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冷庫建設的喜與憂
2009-11-6 2: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農業部近日發布了《全國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規劃。規劃指出,到2010年,農業部將在全國建立400個蔬菜生產標準園,節本增效達到10%。蔬菜標準園產品將全部采用清洗、分等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有條件地區將建立冷鏈系統,實行加工、運輸、銷售全程冷藏保鮮。
事實上,我國的果蔬冷庫建設早已如火如荼:海南的果菜產品預冷處理系統建設規劃、西寧的高原蔬菜保鮮庫建設項目等等。《方案》的出臺,將使我國果蔬冷庫項目的建設更加規范。
但在我國果蔬冷庫建設項目逐步加快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日漸暴露出來。
規劃有缺陷
近年來,我國冷庫容量的年增長率達到10%,總儲存量超過了1100萬噸。但是,我國普遍重視肉類、水產冷庫建設,專門儲存果蔬的冷庫不足200萬噸,而且都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副院長馮建華告訴記者,在數量有限的果蔬冷庫中,其分布的第一個特點是地域的不平衡。我國果蔬貯藏庫大多集中在魯、豫、冀、陜、晉、遼等北方果蔬主產區。目前全國果蔬冷庫、氣調庫容量約1700萬噸,其中山東2000多座,600余萬噸;陜西240萬噸。
雖然果蔬冷庫建設由北方向南方迅速擴展,但南方總體容量還較小。以海南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的瓜菜產量為354萬噸。而按照海南省《瓜果菜產品預冷處理系統項目建設規劃》,到2012年,全省瓜果蔬菜預冷處理冷庫總量達到254座,庫容總量為20萬噸。顯而易見,產量與冷庫容量的巨大差距與海南常年的高溫,給菜農、果農帶來了巨大損失。
“總體來說,我國果蔬貯藏設施建設不足;但在局部地區,卻又存在設施發展供過于求的現象。”馮建華說,“果蔬屬于季節性生長農產品,在果蔬冷庫大量聚集的區域,容易出現閑置問題。這是制約投資商建設果蔬冷庫的重要原因。”
對此,北京啟達喬泰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霍青梅建議說:“冷庫的設計要根據其功能定位和存儲產品進行規劃。”果蔬冷庫屬于季節性調節儲備庫,應該建立大存儲區域、小理貨區,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庫空間。而且,在冷庫建設前期進行科學規劃,可以使其提供不同的溫度服務:在閑置期,可為其他企業提供第三方服務。同時,在冷庫內設計冷藏加工區,提高果蔬產品的附加值,解決果蔬冷庫比肉類冷庫回報率低的問題。
果蔬冷庫布局的第二個特點是,在小區域內的轉移。由于近年來城市對貨車的管制,冷庫改造升級以及氨泄漏隱患等問題,果蔬貯藏設施的建設逐步由大城市轉向主產區和城市郊區轉移。
但主產區果蔬冷庫的建設,首先要解決運力制約的問題。目前我國保有的3萬輛冷藏車中,95%以上是技術落后的小型車,且分布不均勻,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健全。而冷藏集裝箱的高價格又讓中小企業望塵莫及。而冷藏車的運輸問題不解決,主產區冷庫建設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技術有瓶頸
馮建華還介紹說,我國果蔬貯藏設施雖有較大發展,但仍以簡易和一般冷庫貯藏為主,現代化氣調貯藏應用較少;各地間也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山東膠東地區貯藏設施相對較好,冷庫建設早且發展迅速,氣調庫發展居全國之首;但我國多數貯藏企業冷庫設施設備還很簡陋,管理落后。
“我國多數果蔬冷庫沒有專門的預冷設備,使用采摘后不經預冷直接進庫貯藏的工藝方式。”馮建華說。目前我國極少的預冷設備基本用于運輸前的預冷。多數企業對采后及時快速降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采用傳統傳熱溫差10℃的設計(日本、歐盟等先進國家多采用2℃~5℃),蒸發溫度低,制冷效率低,能耗增加。同時,由于溫差大還易造成產品干耗大。
“但總體上來說,果蔬冷庫的建設在加快。”馮建華說,“果蔬產后商品化處理系統逐步建立,分級、包裝等處理措施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山東省各類分級流水線約400多條,處理能力200多萬噸。但產后商品化處理設備嚴重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多數冷庫沒有配備分級包裝設備,少數配備的企業,也是功能單一\簡單、小型。有些冷庫無機械化裝卸設備,仍然靠人工裝卸、堆碼,造成果蔬機械傷嚴重。”
操作人員未經專業培訓無證上崗也是果蔬冷庫發展的制約因素。目前,真正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際操作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極為缺乏。在實際管理操作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盲目效仿別人、不規范操作的做法普遍存在,甚至違章操作時有發生。因此而造成能耗增加,產品貯藏質量也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