農業科技合作機制,著力推進農業科技應用一體化。
    1、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整合農業科技資源,推進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兩型農業”建設的科技支撐。積極鼓勵和引導涉農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開展農業技術創新合作。
    2、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著力推廣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重點技術,努力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3、加快名特優種子種苗的繁育推廣。依托武漢科技實力優勢,加快名優蔬菜瓜果、名特水產、優良畜禽等農業種子種苗的研發繁育,做到研發、試驗在武漢,生產、推廣在周邊城市。
    4、加強農業科技交流與協作。加快農業科技交流平臺建設,鼓勵引導武漢地區的農業科技人員在周邊8城市興建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專家大院,使之成為科技研發、企業孵化、技術人才交流的重要載體。
    (四)探索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著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
    1、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廣以“稻-菜-魚(蝦)-鴨”為重點的農田內循環模式、以“豬-沼-魚(菜、稻、果、茶)”為重點的種養循環模式和“秸稈-牧-沼-糧(果、菜)”、“秸稈-牛糞-菌-肥-糧(果、菜)”、木材廢棄物-香菇(黑木耳)等為重點的生物鏈循環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污染物排放。
    2、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大力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新藥械。鼓勵使用生物有機肥和易降解農用薄膜。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切實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3、加快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推進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推廣應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
    4、加強新型能源建設。大力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和農村戶用沼氣。合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不斷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
    (五)探索建立農業服務網絡聯動機制,著力推進農業服務一體化。
    1、構建動植物疫病防控網絡。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建立城市圈疫情監測預警網絡,做到早發現、早通報,實行聯防聯控,組建區域化專業防治隊伍,推進統防統治。
    2、構建農產品安全監管網絡。建立統一的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積極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化管理,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構建農業合作服務網絡。扶持發展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跨區域的農民專業合作聯社,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同時,加強經營性的社會化專業服務體系建設。
    (六)探索建立農業公共資源共享機制,著力推進農業公共資源利用一體化。
    1、推進農業信息資源共享。整合城市圈農業信息資源,共同開發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形成農業信息定期交流機制。
    2、推進農業執法資源共享。加強農業行政執法協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協作,推進農產品檢測結果的互信互認,統一農產品市場準入規則。
    3、推進農業教育資源共享。積極整合城市圈內的農業職業教育資源,盤活資源存量,積極組建股份制、實體型、專業化的大型職教集團,實現有效共享,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
    4、推進農業招商資源共享。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協作,以“武漢城市圈”名義統一對外招商;在項目推介上,將城市圈重大農業項目整體打包;在招商項目用地上,實行圈內占補平衡或者以資金換土地的形式實現土地資源共享。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