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甘肅:連通隴原鄉村血脈

2009-11-17 13: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春回隴原,秦嶺山脈的農家院前一片花紅柳綠,除了自然山水美麗多姿,近年來新修的一條條農村公路更為新農村錦上添花。 
  “自2007年提出‘打通斷頭路、暢通干線路、村村通中巴、實現網絡化’以來,我縣整修農村公路70多條,實現了農村公路建設和農民脫貧相結合、便民與繁榮市場相結合。新建成的公路穿村入戶,不少莊戶人家買了農用車,山里產的香菇、木耳能直接運進城。”成縣副縣長蘇志強接受記者采訪時,滿意的笑容寫在臉上。 
   在今年的全省交通工作會上,甘肅省交通廳廳長楊詠中宣布的一組數字同樣振奮人心--甘肅79.49%的鄉鎮通了瀝青路,92.4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鄉鎮通班車率達99.84%,首批10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道路建設項目全部完成…… 
   的確,近年來隴原大地的無數縣鄉村和成縣一樣,以其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動地證實了“路通民富”這一耳熟能詳的道理,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甘肅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 
  科學布局 五路優先 
   農村公路是路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高速公路是地方交通的主骨架,那么農村公路就是必不可少的毛細血管,與千千萬萬老百姓的關系更加緊密。啟動于2003年的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為甘肅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交通環境的改善之所以能夠發揮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與甘肅農村公路的前期規劃工作密切相關。 
  搞好農村公路建設,科學規劃是基礎。在選擇項目時,甘肅省交通廳即根據全省經濟結構布局和資源特點,統籌規劃、科學論證,重點解決老少邊窮地區不通瀝青路的問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省交通廳又提出了“中東部通達會戰、西部優化改造”和“五個傾斜、五路優先”的農村公路發展戰略,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全省交通發展的重中之重,使農村公路建設步入了黃金期。 
   甘肅省各地因地制宜,努力探索農村公路發展的新舉措、新途徑,科學制定本地區的發展規劃,按照省交通廳的總體部署,精心組織、狠抓落實,使全省農村公路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甘谷縣編制了全縣農村公路建設“十一五”總體規劃,科學布局,避免重復建設。正寧縣堅持規劃一次到位,在公路布局、線形要求等方面合理定位,增強了道路建設的適用性和科學性。 
  科學合理的規劃為甘肅農村公路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從2006年開始實施,計劃用3年完成的100個新農村試點村道路建設項目按照“一村一規劃,一村一設計”的要求,有效地解決了新農村道路通暢問題。甘肅省優先實施了一批民族團結路、扶貧開發路、旅游資源路、工礦企業路和農業發展路,使旅游資源、礦產資源等得到有效開發。 
   一系列規劃、政策的出臺,有力地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承擔起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工作的主要責任。近3年來,甘肅省農村公路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3921公里,其中2008年完成14117公里,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為民興辦的“14件實事”中農村公路建設的任務。農村公路建設給群眾帶來了實惠,各地的干部群眾紛紛通過集資、捐物、投勞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村公路建設,形成了全社會辦交通的良好氛圍。 
  嚴格督察 為質量保駕護航 
  農村公路建設是件“技術活”,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讓農民群眾走上放心路、安全路,這是甘肅交通人長期以來堅持的信念。 
   在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之初,甘肅省交通廳、公路局就組織專家制定并印發了一系列文件,明確了相關建設原則和質量要求,堅持“技術標準可以不高,質量標準不能降低”,不讓“民心工程”變成“傷心工程”。根據全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發展狀況、地形地質特點,甘肅交通廳先后出臺了《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農村公路設計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啟動了“農村公路建設科技下鄉”活動。省交通廳還專門成立了由楊詠中廳長任組長的新農村交通運輸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從各公路總段專門抽調專業人員,成立了甘肅省農村公路巡回督察組,派駐在13個市州巡回督察,幫助和支持各地開展農村公路建設工作。 
  各地交通部門在農村公路建設中,不斷探索符合自身條件的建設模式、標準與規模、質量控制模式等,為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成縣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料資源,用片石混凝土硬化通村公路,降低了路面造價,提高了工程質量;永登縣農村公路建設從路基開挖夯實、碾壓整平、灰土拌和到混凝土攪拌及路面鋪設均采用機械作業,提高了施工效率,確保了工程質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甘肅省在發揮專業管理和監理人員作用的同時,加大培訓力度,著力于解決農村公路建設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使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掌握了質量控制要點。“為農民修路,讓農民當家,請農民監督”的“專群結合”質量管理模式,深受群眾歡迎。 
  去年年初,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年活動的大幕徐徐拉開。活動開始以來,甘肅制定了《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實施細則》等制度辦法,完善了農村公路建設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同時,嚴格質量檢查考核機制,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市場管理,建立健全了“施工自檢、專業抽檢、群眾監督”質量保證體系,嚴把原材料進場關、施工工藝關、質量驗收關。此外,省公路局公路檢測中心設置了專門的農村公路檢測機構,進一步完善質量檢測手段,農村公路整體質量穩步提升。 
  加大改革力度破解管養難題 
  近年來,甘肅農村公路建設方面成績斐然,村路管理、養護工作也破解了許多難題,亮點頻現。 
   甘肅省交通廳副廳長辛平介紹說:“隨著農村公路建設不斷加快,管好路、養好路,滿足農民群眾的出行需求,成為公路交通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由于原有的養護運行機制、養護管理模式等已不適應新時期農村公路發展的要求,因此深入推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一套以服務為核心、適應農村公路特點的養護管理新體制,成為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的必然選擇,對實現甘肅省農村公路制度化、規范化管理,鞏固建設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11月,甘肅省政府辦公廳批轉了《甘肅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標志著該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工作正式啟動。各試點市、縣市區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以縣為主、鄉村配合”的原則,積極穩步地推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進一步明確了以縣級政府為主體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強化了交通部門養護管理職能,養護資金籌措渠道正逐步拓寬,農村公路養護質量和服務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 
  一年多來,甘肅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和交通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按照省交通廳“先試點、再完善、后推廣”的改革思路,積極探索農村公路養管體制的新路子。部分市(州)和縣(市、區)還建立了一套符合實際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新模式,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工作得到加強,路況質量有了提升。 
   在去年的抗擊冰雪天氣和抗震搶險工作當中,交通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指揮下,積極開展農村公路的搶通、保通工作,應急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災后重建 村路當先鋒 
  “我們家的房子重建時讓出了一米,對面鄰居也讓了一米,街道變得寬多了。”日前,在文縣梨坪鄉李家壩村采訪時,村民高二秀高興地對記者說。 
   文縣梨坪鄉位于大山深處,在“5·12”地震中遭到嚴重損失。該鄉動員群眾在災后重建過程中讓出一部分宅基地來拓寬道路,村民們紛紛響應。原來只能容一輛車行駛的街道,現在兩輛車可以并行。該鄉負責人李玉安說:“我們制定了拓寬拆遷方案,不僅解決了街道拓寬硬化美化問題,也推進了災后重建的工程進度。” 
  李家壩村的成效只是甘肅省災后重建工作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為了保證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科學、有序開展,甘肅省交通廳按照交通運輸部的總體要求,充分結合本省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農村公路災后重建的實際情況,在災后公路恢復項目規劃和設計中采取“三結合一統籌”的方式,即將災后恢復重建與農村公路正常建設及養護管理工作相結合,與區域經濟發展、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當地的地質、地形條件相結合,與災區整體災后重建工作相統籌,使農村公路建設更好地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服務,真正發揮公路的“先行作用”。 
  緊密結合“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年”活動的開展,甘肅認真落實農村災后重建工程質量責任制,建立質量安全責任檔案,進一步完善“政府監督為主,群專結合”的質量監督體系,充分發揮各地巡回督察組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強化監管措施,保證農村公路災后重建項目質量符合標準。 
  不久前召開的甘肅省省養公路工作會議提出,2009年甘肅將新改建農村公路約1.2萬公里,重點抓好省政府確定的“12件27項實事”,實施通鄉瀝青路2800公里,在8個地震重災縣(區)實施農村公路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通達通暢工程2200公里,7個少數民族自治縣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500公里,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 
   曙光初露征程遠。在下一步工作中,甘肅農村公路建設將進一步有序協調發展,處理好規模和結構、速度和質量、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在設計上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可行,促進農村公路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