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郵政新規待解 5000家民營快遞布局電子商務

2009-10-6 0:4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對于中國的民營快遞企業來說,郵政新規的實施意味著:占部分企業“半壁江山”甚至更大比重的“50克”、“100克”單件由郵政專營以后,其業務量將大大流失。 
  不管愿不愿意,該來的還是要來。在“50克”、“100克”單件業務流失以后,如何尋找替代市場才是當務之急。不約而同地,他們把目光轉向了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 
  隨著10月1日國家新《郵政法》實施的日子越來越近,一些民營快遞企業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 
  今年4月,國家頒布了新的《郵政法》,此后國務院還出臺了《郵政企業專營業務范圍的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明確規定:將單件重量在100克以內(國家規定的特大城市市區內互寄的單件重量在50克以內)的信件國內快遞業務由郵政專營。 
  《草案》細則調整“十一”待解 
  據了解,國家郵政局之所以對“50克”、“100克”的單件實行“專營”是要保證普遍服務和國家信息安全。但企業對此并不買賬。 
  “我們申通有將近50%的業務都是在100克之內,這樣的規定將直接影響到申通以后的業務形態與發展。”申通快遞市場總監夏祖彬向《每日經濟新聞》坦言,這種做法“對民營企業的打擊不小”。 
  圓通快遞總裁喻渭蛟告訴記者,快遞企業的信件業務量占40%~60%,其中100克以下的占80%;同城快遞中,50克以下的占50%~60%。“這一規定將造成95%以上的同城快遞企業倒閉,30%~50%的異地快遞企業業務的喪失。”一不愿具名的上海快遞企業的人員告訴記者。 
  當當網全國運輸發送規劃質監總監張昀坦言,“如果規定在100克的話,這對相當一部分企業將是致命打擊。” 
  針對這種狀況,近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高宏峰在公開場合做出的“之前規定的郵政專營范圍暫時擱置,極為敏感的郵政專營范圍也將做出調整”的表態,似乎使絕望中的民企又看到了一絲希望。 
  但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猜測:“這個調整將會是專營方式的調整。‘資費加重量’的方式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他說,“50克”、“100克”只是一種單一重量的專營方式,如果變成“資費加重量”的專營方式將有利于民營快遞產業健康發展。 
  所謂“資費加重量”,如單件重量在“50克”、“100克”重量范圍的基礎之上,資費是普通信件10倍以內由郵政專營,即同城信件快遞8元以內、異地信件12元以內由郵政專營。(國外許多先進的國家普遍使用這種專營方式。如美國單件重量在354克以內且在一類郵件基本資費的6倍以內的信件由郵政專營。) 
  “如果真的如此,我們將舉雙手贊成。”夏祖彬說,不過他認為,“資費”這塊存在很大的變數,實際的監察性或是可操作性都比較差一些。在大客戶的面前,規定的價格或許并沒有太多的作用。 
  事實上,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更多的民營快遞企業對《草案》細則調整不抱太大希望,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盡快轉型。而他們轉型的第一“登陸”點便是電子商務。 
  轉戰電子商務 
  “普通的快遞業務通過十幾年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其市場早已被先行者瓜分殆盡。電子商務是一個新的市場和利潤增長點,加之現在電子商務這塊市場做的公司也不多,很多企業都想在這里面分一杯羹。”前宅急送總裁陳平在建立星晨急便的時候已經想到了這些。 
  2008年的一場金融危機讓宅急送的上市夢想破滅,轉型的苦痛一直圍繞在宅急送左右。去年9月宅急送的轉型措施一度停滯,作為創始人的陳平選擇了退出。但陳平看到了近幾年間瘋狂擴張的電子商務,于是毅然押寶電子商務,并在2009年初針對電子商務市場建立專門為電子商務搭建平臺的公司——星晨急便。 
  2007年成立的申通快遞,在創立之初便進入電子商務市場,電子商務給公司帶來的業務量的增長確實是顯而易見的。 
  “這兩年間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快遞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夏祖彬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2007年8月時,申通每天的業務量還只有45萬票左右,電子商務在當中只有每天6萬票的貢獻,占總業務量的15%。到2008年年底,申通的業務量達到了每天85萬票,而電子商務對業務的貢獻量則達到了50萬票,占總業務量的近60%。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為各類電子商務提供服務的民營快遞公司超過了5000家。 
  淘寶網上名為“橙橙很乖”的網商已經成為民營快遞的大客戶,“相對來說民營快遞更加便宜一些,EMS的郵資基本上都是20塊錢,但是同樣的地方,民營快遞在使用較少郵遞的時間之外,可能5塊錢就能完成一次投遞。”據權威部門統計,當前全國網購人數已超1.2億。去年,全國快遞服務1/3的業務量是由電子商務貢獻的。 
  當然,幾家電子商務的“寡頭”也意識到這一點。 
  當當網張昀透露,最近和他們新合作的一些公司,都是在傳統領域的大公司,他們轉向很快。在今年年初就發現新《郵政法》可能帶來的風險,他們則迅速轉移到電子商務的市場中來,這也足以成為民營快遞發展的風向標。 
  “目前在中國國內的快遞市場上,還找不到一個比電子商務更好更大的模塊來充實快遞企業的業務。”張昀稱。 
  淘寶網用戶平臺部總經理一燈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根據目前他們對行業的統計,淘寶網為第三方物流公司創造了10.8萬個就業機會,主要崗位包括快遞人員、運營管理人員和司機等。到2012年年底,淘寶網日訂單量將超過800萬筆,實物訂單超過600萬筆,屆時將給第三方物流公司創造的就業崗位將達到41萬人。 
  前路未卜 
  不過,參與電子商務市場的民營快遞面臨一個選擇,是B2C,還是C2C? 
  對于兩種模式的差異,當當網張昀解釋:“從業務模式上來說,B2C基本上是一種企業行為,而C2C是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是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交易。” 
  換言之,民營快遞如果和C2C網站做生意,就要從上千家商戶中取得產品進行配送;而同B2C網站做生意,只需要從一個物流基地配送,物流成本差異巨大;另一方面,面對普通的中小網商和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民營快遞的議價能力也完全不同。 
  “按照發展趨勢,B2C將會占越來越大的比重。一開始可能會是要求價格,隨后對于品質、品牌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到那時候B2C的模式將越來越適合。”夏祖彬認為。 
  另外,轉型問題也困擾傳統的民營快遞企業。 
  “從主觀上來講,在轉型之后人員的素質問題、業務的創新問題、業務流程再造的問題、資金等很多新的課題,這些都需要民營快遞公司去盡快適應并解決。”陳平指出,“客觀上來講也有很多的問題,比如現在的政府法規。統一納稅、分支機構的準入、車輛進城等問題,都是困擾民營快遞的外部因素。” 
  以業務創新為例,陳平說,傳統快遞公司主要從事配送業務,而星晨急便要提供的就是配送+代收+分倉+三次銷售等業務。 
  傳統物流里,分倉是相對于總倉而言。例如在廣州的企業以廣州為總部倉庫,各省市再建倉庫,稱為分倉。新的業務模式是,當快遞公司把貨物送到客戶那里,客戶如果拒收,快遞員就拿回來免費放在星晨急便的當地倉庫。“例如蘇州,就送到蘇州的中轉站,但會通知廣州的公司,說貨物沒有賣出去,實物還放在蘇州當地。如果另有網絡客戶購買的話,我們就把A客戶改為B客戶,可以在短時間內再次配送。” 
  在合作同時,民營快遞與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定價權博弈也日益明顯。 
  夏祖彬指出:“有一些電子商務公司過分追求成本。”據稱,一些電子商務公司所銷售的產品都是“微利”甚至是“無利”可圖,此時他們就選擇將產品和快遞服務打包銷售給網民,支付給快遞公司的快遞費僅為收取網民支付快遞費的50%,甚至是30%。 
  “甲方(一些電子商務公司)用這種方式讓快遞企業去接受更低的價錢。有可能一件商品的快遞費用是10塊錢,但最終消費者可能只享受到了4塊錢的服務。” 
  在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類似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快遞產業的集中度還比較低,議價能力差。 
  以美國為例,其快遞市場份額基本被三家民營快遞公司所瓜分。相關數據顯示,UPS占51%的市場份額、聯邦快遞(FedEx)占31%、美國郵政占13%,這三家的2009財年的營業收入共約700億美元。 
  而去年中國前三家快遞企業,只占整個市場的40%以上份額,總收入也只有約40億美元。如申通等大型民營快遞公司,員工總數在2006年底就達到了3萬多名。小的快遞企業,僅做同城配送的十幾個人就能夠運作起來。 
  眾多快遞公司從業務上不僅要看大電子商務網站的眼色,甚至中小網商也是部分民營快遞們經常“賄賂”的對象。“民營快遞之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他們也真不容易。為拉攏生意有些快遞公司會給用戶一個比行情價還要低一點的價格,但是還要保持原有的服務,還會經常送點小禮物。”網商“橙橙很乖”感觸頗多。 
  “僧多粥少的局面肯定會出現,電子商務究竟能夠養活幾家優質的快遞企業?還是要由市場來決定的。”陳平說道。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