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穩步復蘇下的通脹 “迷局”
2009-11-4 2:3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閆坤
第三季度,我國宏觀經濟保持了企穩回升的勢頭。經濟增速進一步加快,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7955億元,同比增長8.9%。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7817億元,同比增長7.7%,是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
在良好的宏觀背景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仍存在引人關注的重要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我國通貨膨脹的“真實狀況”如何,現行投資安排可否持續,我國出口支持政策的收益究竟有多大。但在實質上,上述三個方面又是一個整體,其相互影響、彼此關聯,統屬于通貨膨脹的體系之中。
通貨膨脹的源頭來自于貨幣市場的失衡,來自貨幣的超量供給。隨著進入資產投資領域的貨幣增多,投資收益率開始下降,過高的資產票面價格大大減少了投資的獲利空間。為滿足新增的貨幣需求,市場將利用二級銀行系統派生貨幣,增大貨幣乘數,促使原為放大新增貨幣存量的政策轉而放大的總貨幣存量。因為產出增加和由產出增加所導致的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吸納貨幣乘數放大出來的新增貨幣,資產價格被進一步拉升,商品價格開始上漲,通貨膨脹的隱憂顯現。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已處于通貨膨脹的臨界點。
從投資的規模上看,我國投資的可持續性取決于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總需求的增長,第二是成本與收益,第三是經濟安全的需要,第四是通貨膨脹的限制。從目前來看,對投資規模可持續性形成重要限制的是通貨膨脹的限制,考慮到大規模投資所形成的新增貨幣資本和提升的貨幣乘數,第三季度63735.8億元的新增投資已經使通貨膨脹水平達到了一個高值,并將推動第四季度的通貨膨脹水平10.9%的上升。
從投資結構看,第三季度的投資仍以裝備制造產業、能源交通產業等為重點,這種投資結構將進一步扭曲我國的要素分配失衡狀況,加劇國內資源和能源緊張,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復蘇中受損,勞動者的報酬下降,分配體系的失衡更加嚴重,為避免過度的不良影響,政府將加大轉移支付的比重,居民收入中轉移性收入的比例上升。前三季度,轉移性收入增速居各項收入之首,高達15.7%,就是這一投資結構的客觀反映。
在宏觀經濟指標中,相對于其他構成指標的良性增長,出口依然處于深度衰退的狀態。前三季度,出口8466億美元,下降21.3%。為恢復出口,我國執行了1994年外貿體制改革以來最大規模的援助方案,僅以出口退稅為例,至第三季度止,我國約執行出口退稅5000多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6%,商品享受出口退稅的密度明顯提高。
大量出口退稅為資本密集型企業所享有,從而導致勞動者的報酬相對下降。由于勞動者報酬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的主要構成,勞動者收入增長的乏力維護了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絕大多數必需品的價格穩定。考慮到我國CPI中必需品占有大部分權重,勞動者報酬的降低削弱了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但對于勞動者自身而言,面對收入下降和通貨膨脹壓力上升的雙重擠壓,其“悲慘系數”并不比完全通貨膨脹條件下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