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交通二支隊五中隊建功中尼公路紀實
2009-10-5 19: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踏進位于中尼邊境的聶拉木縣樟木口岸,耳畔響起在當地廣為眾人傳唱的歌謠,“路不平,找五連,燈不明,找五連;中尼路上好五連,拒腐蝕,永不沾,戰塌方,斗泥丸,十八軍精神放光芒……”歌聲中的五連便是武警交通二支隊五中隊。中隊官兵們常年擔負著中尼公路樟木口岸至友誼橋14公里的保通任務。
23年來,面對塌方、直擊泥石流、雪崩……五中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誓死保通,5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依然默默無聞地守衛著中尼公路。
然而,就是這群默默無聞的筑路官兵,在被中外游人稱為“風雨死亡線”的這塊特殊戰場上,創造著保通奇跡:連續12年無斷通!榮立“集體一等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擁政愛民先進單位”、“青藏高原筑路先鋒”、“全軍先進基層單位”、“武警部隊十大標兵中隊”等累累殊榮和5名英雄的忠魂,記錄著他們的忠誠、犧牲與奉獻!
責任重于泰山
去樟木,我們不能不去烈士陵園。沿著青苔遍布的石階拾級而上,蒼翠松柏掩映下的樟木烈士陵園莊嚴肅穆,每年來此悼念英烈的人群絡繹不絕。由原十八軍軍長張國華題詞“修筑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的豐碑巍然矗立,記載著筑路先輩的豐功偉績。1965年,人民解放軍以每公里犧牲一名官兵的代價,打通了這段“卡脖子”路段。1986年,武警交通二支隊五中隊官兵接過先輩們手中的槍和鎬,擔負起搶險保通任務。
別小看這區區14公里路段。沿途海拔落差近千米,千仞絕壁林立,萬丈懸崖叢生,病害滑坡群密布,構成了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十里長廊。
進駐樟木后,官兵們遇到的第一塊“硬骨頭”便是老虎口。險峻突兀的巨石盤踞在半山腰,面目猙獰,塌方不斷。
在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新上任的中隊長蘭健康曾帶領官兵連破部隊施工史上的記錄,獲得“青藏高原筑路先鋒”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一等功,功蓋雪域!
工地如戰場!80余名群情激昂的官兵摩拳擦掌,齊唰唰地集結老虎口,用一種求戰的目光盯著曹正山,期待著一場聲勢浩大的“虎口拔牙”攻堅戰。
尖刀排和突擊隊帶齊風鉆、鋼釬、鐵錘和炸藥,攀崖登峰,鑿壁掘洞。
狹路相逢勇者勝。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隆隆炮聲和風鉆“突突”的激昂旋律,官兵們硬是憑著一股“敢叫高山低頭,誓叫河水讓路” 的大無畏精神,在短短12天時間里,將17處山體“開膛剖肚”,開挖出的2000方石方像一座座小山,創造了中隊20年施工史上的新記錄。
在這場漂亮的突擊施工中,官兵們砸爛300把鐵鍬和十字鎬,磨爛200多雙膠鞋,許多人的臉、手、身體被石塊磨得血肉模糊……
當年,官兵們實現路段暢通十一個月零五天,遠遠超過上級單位要求“八個月通車”的目標。
像這樣的戰斗,五中隊官兵每年要歷經上百次。
2008年7月25日,樟友段發生中尼公路通車以來最大規模山體滑坡,100多米路基被完全沖毀,1000多名過往群眾和200多臺車輛被堵在狹窄的山道上進退兩難。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由40多名技術骨干組成的搶險突擊隊和6臺大型機械,在第一時間投入搶險戰斗。
突然,一股從天而降的泥石流將9名搶險官兵吞沒,挖掘機手劉建國來不及多想,手腳并用爬向戰友,奮力把戰友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面對這樣的生死考驗,官兵們沒有一個退縮,連續奮戰90個小時,終于在半山腰開出一條便道,安全轉移被困群眾1167人、轉移物資2500余噸,挽回直接經濟損失5000多萬元。
專程前往現場指揮搶險的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盛贊中隊官兵:“你們在關鍵時候敢于戰斗、勇于勝利,為人民群眾立了大功。”
23年來,五中隊官兵們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沖鋒在前,臨危不懼,他們在誓死保通的基礎上,還勇于科技攻關。先后發明了“拋擲鉛絲籠、分層圍堰”、“鋼筋聯體、橫向聯動”等10多項科技成果,取得治理高原病害滑坡群的重大突破,成功打破了外國專家“無法建立永久性工程”的神話。
12年無斷通,是五中隊官兵向祖國和人民交出的滿意答卷。
形象重于生命
考驗何止在戰場!在經歷搶險保通生與死考驗的同時,五中隊官兵也面臨著各種思想文化侵蝕的危險。
樟木口岸素有“國際山城”之稱,邊貿繁榮,富賈云集,社情商情復雜,各種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交織滲透。
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常年來,中隊把開展“邊關樹形象,口岸當衛士”活動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官兵們自學英、藏、尼多種語言,堅持文明保通,講文明用語,在警戒位置設立標志牌,成立搶修機械小分隊,茶水站,多次幫助中外游客義務檢修車輛,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中尼公路上的“110”。一些老外看到武警官兵們施工,總會興奮地大喊,“China’s armedpolice,very good!”(中國武警,好樣的!)
思想領域的較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隊堅持用在施工中凝聚成的“保通精神”塑造官兵高尚的人格和軍魂,引導官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切合社情實際,制定了處理營區內外關系兩個“八不準”。
這條屬于五中隊官兵自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成為官兵在擔負搶險保通和維穩處突雙重任務的硬標準。
一些不法商人看到中隊官兵出入海關享受免檢,極力想用金錢、美色拉攏腐蝕官兵。
一次,中隊戰士王金剛協助海關執行任務。一名外商把一臺價值5000多元的奧林巴斯相機往他手里塞,希望小王放他入關。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政治素養和“免疫力”。面對金錢的誘惑,王金剛義正辭嚴地予以拒絕,并立即向海關匯報有關情況。當場繳獲一批藏在貨物中的毒品和淫穢音像制品。
像這樣的金錢誘惑,官兵們經常遇到。
2004年7月10日,中隊駕駛員吳問勝和裴雄巧妙地與一名外商周旋,拒賄1000美金,阻止并查獲了一批企圖從尼泊爾走私入關的銅佛像。
23年來,中隊官兵先后拒收走私分子美金9萬多元,人民幣100余萬元,沒有一人一車幫私護私,沒有一位被女色迷惑、被金錢買通、被“糖衣炮彈”打倒,以實際行動在藏族群眾中樹立起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樟木海關緝私局局長尼瑪、樟木鎮黨委書記佟愛東等駐地領導一致稱贊:“五中隊,不光為當地群眾辦實事、解難事,還能抵御各種腐蝕誘惑,真正靠得住!”
人民重于父母
喜馬拉雅山再高,也高不過中隊官兵矗立在藏族同胞心中的豐碑;雅魯藏布江水再深,也不及中隊官兵與當地群眾結下的深情厚誼……
2003年2月13日凌晨1時,一陣急促的緊急集合號打破了樟木口岸的寧靜,官兵們從睡夢中驚醒。原來,一家居民木樓失火了!
災情就是命令!官兵們心急如焚,火速趕到現場。濃密的煙霧盤踞于樟木鎮上空,發生火災的屋內還不時傳來噼里啪啦的零星爆炸聲,情況萬分危急。
官兵們火速從中隊緊急馳援的水車上打開水管,用水盆接上滿滿的水,一個勁地直往木樓里鉆,邊潑水,邊往外轉移物資。
為防止火勢向四周蔓延,原中隊指導員金可建指揮官兵兵分四路:一班、二班在裝載機鏟斗的護送下,負責撲滅四端火情,三班、四班轉移物資財產。官兵們紛紛脫下外衣,在水中打濕后,如猛虎下山,一個接一個沖入火海……
危難彰顯真情,烈火詮釋忠誠。在搶險過程中,官兵們的手、臉、頭被鐵釘剮破,或被不時掉落的木板擊中。長時間的煙熏火燎,官兵們被嗆得幾乎窒息,差點昏倒在地,可是沒有一個人退縮。
經過1個多小時的戰斗,大火終于被撲滅,可官兵們一個個都累得散了架。
23年來,五中隊官兵奉獻藏族同胞,維護民族團結的先進事跡在當地廣為傳頌。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中隊養管的樟木鎮邦村段發生特大泥石流,80多名藏族群眾被困。
五中隊接到險情報警后,立即組織搶通道路,轉移被困群眾。
熊健、蘇積浩、蒙仕洪3名戰士連續戰斗48個小時,將70多名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在最后組織5名群眾撤離途中,突然發生泥石流。面對突然而至的險情,3名精疲力竭的戰士用盡最后的力氣,把群眾推向安全地帶,自己卻被無情的泥石流吞沒,為了藏族同胞的平安,他們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舉行追悼會那天,方圓十里八鄉的4000多名藏族群眾自發趕來,來到3名烈士的衣冠冢前,用濃濃的酥油茶、醇香的青稞酒、潔白的哈達、多彩的經幡為英魂祈禱,一聲聲撕心裂肺般的痛哭蓋過了波曲河滾滾波濤的咆哮,被救老阿媽卓嗄悲痛欲絕,幾次昏倒在墓前。
如今,22年過去了,老阿媽每年清明節都要準時來到3名烈士墓前,獻酥油茶、敬青稞酒、掛哈達。
在長期與藏族同胞朝夕相處的日子里,中隊官兵時刻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堅持為當地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中隊原指導員周厚利在中隊工作的14年間,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當地貧困學生的資助。愛心無限,愛心接力棒在中隊一茬茬官兵中無限傳遞著。
受中隊資助的藏族女孩仁增旺姆2000年考入內地西藏中學后,每個月都主動給中隊官兵匯報學習情況,中隊同時指派專人和她聯系,確保了解實際情況,解決其實際困難。仁增旺姆前年大學畢業后,踴躍參軍,報效祖國,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少數民族軍官。
23年來,中隊先后有197名官兵成為“校外輔導員”,當地適齡兒童入學率由以前不足60%上升到現在的98%以上。“紅領巾”和“橄欖綠”見證著當地貧困學生和中隊官兵的濃濃深情。
23年來,他們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冒著一次又一次塌方的危險,與時間賽跑,和死神抗爭,先后參加各類搶險戰斗2000多次,解救駐地和過往群眾5萬多人次,累計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在中尼線上譜寫了一曲曲維護民族團結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