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運“一號工程”2012年可暢行千噸級船舶
2009-12-28 10: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合肥港綜合碼頭、蕪申運河、裕溪口復線船閘、阜陽船閘、沙潁河復航工程……,今年以來,一個個安徽水運大項目正緊鑼密鼓實施推進,必將早日促成安徽由水運大省向水運強省的跨越。近日,記者對安徽水運建設的一些大項目進行了全景掃描與直擊。
聚焦
“合肥港”圓“通江達海”夢
合肥集裝箱明年可直抵長江邊
承載著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通江達海夢想的重大工程――合肥港綜合碼頭從去年9月開工建設,工程建設至今已一年多,如今綜合碼頭已建成啥樣了,何時能投入使用,記者上周末來到合肥港綜合碼頭一期工程施工現場。
來到當涂路橋下游7公里處的南淝河水面時,記者剛下車就看到河右岸已經建起了一個長長的水泥平臺,忙碌的挖掘機、推土機映入眼簾。現場施工的一負責人稱,碼頭平臺長259.4米,寬20米,現已全部建成,今后這里裝上起重機后,就可以為輪船裝卸貨物了。
碼頭平臺前方有一很大池子,該負責人說這是港池,港池是港口內供船舶停泊、作業、駛離和轉頭操作用的水域,港池內必須有足夠的面積和水深,目前的港池有5、6米深水。
合肥港綜合碼頭共有3個千噸級泊位,其中2個是集裝箱泊位,建成后結束合肥無集裝箱碼頭歷史,屆時合肥集裝箱再也不用通過公路運到南京、蕪湖等地中轉,而可以在合肥直接裝船,通過合裕航線過巢湖,抵長江,達上海,實現合肥集裝箱直接通江達海夢想,提升省會經濟圈通江達海能力。
“本來綜合碼頭今年底就能投入使用,但受前段時間雨雪天氣影響,進場道路和堆場沒有完成,導致現在機電等設備采購好無法進場安裝,估計春節前后就能啟用。”,省港航投資集團建設部高經理說。
蕪申運河辟第二條達海“黃金水道”
“一號工程”2012年暢行千噸級船
重現古運河運輸勝景,溝通長三角便捷物流。去年底,被譽為安徽水運“一號工程”的蕪申運河安徽段開工建設,旨在為我省全力構筑皖江之外通往蘇滬水網的第二“黃金水道”。
全長約296公里的蕪申運河縱貫皖蘇滬、穿越長三角,西起蕪湖市青弋江入長江口,途徑馬鞍山、宣城等市,歷史上就是長江入滬的重要通道。去年啟動建設的蕪申運河安徽段全長約41公里,概算總投資近47.7億元,按三級雙線航道標準建設。
省港航建設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稱,蕪申運河安徽段建設工期為四年,預計2012年建成后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安徽段工程建成后,皖江腹地及長江中、上游的物資經該通道可直達長三角,就不必經過蘇南運河,可縮短100多公里的航線里程,既大幅降低綜合物流成本,又減輕了船行如梭的長江航道的通行壓力。”
蕪申運河建成通航后,歷史上“漕運萬艘,物流暢達”的古運河景象將再現。省港航管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航道重新整治以后,將成為我國京杭運河外的第二條水上高速公路,而且通過蕪申運河安徽段的有效連接,可將我省沿江航道網同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便捷、安全地溝通,擴展安徽水運發展的空間;向西連接已建成的合裕線,把合、巢、蕪地區與“長三角”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5億元再現“黃金水道”盛景
斷航30年沙潁河復航在望
“今年6月份,阜陽船閘原址重建工程正式開工,預計在兩年后建成,配合先期建成的潁上船閘與太和耿樓船閘,將使斷航30年的沙潁河,重現舟楫如梭、運通南北、客來貨往的盛景。”,12月18日,阜陽市港航管理局負責人對記者說。
綿延620公里的沙潁河,其中安徽境內206公里,曾是天然的“黃金水道”,但自上世紀70年代起,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沙潁河河南和安徽境內阜陽至潁上80公里的航道全線斷航。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發展,全面復航沙潁河迫在眉睫。據了解,沙潁河安徽段復航包括整個航道整治及新建潁上船閘、阜陽船閘及耿樓樞紐工程等,總投資約25億元。
“潁上船閘、耿樓樞紐工程已完成,阜陽船閘將是復航沙潁河最后一個關鍵性工程。”該負責人說。據悉,新建的阜陽船閘按四級通航標準,500噸級設計,預計年通過能力為800至1000萬噸。
總投資17.6億元的沙潁河復航工程也將在明年啟動。沙潁河復航后,船只可通過阜陽至潁上段進淮入江,而不需要繞行茨淮新河,為阜陽每年所產上千萬噸煤的外運,提供一條便捷的低成本、大運量入淮通道,成為皖西北資源運輸的大“動脈”。
展望
內陸首個億噸大港“款款走來”
蕪湖、馬鞍山兩大港口組合發展,打造內陸首個億噸大港;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打造江淮運河……安徽水運勾勒出的未來發展藍圖更加輝煌。
內陸首個億噸大港今明年實現
“去年蕪湖港貨物吞吐量突破5千萬噸,馬鞍山港貨物吞吐量突破4千萬噸,若兩者順利實施組合,今年底,最遲明年就可能實現內地首個億噸大港。”,省地方海事局蔣同富局長說。
蕪湖港和馬鞍山港水路距離在48公里左右,兩港不僅位于長江黃金水道沿岸,還是安徽省水運靠近長三角地區的“第一方陣”。為優化利用蕪湖與馬鞍山兩地的岸線與港口資源,早在2007年,我省就提出大力實施“蕪馬組合港”戰略,統一規劃兩港的建設,讓兩港發展互補共榮打造內陸省份的首個億噸大港。
安徽省政府去年底下發的“水運二十條”中明確稱,積極實施蕪(湖)馬(鞍山)組合港戰略,力爭“十一五”末建成億噸大港”,這是首次出現在安徽省政府下發的正式文件中出現蕪馬組合港。
如果蕪湖港和馬鞍山港組合,能使蕪馬組合港在“十一五”末成為億噸級大港,將成為內陸地區的首個億噸級大港,此前國內的12個億噸大港均位于沿海地區。
“江淮運河”不再是夢想
作為我省境內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江淮運河工程一直受到全省人民關注。根據安徽水運規劃,我省遠期將在引江濟淮基礎上,相應建設通航設施,把沙潁河、合裕線、蕪申運河三條航道連接起來,共同組成安徽省境內最主要的南北向水運大通道。
今年6月在我省召開的七省二市長江黃金水道會上傳出信息,江淮運河將在十二五啟動前期工作。據悉,我省交通部門已展開江淮運河工程的前期調研和方案研究等工作,下一步計劃開展項目的預可研究。
省會合肥的步伐明顯邁得更快。合肥計劃在明年底前完成包括合肥港綜合碼頭、合裕航道升級等在內的水運“6+1”工程,“6+1”工程總投資達10多億元,按計劃將在明年底前完成,屆時合肥水運吞吐量將翻一番,合肥一步步向江淮航運中心的目標邁進。
“從合肥水運發展來說,目前急切的是希望能早日啟動省里規劃的江淮運河工程,為合肥打造江淮航運中心提供便利。”合肥市港航局余正發局長說。
回憶
62歲老渡工的32載渡口情結
小渡口變遷折射安徽水運發展
不管暴雨烈日、嚴寒酷暑,他總是撐著篙、扶著槳,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送往彼岸。他就是東至縣八百丈渡口的老渡工――張安才。
八百丈渡口地處池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金湖內,是連接貴池區唐田鎮外排村和東至縣大渡口鎮新豐圩村的主要通道,兩岸8000多村民的出行都靠這個渡口。
1978年,升金湖大堤上還沒有一戶人家,張老就在堤邊搭了一個10平米的小草棚,一個草鋪、一個泥灶、一盞油燈開始了他的渡工生涯。沒有碼頭,他花了近半年時間肩挑背扛碎石和磚頭自已弄,硬是在爛泥中修成了簡易的碼頭和通道。沒有結實的大渡船,他每年都把小木船保養得平平穩穩,桐油油得光亮。
2003年交通海事部門為渡口更新了動力渡船,這也是池州市內河唯一的動力義渡船,既安全,又省力,政府每年還有燃油補貼。2006年交通海事部門又花了近十萬元對渡口進行了標準化改造,泊船安全了,旅客上下方便了。如今,張老有兩個心愿,一是自己62歲了,按規定要退休了,希望當地政府盡快物色新渡工。二是希望能在渡口旁自建一個磚瓦房,即使不干渡工了,也能天天看著渡口人來人往,當個義務安全宣傳員。
見證
水運大省闊步邁向水運強省
安徽省擁有大小河流300多條,長江、淮河橫貫境內,擁有良好的水運自然條件。
盡管安徽省水運占據了天時地利,但解放初期,全省內河航道基本為原始和自然狀態,1米深以上航道不足1100公里,水運多以木帆船為主,輪駁船僅有152艘,港埠設施簡陋。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安徽省大力推進航道等級化、船舶標準化、港口機械化,將安徽水運送上發展“浪尖”。
至2008年底,安徽省港口吞吐量達到2.7億噸,列全國內河水運第三位、中部六省第一位,其中蕪湖港口吞吐量達到5513.5萬噸,位居全國內河十大港口行列;沿江1000噸級及以上泊位超過200個,港口數量居中西部地區第一位。全省航道總里程達到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全省擁有營運船舶2.74萬余艘,1455萬載重噸,居全國第二位。
當前,安徽省正按照《安徽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的要求,籌措資金100億元,重點建設“兩干三支國家高等級航道”(長江、淮河兩條干線航道和沙潁河、合裕線、蕪申運河三條支線航道)和“五條地區重要航道”(兆河~西河、渦河、澮河、青弋江、新安江)組成的安徽省內河航道骨架體系。這些項目完成后,將改善航道里程550公里,全省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400公里,基本建成省內國家高等級航道網,為安徽水運騰飛插上金色翅膀,水運大省闊步邁向水運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