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規劃探析
2009-12-21 16: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代物流業具有服務性、基礎性、綜合性、滲透性等產業特性,物流業的發展將為現代制造業打造高效的物流服務平臺,為跨國制造業向天津的轉移創造條件,是發揮“我國北方對外開放門戶”作用,建設“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不可或缺的條件。
國家將濱海新區定位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是我國首次在區域開發戰略中將一個地區定位為與世界經濟對接的國際物流平臺,這對濱海新區的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落實中央對于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將國際物流中心的概念轉變為可行的區域發展規劃,是極具創新性的任務。
一、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現狀與問題
1.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現狀
近年來,濱海新區物流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物流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據估算,2007年濱海新區物流業增加值達到260億元,占到同期GDP的11%、服務業增加值的39%,遠高于全國6.64%和16.5%的平均水平。
濱海新區吸引了大批國外知名企業。共有500多家國際物流企業(其中50多家跨國物流公司)落戶天津,從區位分布來看,大部分國際物流企業落戶在濱海新區。保稅區和開發區已經成為國外知名物流企業的集聚地。嘉里物流、昌京物流、綠源物流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物流公司搶灘天津濱海新區,并在此建立其亞洲物流中心。它們的入駐,一方面提高了濱海新區的國際物流運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起到示范作用,推動了國內物流企業運作水平的提高。
濱海新區憑借海港這—核心戰略資源優勢,已基本形成以天津港為核心,沿津濱產業發展軸的“一核—軸”布局。
其中天津港是物流發展的核心載體,圍繞天津港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綜合性物流運作區。天津港主要分為北疆港區、南疆港區、東疆港區、海河港區、臨港工業港區、海港保稅區等。北疆港區以集裝箱作業為主,兼顧散雜貨;南疆港區以煤炭、礦石、石油及制品等干散貨和液體散貨作業為主;海河港區以五千噸級以下小型船舶作業為主,主要服務于天津市內貿物資以及海河沿岸企業的物資運輸、儲存與中轉;東疆港區以發展集裝箱碼頭運作及相關物流、配送、綜合配套服務等功能為主,目前4平方公里保稅港區實現封關運作;陸港工業港區物流主要規劃為臨港工業區的石化、裝備制造業等產業配套。另外,天津港還建有集裝箱物流中心和散貨物流中心兩個物流園區。海港保稅區總體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個占地面積為0.6平方公里的保稅物流園區,海港保稅區吸引了500多家跨國物流企業入駐,分撥配送貨物達2000多個品種,已成為國際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沿津京產業發展軸的物流園區主要包括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軍糧城散貨物流園區、空港國際物流園區等。其中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主要以保稅存儲進出口貨物,對所存貨物開展流通性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全球采購和國際分撥、配送,轉口貿易和國際中轉等業務為主。空港國際物流園區主要服務于航空物流。軍糧城散貨物流園依托現代冶金產業集群,是海河下游重要的鋼鐵倉儲物流基地。
2.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看,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基本符合空間布局規律。濱海新區物流節點主要布局在港口、機場及附近區域,工業園區及特色產業集群或產業帶附近等物流需求集中的區域。但是,濱海新區物流節點布局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物流業的布局與城市空間結構并不完全協調
隨著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的推進,2008年天津市及濱海新區展開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研究與修編。濱海新區未來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及產業布局將發生深刻變化,將形成“一城三片兩港”的城市空間結構,實現南重化、北旅游、西高新、中部綜合港城的發展方向與格局。與新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要求相比,濱海新區目前現有物流節點無論是從數量、功能、發展水平還是布局上,都難以滿足未來城市總體發展的要求,需配合新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進行重新布局與完善。
(2)城市配送中心嚴重不足
濱海新區目前已經有超過200萬的常住人口,但是,濱海新區目前幾乎沒有服務于城市生活的物流配送中心。
(3)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物流節點仍然缺乏
根據對國際物流中心的比較研究,鑒于天津港遠離國際主航線、國際轉口貿易并不發達、高端物流服務集聚的物流交易市場在近期無法形成的現狀,濱海新區建設國際物流中心至少在近期應主要依托于本地以及腹地工業的發展。因此,工業與物流業的發展在未來將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濱海新區目前尚未形成為制造業提供完善服務的現代物流體系,與制造業聯動的現有物流節點一方面數量不足,另一方面功能和服務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規劃建設的重點
根據濱海新區的“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建設”的產業發展指導思想,濱海新區物流業發展的關鍵是對物流園區進行科學合理的發展與布局規劃。物流園區一般可以分為國際性物流園區、區域性物流園區和市域配送物流園區,根據濱海新區的戰略定位和城市未來發展戰略,濱海新區應以海港、空港為核心戰略資源,建設以國際物流園區為重點,區域物流園區為支撐,市域配送物流園區為基礎的合理的物流園區體系。
1.加快以東疆保稅港區為龍頭的國際物流園區系統建設
(1)繼續提升東疆保稅港區功能
東疆保稅港區是濱海新區建設國際物流中心的重要空間載體,是具有特色的大型綜合性港區。東疆保稅港區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核心經濟功能區,成為我國口岸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驗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先行區、我國高度開放的自由貿易示范港區。
東疆保稅港區作為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重大突破口,將實行最為開放的政策,是全國的海關制度創新的試驗基地,享受特殊關稅和金融政策。東疆保稅港區的稅收、外匯政策按照《國務院關于設立洋山保稅港區的批復》的有關規定執行。國家賦予濱海新區的金融、土地、財政、稅收等政策在東疆保稅港區都能享受。同時,繼續探索適合東疆保稅港區的綜合管理體制,增加管理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通過東疆保稅港區一系列政策優惠、制度創新,吸引國際大型航運物流運營商、加工制造企業、商貿流通企業,落實國務院對東疆保稅港區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的功能定位,提升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競爭力。
(2)依托“兩港”戰略資源,推進國際物流綜合物流集聚帶建設
濱海新區具有良好的海港及空港資源,具備較好的發展國際物流的潛力。針對“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定位需求,新區應依托優良的海港及空港資源,積極推動東疆港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集裝箱物流中心、天津港散貨物流中心、空港國際物流園區、空港加工區物流園區等具有國際物流服務功能的園區建設。
2.積極促進區域性物流園區的建設,提升濱海新區輻射能力
(1)以內陸無水港和海空港腹地連接點為支點,建設輻射區域外的園區體系
濱海新區作為北方經濟中心,應發揮經濟增長極以及對北方地區的輻射作用。國際物流中心的建設要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服務,需要建設輻射區域外的園區體系。加強與中西部省市的合作,在內陸地區廣泛建設“無水港”,增開內陸班列,積極推進“大通關”,擴大腹地口岸直通是加快天津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用3—5年的時間,逐步實現在中、西部地區各經濟中心城市建設內陸無水港以延伸港口服務。
(2)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建設專業性物流園區
濱海新區加工拉動型國際物流中心的發展戰略決定了濱海新區國際物流中心的建設必須走依托發達的制造業,為制造業服務的發展之路。濱海新區應該依托產業集群的發展,建設一批為產業集群服務的物流園區。如建設化工物流園區為南港工業區、大港石油化工區的重化工業提供倉儲配送、集散中轉、生產配送、流通加工、展示交易等物流服務。
在航空、電子、醫藥等行業選擇物流管理水平較高的工商企業,推出若干標桿,以一兩個大型物流園區為主體,以大企業為龍頭,以高校及科研機構為支撐,開展區域物流創新的工業性試驗,建立行業或企業物流技術集成和產業化示范基地,并試點、推廣,形成示范效應。
3.推進市域配送物流園區建設,促進宜居新城區的發展
根據國家對濱海新區的戰略定位和濱海新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濱海新區將發展成為海濱宜居的生態城區,未來濱海新區人口規模將達到約600萬。這需要在核心城區周邊發展支持城市生產、生活、商貿的市域配送物流園區。
4.進一步完善濱海新區物流業的布局
根據濱海新區未來空間與產業布局結構的演變,總體上逐步形成“一帶一軸一龍頭兩核心”的“T型”現代物流業空間布局總體結構。一帶是指以海港為核心的沿海物流發展帶,一軸是指以海港為起點的津濱物流發展軸(海港至空港段),一龍頭是指東疆保稅港區,兩核心戰略資源是指海港、空港。
其中沿海物流發展帶以天津港“雙港區”——南部港區和北部港區作為戰略資源,以東疆保稅港區為龍頭,是濱海新區物流業發展的主體物流區域,包括東疆港保稅區、海港保稅區、天津港集裝箱物流中心、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濱海石化物流園區、臨港(臨港產業區、臨港工業區)物流園區、散貨物流中心、濱海新區綜合物流園區、城市配送中心。津濱物流發展軸與濱海新區本地制造業沿京津綜合發展軸發展的布局相呼應,重點建設空港國際物流園區、空港加工區物流園區、寶灣國際物流園區、濱海中儲綜合物流園區、海河中下游鋼鐵物流園區等。
三、濱海新區物流業布局規劃的保障體系建設
1.出臺促進國際物流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
濱海新區應充分利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優勢、利用“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研究制定我國第一部較完整的促進國際物流發展的政策措施、實施細則;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權,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國際物流中心的成功立法經驗,建立一套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濱海新區物流業發展乃至北方國際物流中心發展創造一個與國際規則相接軌的,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規環境。
2.構建有效的政策平臺,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
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溝通和銜接,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滲透、聯動發展,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新區應積極出臺鼓勵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相關政策,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物流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例如:組織實施一批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示范工程和重點項目;推進產業基地與物流基地協同發展;組織物流業與制造業的供需對接會;推進先進物流技術的應用發展和推進物流市場的培育發展;制定物流業物流外包相關的專項規劃。
3.以兩港為核心,打造便捷高效的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對外通道
港口是濱海新區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核心戰略資源。天津港要積極適應腹地運量大幅增長的需要和國際航運業船舶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發展趨勢,加快港口深水航道和集裝箱、石油、煤炭等專業化碼頭的建設;在提升港口運作等級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港口的物流功能,提高港口運作的效率和現代化水平。
天津空港應以實現京津航空一體化為核心,使天津機場成為我國北方航空貨運中心、大型門戶樞紐機場乃至東北亞航空儲運、分揀分撥中心。積極爭取民航總局的政策扶持,努力打造中國北方航空貨運基地,包括:充分利用第五航權的開放,吸引更多的航空企業落戶天津,增大航線航班的密度,最大程度地完善干線航線網絡;加快空港物流區建設,統籌規劃機場周邊的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與貨運樞紐相關的產業群體,促進天津機場航空貨運樞紐的建設。
爭取鐵道部等部門的支持,盡快研究天津直通西部地區的鐵路大通道的開發建設,以解決過境貨物運力嚴重不足問題。以高速公路直接進港為核心,進一步完善公路建設,盡快啟動建設京津高速公路北線和天津港南、北、中三大橫向通道,形成港口與腹地高速公路相銜接的集疏運網絡。在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中重點關注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資源整合、線網整合、技術整合和設施整合,通過對綜合交通樞紐節點的統籌規劃,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和一體化運輸。充分利用陸橋上岸起點港的區位優勢,擴大與陸橋沿線省市和國家的經濟與物流合作。繼續加強市政府在陸橋運輸中的指導、推動、協調、監督作用,大力支持天津至二連、滿洲里和阿拉山口三大陸橋的通道建設,進一步提高陸橋運輸規模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