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蝶變 翩然向海
2009-12-31 23: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沈陽蝶變 翩然向海
——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行
(本刊記者 孫欣)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曾提出 “蝴蝶效應”的理論,對這個理論最普遍的闡述是:“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輕拍幾下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2009年最后一季,沈陽一改其“老成持重”的形象,迅速完成一個漂亮的轉身動作——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行。從此,沈陽這個印象中的內陸城市上升為一個經濟意義上的沿海城市。對此,有媒體報道稱,沈陽完成了一次“蝶變”,變為一只翩然向海的蝴蝶。那么,這只蝴蝶,一旦振動自己的翅膀,能為遼寧、東北乃到更廣泛的東北亞經濟區域掀起一場“龍卷風”嗎?
身在海邊不識海
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進入21世紀,面臨已經到來的海洋世紀,中國的沿海地區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海洋,將海洋視作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然而站在藍色的起跑線上,遼寧人,遲到了。
縱觀中國工業經濟帶的發展,不難發現,臨近沿海的城市異軍突起,國內東南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2/3集中在沿海。珠三角、長三角的快速崛起,膠東半島、廣西北部灣及天津濱海新區的迅猛發展,各地都在盡可能地開發沿海經濟帶,唯有遼寧的沿海一直沉睡未醒。遼寧的海岸線,蜿蜒曲折呈“N”字型: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六大城市輝映珠連,然而遼寧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卻 “身在海邊不識海”。
按照經濟范疇的一個慣例,距離海港100公里之內的就可以稱為沿海城市。媒體較普遍的說法是沈陽距離最近的營口港只有70公里。事實上,正如經濟學者梁啟東教授所說,是不是沿海城市不在于距離,而在于觀念。長期以來被看作是內陸城市的沈陽忽視了充滿活力的海洋,使得它一度坐失發展良機。
據了解,遼寧沿海經濟帶是我國唯一沒有整體開發的沿海區域。直至2005年,遼寧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戰略調整:在今后一個時期,遼寧將以省內沿黃海和渤海的5個重點發展區域和一條貫通全省海岸線的濱海公路建設為核心,提出了“五點一線”的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使曾經的荒海灘逐步蝶變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黃金海岸線,東北人的經濟振興夙愿才逐步變成現實。
可見,沈陽這一次轉身向海,不僅僅是觀念的改變,也是遼寧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業內人士稱,遼寧從老工業基地走向沿海經濟,不但改變了遼寧的經濟格局,也為振興老工業基地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近海經濟”應運而生
對遼寧建設“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曾有人這樣評價:這是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雙重機遇的重要著力點,是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建設沿海經濟強省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實現遼寧全面振興的巨大希望和潛力所在。
在開發“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戰略背景下,兼具沿海與腹地經濟優勢的沈陽積極探索發展道路,2007年沈陽市遼中縣利用自身區位特點,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近海經濟”概念,建設沈陽近海經濟區,把沈陽老工業基地多年來集聚的勢能引向海洋。
近海經濟是介于沿海經濟與內陸經濟之間的一種創新經濟類型,可使中心城市與沿海城市優勢互補,腹地經濟與沿海經濟良性互動,把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作為腹地,把以營口港、大連港為代表的港口群作為出海口,實現腹地經濟與港口經濟協調發展。
“近海經濟”自提出以來,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已經由概念變成規劃,由規劃變為實踐,由實踐變為現實。發展近海經濟不僅是區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舉措,而且占天時、得地利,恰逢其時。
作為沈陽工業發展的新空間,沈陽近海經濟區總體空間布局為“一區”、“兩軸”、“三城”、“五園”。“一區”即近海新區;“兩軸”即東西城市發展軸和南北工業發展軸;“三城”即近海工業新城、近海商貿新城、近海濱水新城;“五園”即泵閥園、物流園、有色金屬園、鑄鍛造園、近海國際石化園。相關專家指出,沈陽近海經濟區當前的發展思路是重點構建“三大體系”,即利用沈陽作為中心城市的地緣優勢、基礎設施優勢以及沈陽保稅物流中心的政策優勢,搭建保稅物流平臺,爭取再用2—3年時間建成綜合保稅區,形成“大保稅”體系;搭建物資集散平臺,形成“大市場”體系;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臺,聯通東北腹地,輻射環渤海,形成“大通關”體系。其中沈陽保稅物流中心的運行為沈陽打開“近海門戶”加快了腳步。
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行
鏡頭回放:
一輛滿載貨物的紅色集裝箱車向沈陽保稅物流中心通關卡口開來,這是東北制藥總廠準備發往美國的藥品。司機拿出一張IC卡,在金黃色的綜合控制機柜IC卡讀寫口一晃,卡口中央控制室的顯示屏上馬上顯示出了集裝箱貨物信息:“貨物名稱:維生素C;運輸方式:海運;目的地:美國紐約;件數:1440箱;貨物毛重:38噸;貨值:38萬美元。”中央控制室將這些信息傳輸到了海關后臺,貨品數據核對上了,立即發出放行指令,擋在集裝箱車前面的電子桿自動抬起。
2009年10月13日,隨著東北制藥總廠第一批貨物順利通過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報關,標志著東北內陸地區唯一保稅物流港正式封關運行。沈陽這一內陸城市開始邁入全新的“港城時代”。
作為東北內陸首個保稅節點,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坐落于沈陽近海經濟區,距沈陽市區45公里,距離營口港70公里,通過高速公路2.5小時可抵達大連港。據了解,沈陽保稅物流中心總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一期建設面積50公頃,總投資5億元。目前,中心內已吸納了清華同方、沈陽機床、吉林糧油進出口公司等37家企業開展保稅業務,預計運行首年效益將達30億元。
東北制藥總廠的相關負責人對外表示:選擇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就是看中它能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縮短資金周轉時間。東藥產品出口一向以水路運輸為主,是因為從前沈陽沒有自己的保稅區,我們只能先把出口貨物運到大連港,然后找倉庫保存,再分別找海關、商檢、物流等相關部門辦理手續,需要花費3個月的時間。而沈陽有了自己的保稅物流中心以后,貨物在“家門口”即可報關,在時間上比到大連港可節省4至6天,這大大縮短了企業資金周轉的時間。企業運轉的加速對于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市場份額的擴大勢必會起到積極的助進作用。
作為東北唯一的內陸保稅區,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已邁出第一步,它不僅能夠助推遼沈企業加速運行,更能全面拉動沈陽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堅實的政府政策支持,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2009年9月17日,沈陽保稅物流中心順利通過海關總署等國家聯合驗收組驗收。國務院在今年9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抓緊建設好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和沈陽保稅物流中心,促進東北地區保稅物流和保稅加工業的發展”,標志著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已被納入國家級發展戰略。
作為沈陽未來經濟發展運轉器,相關學者稱,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必然帶動交通運輸業、貨物倉儲業、商貿流通、信息咨詢、勞務服務等民間服務業的發展;對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招商引資、擴大就業等,發揮長久的輻射帶動作用。
沈陽保稅物流中心將為東北內陸地區進出口企業、加工貿易類企業和港口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功能平臺,將有助于打破東北地區的物流瓶頸,保障加工貿易企業物流通暢,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加工貿易向現代化制造業轉型的成本,有助于拉近沈陽陸港與遼寧“五點一線”港口群的“業務距離”和“空間距離”,使遼寧各港口、特別是營口港成為沈陽的出海口、對外開放的港口,真正豐富了“五點一線”的功能性內涵。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國家振興東北戰略決策的推進,沈陽將吸引更多世界各國投資者目光;隨著人流、物流、資本流的涌入,價值“洼地”必將形成,建設以的沈陽為核心國際物流中心更多了幾成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