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河航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09-12-17 11: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2月12日,內河航運發展座談會在湖北武漢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科學規劃,統籌協調,深化改革,加快建設,促進內河航運快速發展、協調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張德江充分肯定了我國內河航運發展取得的成績并指出,我國具有內河航運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發展內河航運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較優勢,能耗低、污染輕的獨特優勢,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優勢和繼續發展的潛在優勢。加快發展內河航運事業,是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內河航運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進內河航運事業科學發展。
張德江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內河航運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堅持科學規劃,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加大投入力度,堅持加快建設步伐;以航道、港口和船型標準化建設為重點,以干流發展帶動支流發展,以內河航運發展帶動流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內河航運與公路、鐵路、民航、管道等運輸方式發展相協調,統籌內河航運與水利、水電、環保建設相銜接;努力實現內河航運暢通、高效、平安、綠色。一要抓緊制定“十二五”時期內河航運發展規劃,研究采取支持內河航運發展的政策措施。二要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重點加快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內河通航條件。三要加快科技進步,提高船型標準化、港口等航運建設的科技含量,提高現代化、信息化水平。四要統籌協調發展,促進內河航運與綜合運輸體系、流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增強綜合運輸服務能力。五要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內河航運應急和救助體系建設,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建設平安綠色水上通道。六要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協調配合,形成發展合力,為內河航運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表示,內河航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輕、成本低等比較優勢。加快發展內河航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交通運輸沖擊影響的實際舉措,是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也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交通運輸行業的有效途徑。目前,地方各級政府對建設內河航道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積極性高,為加快內河航運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三峽樞紐、長江黃金水道、西江航運干線擴能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設,為加快內河航運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水運科技攻關取得的多項重大成果,為加快內河航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充分發揮各方面有利因素,加快內河航運發展,是推進交通運輸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選擇。
記者隨后對一些相關企業進行了采訪。武漢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強生認為,政府應該為內河港口航運提供一個更為寬松的環境。他表示,作為內河航運企業,武漢港務集團不怕競爭。應該通過各種運輸方式的公平競爭,讓客戶自己去選擇更優質的服務。武鋼港務公司的設備經理劉全喜表示,武鋼作為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對煉鋼所需的鐵礦石和焦炭等用量非常大,60%以上的礦石需要進口。由于鐵路和公路運輸受運力和價格成本限制,武鋼的原料和成品60%—70%依靠水路運輸。因此,能夠保持供應穩定、價格更加低廉的內河運輸對武鋼這樣的企業非常重要。
局交通部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總里程43萬多公里,大小湖泊900多個,內河航運資源比較豐富。其中,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運河與淮河水系、黑龍江與松花江發展航運的自然條件優越。
近年來,內河航運發展步伐加快,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發展仍然比較滯后,相對薄弱,還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航道基礎設施薄弱。目前,全國內河航道中等級航道只占通航里程的50%,等級結構不合理,高等級航道里程少,一半以上航道處于自然狀態。二是技術裝備水平落后。船舶平均噸位小,船型標準化程度低。我國內河運輸船舶平均噸位(372噸)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德國的四分之一。內河碼頭機械化程度低,裝卸裝備技術比較落后。三是安全隱患較多。內河安全監管和救助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兩橫一縱兩網”中部分航段受閘壩、淺灘、暗礁和枯水季節等影響,礙航、堵航、斷航時有發生,影響運輸安全。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既有歷史的原因,過去一段時間對內河航運認識不足,且內河航道是“水下工程”、“隱形政績”,重視程度不如其他運輸方式,造成歷史欠賬多,總體投入不足;又有客觀的原因,內河航道設施公益性強,內河航運社會效益顯著,但其融資能力差,影響了其比較優勢的發揮。
內河航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輕、成本低的優勢。據統計,在德國,內河的運輸成本是鐵路的1/3,在我國,從重慶到上海,通過長江、鐵路、公路運輸集裝箱的單位運價比約為1:2:6;公路、鐵路、長江干線每千噸公里運輸周轉量能耗比為14:2:1。加快內河航運發展是貫徹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隨著國家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受土地和岸線資源稀缺、環境保護、油價上漲等約束性因素的影響,鼓勵發展內河航運、開發長江黃金水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內河航運的比較優勢更加突出。特別是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做到“五個更加注重”,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擺在突出的位置。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內河航運發展,既是推進交通運輸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交通運輸影響的實際舉措,也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交通運輸行業的有效途徑。內河航運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將在促進沿江產業帶形成、流域開發開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