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江陰的“聯動”故事
2009-1-31 13: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3年初,江陰和靖江的一個大膽舉動,在全國引起很大震動:雙方商定,在靖江設立江陰經濟開發區靖江園區。
如今,“兩江聯動”推行到第5個年頭,2008年9月,國務院出臺《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其列入“探索異地興辦聯合開發區機制”的改革典型。
靖江,因為這塊長三角改革試驗田而倍受全國關注。
聯動開發讓靖江造船業做得更大
城際公交開通,讓兩地交流更頻繁
企業開工拆遷戶送花籃
——一條心聯動
新揚子造船項目落戶園區開工時,五星村五組拆遷戶王金林、何宇成帶著全組33個拆遷戶的心意,將合伙買的花籃送到開工現場,至今還在園區被傳為佳話。
園區辦公室工作人員梁金華打開園區網站留言板給記者看,每天有20多位園區內網民留言。“簽約的木材物流項目什么時候開工?”“我家所在的地方怎么還不拆遷?”盼開發、盼拆遷、盼發展成為老百姓的共同心愿。梁金華告訴記者,這是靖江群眾思想上發生的巨大變化,與五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園區里有一個大型住宅小區,是完全用江陰模式來建造的拆遷安置小區,80萬平方米的建筑可容納4萬居民,名為“蓮沁苑”,意為“連心”。每個住在里面的被征地農民,每月還可以拿到420元低保金。
其實,兩市聯動,并非突發奇想。
隔江相望的江陰與靖江,可謂“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接軌蘇南,融入蘇南,一直是靖江人的夢想。1999年江陰長江大橋竣工通車,天塹變通途,兩市經濟社會聯系更為緊密,到2003年初,順應跨江聯動開發的滾滾潮流,靖江以主動積極姿態,借勢深度融入蘇南。雙方簽署聯動開發協議已是水到渠成。
聯動開發的最大意義,在于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一種交融的思路。在聯動開發中,靖江人的思想觀念逐漸與蘇南接軌,想發展、求發展、干發展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靖江江陰兩地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
靖江江陰之間開通了城際公交車,往返兩地市民平均每天有4000多人次,如今從原來的一條線路增加到兩條線路,明年還將直接通往園區;
兩地志愿者一同走上公交,開展“聯動聯心”文明乘車行動,向乘客發放資料,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沿江開發最新進展,引導市民禮貌讓座、使用文明用語、不在車廂內吸煙、不亂扔雜物;
靖江先后有多批干部來到對岸,掛職鍛煉,進行干部人事的“跨江聯動”,他們扎入江陰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學招商技巧、談判技術,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感悟江陰人發展經濟的膽識和智慧,接受新思維和新觀念的洗禮,有關部門、沿江各鄉鎮與江陰對口單位建立聯系交流機制,靖江20家重點骨干企業幾乎全都與江陰同行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
蘿卜當午飯,文件反面必須用過
——兩個故事帶來觀念聯動
園區里兩個企業老總的小故事,一直為我市一些企業家津津樂道。
園區辦事處副主任祁習祥,一次在長強公司建設工地看到,企業老總李洪方中午為省時間投入到工作,在菜地里拔下兩個蘿卜當午飯吃。他說,這一舉動感染了他和其他靖江干部,近幾年來,春節期間他們每天都深入拆遷現場,經常工作到凌晨,服務項目建設。
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元林也有幾個令人驚嘆的故事。一是任元林的文件紙。任元林要求企業員工交給他的文件必須是反面用過的,哪怕是草稿用紙也成,決不允許反面是空白。二是任元林的招待標準。他規定,企業招待客人用餐不得高于600元標準,如高于這一標準則由負責接待的同志自己掏錢。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吃飽就行。”這兩個小故事中蘊藏著一些深層次的理念。靖江不少企業家從這幾個小故事中獲得啟發。
多年前,曾有人提出這樣一個有名的命題:大江隔斷了什么。結論是,大江表面上隔斷了經濟的聯系,但是,從深層次分析,大江隔斷了人們觀念的交融。蘇南人精明、開放、務實、重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蘇北人的意識相對落后,經濟發展落后于蘇南。
的確如此。江陰人跨過長江建立工業園,給靖江帶來的不僅是一個個投資項目,還將江陰企業的信息、市場、人才、管理、品牌尤其是經營的理念和管理模式輻射到了靖江。
“靖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江陰、接近蘇南。”園區一位企業老總說,五年中,靖江人在變。剛來的時候,感覺到靖江個別部門很難打交道,現在,他們的服務意識明顯強了。靖江的企業也在變,最突出的是資本運作意識。2007年之前靖江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現在,情況不同了,東方重工公司去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預計未來三年內,靖江還將有5家企業上市。“江陰的上市公司落戶到園區后,靖江企業看到了上市企業是幾何級式的發展模式,看到了榜樣在身邊,靖江企業自然就會考慮資本運作了。”園區工作人員金柏偉說。宇山傳動軸公司老總何宇山原來是年銷售僅2000萬元的靖江村辦企業老總,園區企業發展的理念促動他做大做強企業,與香港客商合作在園區投資開發轎車傳動軸高新產品,去年銷售已經過2億元。
瞄準“最大”“最強”
——三個過10億富豪的誕生
新交所第一只全球發售的中國IPO;
新交所上市中國企業最大IPO;
新交所近年最大IPO;
中國民營造船企業海外融資最大IPO;
……
2007年4月18日,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民營企業新揚子造船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功發行11.42億股,募集資金55億元人民幣。新揚子造船的上市創下新交所自開市以來多個第一。
在這些第一的背后,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新揚子造船成為了一臺名副其實的造富機器。搭載在這條上市大船的很多人,包括任元林、王東、項建軍、任錦華、丁克平,都成為了億萬富翁。其中,作為新揚子造船的公司董事長和執行主席,任元林更是以28.6億的身家,赫然居于國內各大富豪榜前列。
截至2008年財年第一季度,新交所760家上市公司中,中國內地企業(亦稱龍籌股)已達141家,總市值達451億新加坡元,占新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34%。在這些上市企業中,依據截至目前的市值看,已經誕生了超過100位的身家過億的新富,其中身家超過10億的新富有24個家族,這其中就包括了揚子江造船廠的任元林、王東、項建軍三人。任錦華、丁克平二人的身家也達5億左右。揚子江造船廠成為了名符其實的造富機器。
而原來,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是江陰的一家中型造船企業,2005年跨江來到靖江發展。任元林說:“如果我死守江南,不到江北,我就走進了死胡同。”原來的船廠在江南岸,只有1000米岸線和300畝土地,雖然造船行情如日中天,可是他的“平臺”太小了。過江來后,他得到了2400米的江岸,3000畝土地,他驚呼:“天地真廣闊!”2007年,他在江北造的第一艘巨輪下水,掐指一算,與江南的船廠相比,投資少一半,效率增一倍。跨過長江這一步,使得這家企業從一家年銷售1億元、利潤100多萬元、經營修造中小型船舶和拆船等業務的集體企業慢慢成長為一家年銷售達15億元、利潤達2億元、以造船而聞名的股份制企業。從此,任元林逐漸出現在資本市場的視線當中,而且日益耀眼。
走進工業園區,處處能感受到生機勃勃,在中建鋼結構、長陽物流、新揚子造船等一個個大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車轟鳴、焊花飛濺,各項基建工程均在加速推進,呈現出一派大開發的火熱場面。園區工作人員自豪地告訴記者,園區一批重大項目已經把目光瞄準建設國內或行業內“最大”“最強”生產基地,在這幾年的發展中,將近20家企業已經成為行業內的旗艦企業。
目前,江陰—靖江工業園已投產的重大項目有新揚子造船項目、長強項目、南方重工、海鵬特種車輛等。一批項目盡管已投產,但還在不斷“擴容”。
不久前,中建鋼結構江蘇有限公司落戶園區。這個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公司,一期工程總投資8億元,產品涉及房屋建筑、橋梁、港機、船舶和能源等多個領域,正式投產后,將最終形成年產鋼結構產品50萬噸、大型港口機械100臺(套)的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知名的重鋼結構生產基地。
新揚子造船新加坡上市后,在投資16億元的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的基礎上,投資8億元的二期工程已經全面開工建設。2008年,新揚子造船將實現年銷售60億元。新揚子項目全面建成、達標達產后將實現年銷售收入13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集裝箱船制造基地。
已經建成的江蘇長陽物流項目,投資超3億元的交易市場一期工程已經建成,計劃用兩年時間打造百億鋼材交易市場,成為蘇中、蘇北最大的鋼材市場。
江蘇格爾頓傳動軸有限公司是第一家進入江陰—靖江工業園區的企業,發展至目前,格爾頓已取得實用新型專利23項,發明專利2項,曾連續承擔國家火炬計劃并獲得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構筑中國汽配的強勢平臺,如今已經成為汽車細分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還有一批瞄準行業“領頭羊”位置的重大項目正在開工或準備開工。在建的江蘇華澄重工有限公司是由江陰華澄公司、江陰運河燃料公司、順達船舶公司和新加坡克來文公司共同組建的中外合資企業,投資超億美元,工程將于2009年年底建設完工,投產后將形成年產大型港機82臺、風力發電設備500套,年銷售16億元的生產能力。不久前,總投資8億美元的江蘇宏潤現代木材物流有限公司簽約園區,項目建成后將為園區銷售增加500億元。
不求、輻射、創新、受益
——跨江聯動的四點思考
需求與不求江北的靖江發展要金錢,江南的江陰發展要空間。一江之隔,行政之別,隔斷了各自進一步發展的“經脈”。正是兩地的不同優勢和不同需求,將兩地緊緊相連。
五年過去了,“不求所在”的江陰,大度的后面各有自己的利益可尋,最明顯的是,產業和企業騰挪拓展的空間空前放大了,新揚子船廠原在江陰的生產能力只有15萬噸,移師靖江后形成100萬噸的造船能力。“不求所有”的靖江獲得的不僅是無形資產的迅速增值,聯動開發大大提高了靖江的知名度,靖江趁勢加快沿江開發,將靖江經濟開放區裂變為功能各異的四個集中區,構建“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以靖江新老城區為主體,以東西兩個經濟園區為“兩翼”,形成齊頭并進的沿江開發態勢。現在,不僅江陰企業跨江而來,全國的投資者乃至外商都注目靖江,可謂熱潮涌動。
園區的開發總共已經投進去100多個億,造船和冶金兩個主要產業欣欣向榮,園區累計簽約項目35個,總投資超過25億美元。而就在前些年,靖江每年的實際利用外資不過幾千萬美元。園區今年工業銷售可達130億元,相當于靖江2003年全市的經濟總量。
“買一送一”的效應許多商家在促銷時會打出這樣的廣告:“買一送一”。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江陰—靖江工業園,也給靖江帶來了這樣的“雪球”效應:園區內的100億江陰資本又引來100億江陰資本。
江陰—靖江工業園,這個被稱之為行政混血兒的新生事物,不僅給靖江帶來了一個個項目,更是給靖江沿江開發豎起了“風向標”,產生了億萬“雄資”悄然過江的“雪球效應”和輻射靖江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溢出效應”。
江北江南聯動,讓南岸發展空間“豁然開朗”。江陰的法爾勝特鋼、新長江工業園等紛紛跨江而上,江陰各路資本進入靖江的有100多億元,涉及工業、服務業、建筑業等十多個行業,新辦企業70多家,獲得本地數萬個勞動力。“五年來,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進區項目總投入超過100億元,目前有11個項目投產。”江陰—靖江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助理陳益軍告訴記者。
猶如美麗的春姑娘,江陰—靖江工業園帶來了靖江沿江開發春的氣息,催醒了這片沉睡的大地,催來了個個項目在靖江落地。張家港豐立集團、德橋倉儲集團、上海萬林木業、天津龍威等多家大型公司,紛紛在靖江沿江投資興建項目,其中還有4家世界500強企業。靖江這片豐饒的土地上,一個個江陰企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一個個江陰企業,樹成一個個金字招牌,傳遞一個信息——靖江是你們的理想選擇!
開發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我市沿江集聚了近200億元的建設資金。除了園區內的百億投資外,在園區之外,來自江陰的投資項目還有巧麗公司、國際大酒店、濱江新城……一個個大手筆靖江人近年來耳熟能詳。一大批江陰企業跨過長江來到靖江。它們不僅在靖江興辦工業、服務業項目,也參與靖江的城市建設。
就這樣,“雪球”越滾越大。江陰申達集團參股靖江國際大酒店,打造靖江服務業的金字招牌;江陰天力公司投資2.9億元建設靖江天然氣管道,讓幾千戶市民用上了天然氣;江陰京江重工落戶靖江后,以其市場優勢招引了中建鋼結構、香港尚悅公司兩家外地企業……
時至今日,靖江和江陰的聯動開發,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園區,而是全方位的。從工業、農業、到現代服務業,甚至城市建設等等。從一個園區走向多領域,從單純工業開發走向全方位開發,這才是跨江聯動的生命力所在。
或許,帶動作用原本就是跨江聯動的初衷之一。現如今,大量的江陰資本已經滲透到靖江每個角落。走在靖江街頭,不經意間就會碰到江陰投資者在靖江開的裝潢公司、服裝店、家具店。
“兩江聯動”的成效不僅僅在這園區以內:2007年,靖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萬元,分別是2002年的2.44倍和2.43倍。經濟總量實現五年翻番,雖不能說都是“兩江聯動”的原因,但也關系密切。
創新的力量行政大樓、人民醫院、馬洲公園……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盡情延伸,靖江城南,濱江新城初顯英姿。
這個新城是由江陰人投資建造。
2004年10月,靖江市政府與全國最大毛紡企業——江陰陽光集團簽訂聯動開發濱江新城區的協議,雙方共同出資成立濱江新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計劃用5至10年時間,投資49億元,建設13.86平方公里濱江新城。這,在全國開政企合作建設城市的先河。
濱江新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雅娟看上去是個文弱女子,可是她已進駐靖江三年,造出了“兩橋六路”,拆遷安置了1708戶村民。這個江陰女能人說,當初接受這個非凡的任務時,她心中忐忑不安,怕兩地行政的阻隔和差異影響與當地百姓的相處,可是實際上進行得相當成功。她笑著說:“每年過年,都有濱江新城區的老百姓給我寄賀卡呢,這是我最開心的一件事!”
“靖江園區拉開江陰、靖江聯動發展的大幕。然而,聯動,不能僅僅體現在形式上,更要體現在思想上,體現在觀念上。”靖江開發區副主任李建新說,“創新思路,建設濱江新城,是江陰、靖江全方位、立體聯動的一個縮影。”
考量跨江聯動開發建設,人們一直試圖從其背后找到一種嶄新的力量與機制。在這種回溯中,創新是一個不斷映入視野的關鍵詞。“創新的事物,要用創新的舉措來解決。”在創新力的作用下,園區體制機制等“互補、交融優勢”逐步顯現,開始進入發展的加速期。從剛剛召開的園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傳出信息,園區將加快創新發展,全力打造跨江聯動開發的“千億園區”,到2013年實現工商銷售收入1000億元,其中工業銷售700億元、商貿銷售收入300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億元,港口貨物吞吐量5000萬噸;實現財政收入30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億元。
園區來開發,生活變了樣去年開春,園區五圩村桃盛圩的村民孫國榮,來到園區新投產的江蘇海鵬特種車輛有限公司當上了電焊工,試用期一過可每月拿到1500元左右的工資。此前,他參加了園區免費為農民舉辦的技能培訓班,與他一起參加培訓的園區農民在2000人左右,他們幾乎都被園區推薦到園區企業就業,成為產業工人。
園區內目前已經有萬名靖江老百姓在企業上班,江蘇新揚子造船公司投產后,勞動力5000多名。園區公開承諾,保證每一戶拆遷戶至少安排一個勞動力就業,拆遷安置的同時,政府買單的培訓券也發到他們手上。
在新揚子造船公司、長強工地附近,五星村、萬豐村的村民在那里辦起了10多家飯店、網吧、書吧,一幢三間兩層的農民住宅被附近企業打工者租下,年租金超過3萬元。萬豐村村民杜金偉買下一輛卡車為企業跑運輸,年收入不菲。如今園區群眾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園區來開發,生活變了樣;收入有保障,今后會更強”。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陰靖江兩地跨江聯動的目的也是為了讓百姓受益。
跨江聯動帶來的不僅是“財富線”的連起,瞧:隨著沿江開發的深入、項目的進區,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眾多農民“工作在園區、居住在鎮區、生活在社區”,真正過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僅僅兩三年時間,園區近萬名人口入住最大的安置區蓮沁苑,過起了安全有保安、衛生有保潔、管理有物業、休閑有生態園的市民生活;多個行政村的三級河道全面進行疏浚,綠化造林近千畝,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千余名失地農民被培訓并安置就業;園區辦事處還投入140余萬元,打造江鮮美食一條街,投入250余萬元,翻建了敬老院……在不久的將來,讓農民變市民、讓農村變城市,這個夢想將不再遙遠。
用陳益軍的話來說,江陰—靖江園區承載著兩岸夢想,實現了兩地雙贏,也讓百姓得到了實惠。
……
從江陰長江大橋北望,巨幅廣告牌格外醒目,橙紅色的塔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站在江陰—靖江工業園區遠眺,一個大港口、大工業、大經濟、大繁榮的藍圖正在靖江這片熱土上鋪展。
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跨地區發展戰略——江陰與靖江這個“飛地”試驗,兩岸英雄兒女正競顯風流。靖江發展已經鉚上了強力引擎。
眼下,沿江開發的滾滾春潮,正在催生靖江新經濟時代的到來。“讓江陰、靖江在長江兩岸交相輝映!”這是人們對跨江聯動的期待。
愿江陰、靖江“兩江”聯動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