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修到山灣灣
2009-12-22 10: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洋縣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3.3%,滯后的交通曾經束縛著這里 44萬群眾的手腳,困擾著他們致富的步伐。2006年,我省出臺了到“十一五”末要達到“雙百八零”(即100%的鄉通油路、100%的村通公路、80%的村通水泥路)的目標,開始實施通村公路建設補貼政策,洋縣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大力實施“開放興縣、交通強縣”戰略,將農村道路建設納入全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全縣上下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力爭做到農村道路“鄉通村、村通村”。經過幾年努力,已先后實施洋太、洋華、洋大、金桑、漢黃等6大重點公路項目建設,里程達275公里,全縣“非”字型路網構架基本形成。一條條通村水泥路修到山山灣,行路難的歷史正在被徹底改寫。
今年,溢水鎮先后投資300萬元,完成了大莊坡村5公里、波溪村 3.6公里等通村水泥路硬化;地處丘陵的四郎鄉全鄉最后一個通路的馬道村和秦嶺腳下八里關鄉黑峽村的通村公路,目前也正在加快完成最后路段的硬化工程。
到年底,全縣已通暢鄉鎮25個,通鄉公路路面鋪裝總里程393.13 7公里,轄區建制鄉鎮通暢率96.2%;通暢行政村317個,行政村通暢率86.4%,累計建成通村公路1132.84公里。
千方百計籌資金
按照省上的“群眾打底子,政府鋪面子”政策標準,修1公里山區通村公路補助15萬元。其余需要民籌的這一部分哪里來?金水鎮酉水村去年在對待這個問題上,就曾一度犯了愁。該村華溝組一旁是108 國道和筆直寬闊的西漢高速酉水特大橋,一面卻是通往自家門前折曲蜿蜒、窄狹陡峭的山道。如果要硬化,不足部分就得集資,但全組只有180多人口,3公里路,人均得拿出2000元。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村組干部一籌莫展。眼看立項要黃了,群眾一個個急了,不少戶人家主動拿出錢要交給組上、村上,鼓動他們帶領大家干。村組干部數次召集群眾代表或所有村民商議,最后,根據大家意愿,從組里大多數群眾的經濟實際出發達成一致協議:人均集資1000元,先打1.5公里。家住該組的村主任帶頭交了全家應該交的6000元。家住該組的村文書 90歲高齡的老母親,也催兒子首先交了她的那一份。身體多病、70多歲高齡的劉繼舜夫婦賣糧籌款,主動交了集資款。目前,1.5公里的道路已經硬化。
為配合國家政策,真正實現突破交通“瓶頸”、解決出行難問題,該縣90%以上的村組按照民籌的方式采取“村民自治、村務公開、一事一議”的方式解決類似問題,而且多數村組都是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分2-3個年度分解籌資。同時,縣上也將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扶貧開發資金、小城鎮建設等專項建設資金和社會各界捐贈資金等捆綁使用,采取“城鎮支援農村,機關支援基層,干部支持農民”的方式,紛紛向駐點、包扶村伸出援助之手,緩解通村公路建設資金矛盾。
嚴格把好質量關
該縣交通局通村辦有關負責人說:“在通村公路建設中,通村辦、各項目實施鄉鎮、村和各參建單位均建立、完善了政府監督、鄉鎮監理、施工隊自檢的三級質量保證體系,全面推行工程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建設招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和工程施工合同制,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制和質量責任追究制;為保證資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資效益,實行單獨建賬,專人管理,單獨核算,確保實現質量、工期、投資三大目標控制。”
筆者在金水鎮樓房村四、五組通村道路施工現場看到,村民代表劉永強、劉永慶和組上干部為監理員,配合政府監督承擔本村通村公路施工監理工作,施工期間輪流堅守在工地,對工程所用材料和各工藝流程現場監督檢查,及時糾正工程質量問題。
同時,該縣緊緊圍繞“有路必養、有路必管、養必優良、管必到位”的總體目標,把村村通公路作為“長效工程”管理,突出理順機構、配置人員、落實經費等關鍵環節,從體制機制改革著手,立足工程整治、日常養護、財政管理三大重點。按照“誰受益,誰養護”和 “農村公路民養化”的原則,鄉道由鄉政府負責,村道由村委會負責,通過突擊養護、日常養護、抓示范路等多種方式,并實行分段招標,分村組、分戶承包,以承包養護、委托養護形式,減少養護成本。現已初步確立了穩定規范的資金投入機制和管養分離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全縣農村道路全部實現列養,其中僅去年就投入專項養護資金124萬元。
路通山鄉變新貌
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有效改善了城鄉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群眾“造血”功能,加快了農村多元化產業結構調整,激活了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與社會外界各種信息交流,促進了農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可喜局面。
就從運輸業來看,目前,全縣運輸企業發展到11家,營運車輛日益增多,基本形成了城內有出租車、城郊通公交、鄉鎮通班車的客運格局,年均客運量達到400多萬人次,年實現每公里客運周轉量1500萬人次、貨運量4000萬噸。
在槐樹關街上搞農資兼飼料買賣的槐樹關鎮張山村的張黑樹兩口,在接受采訪時說:“以前,村里的路不通,修房拉磚、收割莊稼拉車根本不好搞。前幾年就是有能力買,也不敢買。車根本進不了村嘛!現在各村的路好了,買了車,生意也紅火了。”在槐樹關街上,隨時可以看到一輛輛農用車或大卡車正在忙碌地裝卸貨物,收購紅薯、龍須草、橘子和糧食的個體戶在街邊張羅著生意。
在溢水鎮采訪時,鎮上主要領導介紹說:“隨著農村道路的暢通,現在,各村30%以上的家庭購買了農用車,全鎮新增摩托車800余輛,基本改變了山區群眾肩挑背磨干農活和徒步遠行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