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政府參事室提五大對策 助中小企業多貸款
2009-1-3 18: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市人民政府參事室聯手市工商聯發布2008年中小企業調查報告顯示,我市中小企業認為目前制約它們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銀行貸款難,報告同時就如何幫助中小企業融資,給出了五大具體的對策與建議。
原因 無抵押缺擔保是貸款難首因
據悉,這份調查報告是市人民政府參事室聯手市工商聯據采用實地調查、開座談會、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市中小企業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調研后形成的。報告顯示,中小企業被銀行拒絕貸款的主要原因有:無抵押,又缺乏有效擔保的占36.14%;銀行尚無適合企業的信貸產品的占32.28%;不符合銀行要求的其他貸款條件的占23.86%;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賬目透明度不高,財務數據失真的占20.35%。此外最關鍵的原因是銀行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而風險往往來源于信息的不對稱,要使信息對稱的成本又很高。
對策 創新體制機制助中小企融資
報告指出,由于中小企業自身條件的限制,中小企業的發展總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如何幫助中小企業貸款和融資,報告給出了五大具體的對策與建議。
1幫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抓住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以產權換發展”,采用重組、股權置換、增資入股等方式幫助我市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政府應加大在職培訓和職業教育投入,幫助減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成本;建議完善真正市場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建議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結合試驗區的建設,加強配套設施建設,降低遷入地的配套成本,吸引企業轉移。
2拓展國內外市場
這些年來隨著成都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隨著成都物流的高速發展,成都的企業也將更多地走出國門去尋求國際化的機遇。一是加大力度鼓勵我市的中小企業產品出口;二是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應對出口受阻的新形勢,抓住消費升級的契機,不斷開辟新的國內市場,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為內需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三是建議強化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采購,以財政手段擴大中小企業內需市場。
3民間資金陽光化
以地方為基礎的金融機構,無論是在貸款的不良率方面,還是在發放貸款的規模占比方面,乃至在不良資產處置效率方面,均比實行總分行制的大銀行表現良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機構植根于地方經濟,在獲取信息、識別項目、控制風險、直至處理不良資產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優勢。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在引入民營銀行機制,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使民間資金通過市場的配置徹底走向陽光化,從制度上緩解中小企業創業融資難問題上已經有過很好的探索和創新。
4發展私人投資市場
報告建議有關職能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一系列符合小企業產權、信用、產業、經營、技術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得小企業融資得以在市場化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制度和體制建設在任何意義上都是首要問題。其中,充分運用民商法、合同法、保險法、信托法等廣泛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而不是單純、僵硬地依賴現行的一些滯后的金融法規至關重要。
同時,大力鼓勵各類投資者的創業活動,大力發展私人投資市場,同時,為了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應建立為中小企業籌集和交易股權資本的交易體系。其中,允許最原始的股權交易市場運作,建立以報價驅動為運行機制、以專業化投資中介機構為中心的場外交易體系和產權交易體系,是急需開展的制度創新,也是試驗區金融創新的具體落實。此外,發展服務小企業的債務性融資市場體系。相比對大中企業的融資技術而言,對小企業的融資技術顯然更為復雜和細致。各商業銀行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討多種信貸評估技術(如信貸評分、抵押品價值分析和管理),嘗試提供多種金融服務產品(如信貸承諾、應收賬款融資),實行多種信貸風險控制技術(如信貸配給、契約管理、期限管理、長期關系管理、信息共享、貸款定價)等。
5創新增加信物信用
創造信物信用、衍生貸款是突破我市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條出路。首先,創新、增加信用工具,激活喚醒我市的“暈睡資金”,政府、企業、個人,為突破融資難瓶頸,應通力協作,創新、增加信貸融資的信物、信用工具,基層銀行、地方銀行、尤其是非銀行各類金融機構,要果敢認識與接受創新、增加的信貸融資信物、信用工具,創新融資渠道與方法,堅決突破傳統過時的貸款規章條件。其次,向成都銀行(原成都市商業銀行)撥款建立放寬貸款條件風險金試點。市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向成都銀行撥專款建立放寬貸款條件風險補償基金,進行開創性試點,在試點中對政府建議放寬貸款質押條件的重點支持的中小企業發生的放款風險,除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支持協助放貸人收回貸款外,對確實無法收回的呆賬損失經政府指定部門審核認可批準后,可對貸款呆賬損失按60-80%的比例用風險基金進行損失補償。最后,支持成都銀行與其他銀行同業拆入,創新隔行變通融資。由我市商業銀行加大對我市中小企業貸款,創新以我市商業銀行為跳板、中介與過渡的我市中小企業破格、跨行融資平臺,實現中小企業向全國實行總行制統負盈虧的其他銀行的放寬貸款質押范圍的隔行變通融資。 本報記者 張惠
新聞鏈接 雙流縣整合資源破解融資難
本報訊 (黃虎 韓國梁 記者 潘國義) 記者從雙流縣獲悉,各級金融機構已向該縣阿波羅、天威、南玻等120個工業企業和項目投放貸款達35.5億元,有效緩解了全縣工業企業融資的難題。
據了解,雙流通過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服務體系建設,搭建起了“三位一體”的企業融資平臺。通過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已為500戶企業建立信用信息檔案,與此同時,加快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成立了注冊資本金5000萬元的聚源融資擔保公司和市縣共同注資1000萬元的擔保公司,并整合了9家民營擔保公司,分產業、分層次、分區域形成良性互動,先后為125戶中小工業企業貸款4.5億元。
在此基礎上,深入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邀請川大、財大等高校專家對全縣152戶工業企業財務主管進行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縣里還建立起經濟運行預警機制,幫助企業完善應對措施,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此外,雙流縣委、縣政府還創新商業銀行與擔保公司、平臺公司風險分擔的“兩種模式”,即間接分擔風險的開行模式和直接分擔風險的商行模式,實現了三方業務的聯動。目前,除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已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浙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在雙流縣設立支行,有效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