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由寒轉暖”全方位掃描
2009-12-11 15: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融危機曾使我們的國外訂單下降了50%以上,我們轉向內銷、外貿兩條腿走路,現在的大小訂單都來不及做,今年全年產銷量有望雙雙增長。”12月初,浙江德華木業集團副總經理蔡榮根說。
作為中國的“經濟高地”和外向度最高的區域,長三角在2009年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陣陣寒意,并在艱難的應對中實現了經濟逐步企穩、回升,區域經濟加速融合。從2009年長三角經濟“由寒轉暖”的歷程中,可以看出中國區域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在加速“一體化”中增強,但要可持續提升發展后勁,還需渡過內、外多重難關。
長三角經濟“逐季回暖” 產業亮點不斷呈現
從低谷中艱難爬坡,直至站穩、前行——浙江德華木業集團這一年的經歷,可算是整個長三角經濟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長三角16城市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經濟總量方面,今年前三季度長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41806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217817億元的近五分之一。16城市GDP平均增速達到10.1%,比一季度回升了2.2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升了0.9個百分點。進入第四季度,回升勢頭得以持續。
在“保增長”的過程中,長三角的經濟、產業呈現出不少亮點。
一方面,制造業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加快產品升級,提升競爭力。浙江正泰集團原本是國內傳統低壓電器領域的領軍企業,目前已經成為浙江省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正泰集團在太陽能電池項目上的投資已近20億元,首條生產線預計今年產值可達10億元左右。再如,在普碳鋼銷售普遍面臨壓力的局面中,寶鋼把受國家電網投資支撐的電工鋼(鋼材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品種之一)作為未來的最大利潤增長點之一,今年計劃生產電工鋼8萬噸至9萬噸。
另一方面,長三角的服務經濟繼續發力,比重上升。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長三角區域實現服務業增加值接近2萬億元,增速均值達13.6%,比一季度回升了1.8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升了0.5個百分點。其占GDP的比重為45.6%,比去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
來自上海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上海服務業增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3.9%、14.2%和14.1%。前三季度上海服務經濟的比重為57.9%,全年有望達到58%,比去年提高4個百分點。
上海漕河涇新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公司副總裁陳青洲介紹,前三季度該開發區三產增幅達到25%,遠遠大于9.9%的二產增幅。他說,開發區的反映單位面積產出、人均產出、科技含量等情況的“發展與效率”指標,今年有望在全國56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繼續保持領先。
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在加速“一體化”中提升
今年7月,德華木業集團下屬的德維公司成功中標上海世博會主會場、主宴會廳的專用地板項目。隨后,公司投入巨資從臺灣引進實木地板生產線,目前已經投入生產,實木地板月產量達到2.3萬平方米左右。蔡榮根深切體會到:“經濟一體化讓長三角的經濟腹地更廣闊、發展機遇更多,這在經濟困難時期給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長三角地區一度曾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之初,有人曾擔心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因地方保護和項目爭奪而受到影響。但現實是,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非但沒有因為金融危機來襲而止步,反而是闊步前行。“世博之旅”被證明是區域一體化運作的一個最佳案例:在泛長三角地區,統一旅游標識、優化旅游線路、規范服務標準,在協力提升區域旅游服務水平中,共同分享世博商機。
根據一體化的推進機制,長三角今年共推出20多個合作的“候選專題”,在上海及蘇、浙共16個城市先進行首輪票選,篩選出11個“入圍專題”,再進行第二輪票選,最后確定了金融合作、醫療保險合作等5個年度專題。與以往不同,這5個專題由長三角4個主要城市分別牽頭。
11月下旬,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四省市的省(市)委書記、。ㄊ校╅L在蘇州“碰頭”。與會的長三角地區黨政負責人認為,一年來,長三角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擴內需、保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協調、深化合作,注重配合、相互促進,有效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的積極轉變,在宏觀環境大變化、發展格局大調整中抓住了新的機遇、實現了新的發展,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內外風險猶存 發展后勁待增強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世界經濟復蘇基礎并不穩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戰壓力增大。尤其是對于外向度較高的長三角而言,這種來自外部的不確定性,構成了長三角經濟進一步回升的風險性因素。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長三角地區出口同比下降21.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0.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收窄了1.4個百分點。專家認為,近期長三角企業出口有所回升主要是短期訂單增加所致,并不足以顯示外貿的回暖。同時,今年以來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我國紡織、鞋帽、鋼鐵等多種工業產品出口深受影響。預計貿易保護主義的負面影響將持續一段時間,長三角大量外向型企業的出口或將面臨更多壁壘。
上海一家紡織外貿公司的負責人吳春芳說,今年7月份以來,來自國外知名運動品牌服裝的生產訂單逐步增加,工廠都忙不過來了,但是價格仍處于低位,利潤率不升反跌,企業忙不出效益,且短期內看不到價量齊升的希望,企業仍將處于困難狀態。
還必須看到,長三角今年的服務經濟能交出喜人的成績單,既有制造業不景氣所帶來的此消彼長的因素,也有異;钴S的房地產業作出的“突出貢獻”。自3月以來,長三角房價一路高漲,產業泡沫累積明顯。對房地產業的倚重加劇了長三角服務經濟的不穩定性。長三角地區不少干部坦言,長三角經濟結構要真正實現轉型,必須增強服務業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而不能讓房地產業“一業獨大”。
長三角各地的多位領導同志指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對于長三角來說,更為迫切。上海、浙江、江蘇的經濟都面臨“是依賴傳統模式維護短期增長”還是“忍受陣痛通過結構轉型促進經濟長遠發展”的抉擇。
專家認為,長三角經濟亟待超越“恢復性增長”“依賴性增長”的階段,不能簡單地追求GDP的增長。對長三角來說,堅定不移地調結構的任務,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也依然十分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