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中國港口現代物流的發展分析

2009-1-15 22: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絡的節點,更確切的說是稀缺節點,其功能也在不斷拓寬,并朝著全方位增值服務方向的現代物流發展。建立港口物流中心,爭取發展的主動權,這一點對我國港口、港口城市乃至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意義尤為重要。為了提高我國經濟整體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提高城市,特別是開放性港口城市的國際競爭力,發展現代物流是提高我國開放性港口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選擇之一,而港口在推動現代物流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現代物流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而言,從發展之初就應該樹立大物流概念。在港口地區建設分撥中心、配送中心、流通加工中心等,提供集倉儲、裝卸、包裝、運輸、加工、配送、拆裝箱和信息處理等一系列增值服務,使港口成為聯系陸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中樞,在樞紐點完成部分物流增值服務并進入下一個物流過程,是國際物流順暢進行的保證。 
    一、國外港口物流的發展及經驗借鑒 
    1、發展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技術、企業管理科學的迅猛發展,國外港口物流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港口物流運營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不斷創新,服務質量穩步提高,服務范圍迅猛擴大,成本逐漸下降,呈現港口物流服務全球化、系統功能一體化、過程信息化和集約化的特點。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港口物流已基本實現港內、外運輸合理化、倉儲自動化、包裝標準化、裝卸機械化、加工配送一體化、信息管理網絡化等現代港口物流特征,總體上已進入港口物流的一體化即港口物流供應鏈管理階段。各國政府已把加強港口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港口物流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并鼓勵不同運輸方式向協調銜接的多式聯運發展,港口物流運輸系統更加高效、完善。通過廣泛應用物流信息系統和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物流技術,實現對港口物流網絡配置、貨物和車輛跟蹤等,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務。港口物流發達國家有關發展港口物流業的政策法規相對完備,并且體現出促進自由競爭、緩和各種牽制的共同趨勢。
    2、成功經驗 
    (1)重視港口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把發展集裝箱物流作為增強競爭力的重點,著力增強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高端化發展趨勢明顯;(2)把引進國際一流船公司、物流企業作為重要手段,爭相打造國際或地區總部基地,激烈爭奪貨主、船東、貨源;(3)扶持建立自己能控制的船隊、集卡車隊,鼓勵和支持本地港口等物流企業跨國跨地區投資,搶占戰略要地,進行全球擴張,從源頭上爭奪物流控制力;(4)加強港口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完善集疏運體系,優化集疏運結構,拓展經濟腹地和輻射能力,提高吞吐能力;(5)高度重視物流信息化建設和港口作業機械化、自動化,強調個性服務,提高港口服務水平;(6)優化口岸環境,提高通關效率,改善政府管理與服務,提高辦事效率;(7)重視吸收和培養物流專業人才,鼓勵當地大學設立物流專業,與國際知名學府合作辦學,鼓勵港口物流企業加強員工在職培訓,加強校企合作;(8)海港建設與空港建設并重,提高物流綜合能力。 
    以香港港、新加坡港、鹿特丹港三個國際知名大港為例,下圖簡要反映了它們在發展港口物流方面的基本做法、特點,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圖表1

圖表1 
 

    二、中國港口物流的發展現狀
    1、中國港口的發展 
    (1)中國港口高速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環境下,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使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港口需求高速發展。 
    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港口全年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52.8億噸,增長14.8%;集裝箱吞吐量全年累計完成1.12億TEU,同比增長22%。 
    2008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41301萬t,同比增長12.6%。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95467萬t,同比增長11.3%;內河港口完成145834萬t,同比增長16.4%。 
    2008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7256萬人,比2007年同比下降2.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6440萬人,同比下降0.8%;內河港口完成815萬人,同比下降16.7%。 
    2008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178842萬t,同比增長8.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65842萬t,同比增長9.3%,內河港口完成13000萬t,同比增長2%。 
    2008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11578.16萬TEU,同比增長13.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0688.52萬TEU,同比增長12.9%;內河港口完成889.63萬TEU,同比增長20.7%。 
圖表2
圖表2
圖表3

圖表3

圖表4
圖表4 

    (2)金融危機沖擊我國港口運作 
    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已經蔓延到了全球,影響深度和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大。此次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外貿出口也無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和沖擊。而港口是出口各環節中最靈敏的一環。 
    受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影響,2008年10月份,我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4.85億噸,同比增長6%,增幅比上個月減少2.1個百分點,已連續3個月下降。2008年11月我國港口的吞吐量完成4.6億噸,增幅跌至10年新低,同比僅增長0.5%,其中外貿吞吐量更是出現了負增長。被看作是外貿出口形勢晴雨表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在傳統圣誕貨物出貨旺季增長乏力,11月份僅完成1060萬標箱,同比增長6%,增幅同比下降了6.7個百分點,環比回落了4個百分點。 
    預計2009年全國港口景氣度會繼續下滑,但隨著擴大內需相關政策對鋼鐵煤炭等相關行業的帶動逐步顯現,2009年下半年港口整體經營將開始反彈。 
    2、中國港口物流取得進一步發展 
    (1)港口物流整體規模發展很快 
    我國擁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11萬公里內河航道,承擔著9%的國內貿易運輸和85%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沿海沿江有1467個商港,其中包括165個海港和1302個江河港口。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合作交往的日趨頻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為主體,以江河商港為輔助,并集聚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構成綜合立體式國際航運中心。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港口擁有各類生產性泊位3.5萬多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1403個。除傳統的裝卸搬運設施,港口區域興建了一批物流中心、分撥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延伸物流服務環節,提高港口區域的綜合經濟效益。香港和記黃埔、新加坡港務、丹麥馬士基、荷蘭鐵行渣華等紛紛介入中國港口物流市場,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港口布點與尋求合作。同時,我國東部沿海五大港口群已完成各自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采取客戶細分與服務深化的策略。各地方港口建設的“局部最優”,港口物流市場形成了內外資的雙重網絡格局,國內外港口經營組織的資源整合為我國港口物流市場注入了競爭的活力。 
    (2)港航合作促進共贏發展 
    港口物流業的繁榮需要成熟的物流和航運企業的加入。隨著中國物流市場的全面開放,國際物流企業加快進駐各地港口。馬士基、美國總統輪船、近鐵等國際物流和航運巨頭加大投資力度,興建碼頭、轉運中心或物流中心,作為連接國際物流網絡和開展國內業務的重要樞紐。中遠、中海、海豐、招商局物流等國內領先的物流和航運企業充分發揮本土化優勢,把港口作為發展基地,加快構筑面向全球的物流體系。 
    (3)港口物流服務能力穩步提高 
    國際港口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港口定位在純粹的“運輸中心”;第二代定位為“運輸中心和服務中心”;第三代定位為“國際物流中心”。目前,我國大部分港口還處在第一和第二代,也有部分港口積極推進服務創新,向第三代港口轉型。借助港口健全的水陸空集疏運體系,港口物流從原來“港到港”模式向“門到門”的一體化物流模式轉變,從單一的運輸、倉儲等傳統服務,向涵蓋報關、加工、包裝、庫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務的綜合物流服務延伸,港口物流資源集聚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4)港口物流與臨港工業聯動發展 
    港口作為生產要素的集散點,發展臨港工業能夠就近利用資源,最大限度降低運銷成本。以港口物流為突破口,搭建便捷、通暢、高效的港區綜合物流服務體系,保證了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奠定了臨港工業發展的基礎。目前,國內主要港口紛紛制定政策和規劃,大力推進臨港工業和物流產業協調發展。以港口物流為平臺,促進港區經濟向周邊輻射,拉動區域經濟發展。隨著港口物流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港口作為轉運節點的作用逐漸減弱,作為組織全球制造業生產和國際貿易的戰略節點作用日益增強。 
    (5)港口物流合作向縱深發展 
    我國沿海、沿江岸線資源豐富,港口眾多,港口物流的大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競爭。而各地區位特點和經濟結構的差異較大,各種資源加快向優勢港口的集聚,形成了以優勢港口為主導的區域港口群布局。2006年,國務院發布《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明確我國沿海將形成五大區域港口群,要求港口群內部和港口群之間港口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相互協作、競爭有序,各地港口開始有意識地加快港口物流合作。長三角地區擁有8個沿海主要港口和26個內河港口,是港口物流合作發展較快的地區。2007年長三角地區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5億噸,占全國比重為39%,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222萬標準箱,占全國的比重高達37.52%,長三角港口群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升。 
    從國際上看,我國跨區域的港口物流戰略合作正在成為發展趨勢。立足頻繁的經貿往來,港口間通過跨區域合作,構建面向客戶的一體化物流服務體系。 
    三、中國港口物流業的未來發展 
    1、未來港口向基于物流供應鏈的第四代港口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資源配置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港口正在步入重大的戰略轉型期。世界先進港口已不僅僅是各種運輸方式的交匯點、臨港工業和商務服務中心,而是由運輸樞紐進一步轉化為國際資源配置的基礎平臺,在一國和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港口如何適應形勢、升級發展、在與其他行業共同促進國際經濟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為港口行業面臨的重大戰略選擇。未來港口將升級換代為基于物流供應鏈基礎上的第四代港口。 
    第四代港口在兼容此前港口功能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港口之間的互動以及港口與供應鏈中相關物流活動之間的協調。第四代港口的特性決定未來港口除繼續發揮裝卸、轉運功能外,還將主動聯合供應鏈上的其他重要企業以及其他運輸方面的供應商協同發展,構建一體化、無縫隙的供應鏈物流網絡。 
    2、我國政府將積極引導港口物流穩定發展 
    雖然金融危機來勢洶洶。但中國經濟的總體形勢是好的,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特別是中國政府為應對這場金融危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采取加大投資、放寬信貸等政策措施積極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勢頭。 
    中投顧問認為:總體而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2008年11月國家擴大內需的4萬億計劃等,這些都為我國港口的運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的港口業仍處于大建設、大發展階段。中國政府已把交通運輸業列為優先發展的產業,我國將進一步完善港口布局,重點建設集裝箱、煤炭、進口油氣和鐵礦石中轉的運輸系統,擴大港口吞吐能力。 
    為積極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交通運輸部正在積極研究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對港口物流業發展的影響,深入分析港口航運供給能力和市場供需狀況及發展態勢,爭取盡快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引導中國港口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