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物聯網產業的政策導向上需慎重
2009-11-5 15: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中旬,物聯網(又稱傳感網)概念在國內迅速竄紅,不僅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也引發資本市場的熱度追捧,多只股票連續漲停。國內各大媒體和門戶網站也紛紛高度關注,將物聯網擺在了顯要位置。甚至有不少評價稱,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11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科技會議上表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顯然,國家目前已經將物聯網作為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此前,國內一些省市已經開始大打物聯網的牌,希望借此搶占新興戰略產業制高點。
物聯網到底是什么?難道真的是全球金融危機又催生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革命嗎?中國是否應將物聯網作為重點政策導向呢?對此,安邦策略分析師陳功指出,物聯網這個概念的發展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技術標準和技術協議。解決協議問題,困難重重,尤其是中國,意識形態與西方嚴重不同,觀點難以被國際接受,推廣的成本極高。所以政府現在大力提倡物聯網,恐怕是受了某些技術傾向的誤導。陳功認為,在這些問題上,要汲取過去手機技術標準的教訓,一個3G手機的協議問題,就鬧到現在實際都沒解決,最后出了幾個鴛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各獲得一張3G牌照,表面看平衡了利益,但實際上wcdma、tdscdma、cdma2000幾個標準還都是世界標準,各自有各自的地盤,誰也不買誰的賬,未來3G的漫游成了大問題。陳功指出,如果我們現在不看到這個問題的實質,弄得不好,用政策硬推物聯網,會導致物聯網這個概念實際變成國外技術產品大促銷的噱頭,那樣的結果就太糟糕了,公共政策出現了事與愿違局面。
回顧一下信息技術發展歷史就可以發現,物聯網并不是什么新概念,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10年前就提出來了。根據其最初的含義,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的網絡。到了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的年度報告中對物聯網概念進行了擴展,當中所提到的物聯網,除RFID技術外,更多的新技術,例如:傳感器、納米、嵌入式芯片等技術被廣泛應用。其實,說白了,物聯網就是物質產品和網絡有效地合為一體。而不管是美國拋出的“智慧地球”,還是中國提出的“感知中國”,實際上都和發展物聯網是一回事。
在我們看來,目前物聯網在世界的風靡,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金融危機之下,各國試圖通過物聯網來走出危機、振興經濟的產物,實際上物聯網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技術內容也并沒有什么新鮮的,而國內炒作成分更重,運營商成了宣傳物聯網的主力,人為地放大了物聯網的發展前景。要知道,至今被列舉的所謂物聯網應用還沒有一個在商業上獲得了較大成功。
陳功認為,物聯網其實就是利用傳感器將物質運動的信息傳遞出去,接收進來,通過網絡實現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涉及到物質對物質,也涉及到物質與人際,所以技術協議是必須的,而傳感器本身根本算不了什么,很多產品幾十年前就有了,技術上要突破也相對很容易,關鍵的還是互聯需要的技術協議,否則智能化還是實現不了。而達成這樣的協議,困難重重,涉及許多規劃、管理、國際合作,甚至還有個人隱私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雖然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物聯網統一標準,但中國要想掌握技術協議的話語權恐怕并不容樂觀,這種本質性的東西不解決,物聯網的發展最多就是一種工業網絡。
結論:
目前物聯網在國內不僅受到通信巨頭的鼓吹,也得到了中央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然而,在陳功看來,國內對物聯網的理解現在更多的強調了技術支撐,強調所謂的新技術突破,而忽略了最關鍵的本質東西——技術標準和技術協議。陳功建議,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上,國家政策部門最好還是不要碰觸具體的技術項目為宜,政策就是政策,應該僅僅是方向的表述和框架,以不體現選擇性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