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現在并非國進民退
2009-11-5 15: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濟危機以來,我國出口受到很大沖擊,民營企業首當其沖,在增長率、就業和財政方面都引起很大擔心。但是,北大教授周其仁從廣東的調研結果來看,民營工業的工業增長率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要高出15個百分點,這與原有的判斷有很大的差異。他提供的解釋是:體制優勢。民營企業不打不拼就沒有了,在高增長的時候,體制優勢一般不會顯得那么重要,但在經濟增長放緩,希望高速增長的時候,體制優勢就非常突出了;大量資源第一手是給了政府和國有企業,但第二手不一定還留在他們那兒;他們拿到錢就要買東西。4萬億下去,實際上,很多民營企業拿到的訂單會大量增加,很多資源轉了一個圈還是到了民營經濟中;民營企業大多規模小,正所謂船小好調頭,國外市場形勢不好馬上就可以轉向國內。在工業領域,2007年以前民營經濟份額一直在上漲,國有和國有控股份額一直在下降;2007年以后,民營工業一直保持增長,即便在危機之下,這種增長的趨勢還在延續。不一定說誰進誰退,按照十七大方針,平等競爭,誰有競爭力誰占的份額就大一點。所以結論是:在抗擊風險、全球經濟下行沖擊中,要穩固體制政策,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看家本領,不能簡單跟著發達國家走,以為僅有貨幣、財政政策就能應對經濟變化,經濟調整工具的應用要有微觀基礎。對民營企業的政策不能大起大落。看增長率的同時不能忽視綜合效率,民營企業不能單獨決定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