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轉型升級 深化模式創新
2009-12-17 19: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浙江省物產集團公司總經理 孟偉林
2009年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市場需求萎縮,產能嚴重過剩,價格高臺跳水,生產資料流通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加快創新、完善生產資料流通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流通企業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有條件、有責任在我國生產資料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中發揮好主體作用。
浙江物產集團推進轉型升級的實踐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資料流通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歷了計劃管理的封閉運行體系、市場引導的自由競爭體系和科學規范的現代流通體系的變革。順應歷史變革,浙江物產集團積極轉變觀念,不斷深化改革,推進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特別是近6年來,浙江物產發揮多年集聚的綜合實力和良好的體制機制優勢,推進實施以生產資料流通產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著力在傳統流通向現代流通的轉型上下功夫,構建具有浙江物產特色的商業模式,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2008年,經營規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73億元,進出口總額30.22億美元,實物銷售量2990萬噸,利潤總額12.29億元,提前兩年實現戰略規劃目標。預計2009年,經營規模將達到1100億元,進出口總額31億美元,銷售實物量3800萬噸,利潤總額14億元以上,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挑戰、生產資料流通體系的變革和自身千億平臺發展的戰略拐點,浙江物產及時對發展戰略進行升級,上半年委托復旦大學課題組共同研究制定了 “2+5”的后千億時代戰略升級規劃。通過堅持“產業領先、布局全國、國際視野、跨國經營、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 “由做大向做強升華、從戰略引領向價值觀引領升級”的戰略方針,深化模式創新,著力轉型升級,努力將浙江物產打造成為以客戶價值為導向,集現代流通產業、現代流通方式與現代企業制度于一體的供應鏈服務集成商,成為產業鏈的主導者、生產資料流通業和現代流通體系中的引領者,最終實現浙江物產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遠景目標,成為真正意義的世界500強企業。
深化模式創新的主要做法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永恒動力。其中,模式創新是創新的高端形態,也是改變產業競爭態勢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浙江物產繼續深入實踐流通產業化,堅持主業創新,重點圍繞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再創新,優化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經營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
第一,商業模式的創新。
商業模式是獲取競爭優勢的系統性手段,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成功的商業模式塑造新的競爭格局和競爭行為。浙江物產通過對原有 “供應鏈管理和服務集成”的商業模式進行深化創新,以 “上控資源、中聯物流、下控網絡”為總體戰略指導,以夯實分銷網絡為基礎,創造客戶價值為宗旨,著力打造實體網絡與虛擬網絡、上控資源與下控網絡、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有機結合的 “客戶關系管理引導下的立體化供應鏈管理和集成服務”的核心商業模式。
創新實踐流通新業態。按照 “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的現代流通方式,浙江物產充分發揮資源、網絡和分銷等能力優勢,創新經營業態,努力實現從傳統批發向現代流通方式的轉變。一是創新實踐鋼材連鎖經營、剪切加工配送、大宗電子交易,汽車 “一牌兩網、三級集成運營”,煤炭門對門配供,化工供應鏈服務等現代流通業態。二是積極推進全國分銷服務網絡布局,拓展全國市場。目前已先后完成在浙江全省、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東北、華北、中西部等主要經濟區域布局。三是探索實踐以虛實結合和功能組合為特征的新業態組合,創辦 “金屬網上商城”,通過連鎖分銷網點、加工配送增值網點等實體網絡與電子商務、期貨功能等虛擬網絡的無縫對接,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位一體集成運作,發展網上交易、結算和網下交割、配送的鋼材電子商務運營模式。截至9月底,物產集團新業態規模占總銷售規模的62%,爭取到2010年新業態比重達到70%。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近年來,浙江物產順應浙江區域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需要,圍繞現代物流供應鏈技術的展開,搭建產業服務集聚區和物流供應鏈服務為主要形態的公共服務平臺,面向浙江省相關產業集群提供專業化、系統化、集約化的生產性服務。例如,面向臺州、溫州區域船舶、汽車零部件等產業群,打造以產業服務中心為主要形態的先進制造業服務集聚區;面向紹興輕紡產業集群,以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與南方石化等企業進行物流供應鏈合作;全面參與寧波(鎮海)大宗貨物海鐵聯運樞紐港規劃建設,打造現代港口物流和區域生產性服務示范區等。通過這些區域的生產性服務集成運作,有效配置各類資源,降低了企業綜合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提升了區域內相關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第二,盈利模式創新。
盈利模式反映了企業獲利的價值源泉和形成競爭優勢的價值鏈關聯結構。浙江物產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逐步形成了集貿易、加工、金融、物流、投資于一體的一體化盈利模式,以集約化管理,一體化運營為手段,獲得服務增值、產業價值鏈優化增值和網絡協同價值增值。
構建 “一主兩副”價值鏈,實現網絡協同增值。近年來,浙江物產在經營業態上由單一依靠貿易賺取利差逐步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在經營理念上由供應主導逐步向客戶需求導向轉變,形成了集采購、剪切加工、物流配送、金融服務等于一體的主價值鏈。同時,浙江物產通過由中間向兩頭的延伸和滲透,向上控制關鍵資源,獲取產業鏈的主導優勢,向下健全分銷網絡,控制終端,形成了基于統購分銷和規模經濟的兩條副價值鏈,最終目標是實現供應鏈管理和需求鏈管理的有效貫通,獲取網絡協同的價值增值。
深化信息、物流、金融、資本運營,提升綜合服務增值。一是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供服務輸出,培育信息服務增值;二是通過完善現代物流服務功能,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加快與分銷網絡配套的物流網絡布局和建設,提升物流服務增值;三是提升貿易金融服務的專業水平,依托集團資金運營管理中心運作,加強銀企戰略合作,提供專業性、創新性的貿易金融服務,提升金融綜合服務增值;四是合理利用資本擴張運營模式,充分發揮中大股份和南方建材兩個上市公司平臺的杠桿作用,提升資本運營增值。
第三,管理模式創新。
管理模式是企業的運行素質結構,反映了商業模式的執行機制,它決定了企業的運行速度和管理效率,最終表現為企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近年來,浙江物產通過強化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預算管理、風險管理、投資管理、知識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逐步形成了與商業模式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對現代生產資料流通體系的
認識和有關建議
流通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樞紐,在整個社會再生產和國民經濟運行中居于組織者、引導者和調節者的地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諸多矛盾,往往是在流通領域中首先反映出來。因此,流通是否通暢、快捷,是社會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國民經濟是否正常運行的重要標志和集中體現。下面結合浙江物產這幾年在積極推進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中的實踐和體會,對建設現代生產資料流通體系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生產資料流通體系的規劃建設和政策引導。
由于生產資料流通體制轉軌急,市場發育緩,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因此構建高效、有序的現代生產資料流通體系更具急迫性,需要政府大力引導支持。一方面,國家要進行科學統籌的規劃建設及運作,著力構建暢通高效、布局合理、交易先進、誠信安全的生產資料流通體系,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在鼓勵制造企業進行服務外包,流通企業完善區域網絡布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兼并重組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引導支持,在體制、機制和政策配套上適應現代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的需要。
第二,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要有利于更好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現代生產資料流通業的核心是發展生產性服務,即通過流通技術將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技術資本直接或間接轉換成為生產制造活動提供的各種中間服務,成為組織生產、引導消費的橋梁。因此,一方面,流通企業要大力發展和創新現代流通方式,通過連鎖分銷、電子商務、加工配送、物流服務等現代流通模式,積極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提升生產性服務能力,主動對接制造業服務外包;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著力營造有利于流通企業創新經營業態、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經營效率和對接服務制造業企業的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的環境。
第三,培育和扶持大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
國外成功經驗表明,成熟的市場經濟離不開大型流通企業,通過培育和扶持一批具備產業整合能力的大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是推進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一是要鼓勵現有品牌生產資料流通企業通過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聯合等形式,進行資產和業務重組,增強核心企業的活力;二是對規模大、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在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從而加快培育成熟、穩定的市場主體;三是希望政府拿出部分財政資金,并吸引境內外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共同設立生產資料流通發展基金,扶持重點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從而更好的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
第四,發揮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規范和協調服務作用。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作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生產資料流通行業組織,在推進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希望協會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生產資料行業自律規范和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市場信用環境,強化生產資料市場信息服務平臺作用以及發揮政策建議、協調平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