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才是淘汰落后產能的“一把手”
2009-1-15 15:4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邱 林
事件◆◆◆
日前,《鋼鐵產業振興規劃》已經通過,最終面世指日可待。全程參與并且主要撰寫該規劃主要內容的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新創表示:“振興計劃中淘汰落后的標準肯定會提高。對于高爐準入的技術標準還是1000立方米以上,但是300立方米以下的淘汰標準將上升到400立方米以下,轉爐和電爐的標準則由20噸提高到30噸,增加淘汰能力。”如嚴格執行,全國將會有超過1億噸的落后產能遭到淘汰。
評論◆◆◆
近幾年,淘汰落后產能實施不利,是我國鋼鐵產業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鋼鐵業的落后產能大約占到行業全部產能的40%。若按照2007年國內鋼鐵產量4.9億噸計算,這些小型鋼鐵企業在2007年為市場提供了大約1.9億噸的產量。按照原定淘汰標準,到2010年,我國淘汰落后煉鐵能力1億噸,煉鋼能力5500萬噸。
2006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提出“十一五”期間將淘汰1億噸落后的煉鐵生產能力。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與18省(市、區)及寶鋼簽訂了第二批關停和淘汰落后產能責任書。加上第一批簽訂責任書的10個省(區、市),已累計關停和淘汰落后煉鐵能力2940萬噸、煉鋼能力1521萬噸,關停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地方省市達到28個,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主要鋼鐵省(市、區)。
盡管如此,淘汰落后產能的效果并不明顯,一些地方小型鋼鐵企業的產量仍呈上升態勢。2008年上半年,中小鋼鐵企業集中的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四省,粗鋼產量分別增加1044.82萬噸、422.83萬噸、339.43萬噸、244.95萬噸,合計增加2000多萬噸,占全國上半年增加量的一半以上。而全國21家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產鋼總量與2007年同期比較則下降了2.05個百分點。
為什么淘汰落后鋼鐵產能如此困難呢?有分析認為,其一,地方政府的利益和態度在淘汰落后鋼鐵產能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鋼鐵企業既有央企,也有省屬、市屬企業,所有權歸屬的不同,各自都不愿喪失自己的財稅利益,致使一些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項目“大干快上”的勢頭難以遏制,未批先建、先污染后治理的問題表現突出。
其二,國內外鋼材價格一度大幅上漲,對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形成阻力。2008年前10個月,國內鋼材價格的累計漲幅已經超過了20%,部分品種甚至超過30%,除此之外,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對比小型鋼鐵企業的成本優勢并不明顯,有的小鋼企甚至成本優勢比大鋼企都好。
當然,鋼鐵業要淘汰落后產能,確實不易。近年來鋼鐵行業雖經幾次深度“輪回”,但一些地方總是“找到路側身而過”,避開真正的“淘汰之路”。相關部門也承認,鋼鐵業淘汰落后產能、結構調整的難度比想像的大。現在,鋼鐵業面臨著巨大的的困難,不過經濟一旦復蘇,需求量增大,地方鋼鐵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就會讓落后產能死灰復燃。
應該說,當前,我國鋼鐵工業的數量已不是主要矛盾,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外部支撐條件已經全面緊張,尤其是在我國鋼產量達到5億噸以后,鐵礦石、煤炭、運輸、電力、水資源等的緊張程度將更加嚴重,影響鋼鐵健康發展;二是結構矛盾十分突出,產品結構、裝備結構、企業結構、產業布局等都存在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市場發展要求,不完全符合產業政策要求的現象。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鋼鐵產業技術滯后,噸鋼綜合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15%至20%,資源有效利用率則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至40%。由技術滯后形成的落后產能,表現為一部分鋼鐵企業能耗高、效率低、效益差、污染嚴重。因此,許多專家不斷呼吁,國內落后產能必須淘汰,這是鋼鐵產業調控的主要目標。
事實上,對于產能過剩問題,大多數鋼鐵企業的領導人是十分清楚的,不過,因為淘汰落后產能代價和成本高,企業盡可能回避。對于過了幾年好日子的他們來說,今年可能是最難過的一年。然而,淘汰1億噸落后產能已刻不容緩。當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鋼鐵業整體陷入“寒冬”,鋼鐵企業停產限產,甚至關閉,估計鋼鐵業有20%的產能將被自然淘汰,這是一件好事。進一步說,雖然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手段很多,但借助市場這只“手”,推進淘汰鋼鐵落后產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其實比利用政策或者強制淘汰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