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制造業重踏“產能過剩”老路
2009-10-29 1: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燕磊
年初祭出 “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大旗,年末又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痛下 “殺手锏”。從 “鼓勵”到 “抑制”的快速轉變,不禁使人發問,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何時才能逃脫產能過剩的“怪圈”?
近日,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監察部、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 《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以及風電設備等6大產業成為眾矢之的,一時間備受關注。
與鋼鐵、水泥等過剩的傳統大戶相比,多晶硅和風電行業的入圍另人大呼驚訝,這一打擊使得剛剛興起的新能源行業備感困惑!
“制造”過剩而非 “行業”
“并不是指風電行業的產能過剩,而是工業設備與制造過剩。”針對當前國家所提出的產能過剩,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近來對外作出上述解釋。
“我國目前通過風力實際發電量,只占發電總量的0.35%。”對此,他進一步解釋到,大力推進風力發電的發展還來不及,何談過剩。
據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國內能夠生產整機的企業達80余家。對此,有業內人士估計, “如果以每個企業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計算,一年的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但是中國目前的市場只有1000萬千瓦的容量。”而且市場每年的增長多達3000萬千瓦,產能明顯過剩。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近幾年風力發電項目走俏,風電制造業的 “過剩之風”驟起。由此看來,從鋼鐵、水泥開始,直至新興的多晶硅、風電設備,我們再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重走了 “發現新市場——一哄而上——產能過剩”的老路。
近年來,中國風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確實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當前的設備制造企業盲目發展,出現了產能潛在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電網規劃建設的相對滯后,也潛在地加劇了這一供需矛盾,使一些風電機組接入后未能及時發電而造成了浪費。
面對風電制造業的供需矛盾,無論是市場化的自發淘汰,還是政策干預下的重新洗牌。未來幾年內,隨著風電制造行業回歸理性,大部分企業將被市場淘汰。而像風電設備這種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市場的重新整合或許意味著小企業的出局。
拿什么拯救風電行業
“把風電制造列入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行業,與傳統的鋼鐵、平板玻璃和水泥不一樣,概念上也不一樣。”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熊必琳談到,在對待風電行業問題方面,國家希望通過調控來達到增強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目的。
其實,對于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來說,還處在初級階段,發展勢頭良好。或許正是因為這個行業的“年輕”,才出現了眾多的問題,比如產能盲目過剩,企業管理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等。
對此,頗有野心的國內風電制造行業巨頭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現在國內真正具有大規模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超過10家。”在他看來,擁有高端技術的企業產能并不過剩,這些企業是中國風能發展的未來。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 “風電企業之前的投資過熱并不意味著風能已經充分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現有的78家風電設備制造商中能批量供貨者屈指可數,風電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 “而是供需結構不平衡,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風電機組核心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弱,控制系統和變流系統的發展尤其滯后,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然而,要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取得長久的勝利,精準而獨到的戰略眼光與獨具優勢的核心技術都不可或缺。
俗話說 “東方不亮西方亮”,那些對提升自主創新有所 “畏懼”的中小企業,可將視野擴展至海外市場。
“目前我國的風機制造能力已經能夠滿足國內的需求,制造商下一步應考慮進行國際市場開發。”對此,施鵬飛談到,中國風機制造已經完成了本地化進程。
據記者了解,金風科技和湘電股份兩家公司已經收購了歐洲風電公司,成為走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梯隊。在施鵬飛看來,中國風電企業對外展開并購,應著重通過收購吸收國外的技術,或者變成中國企業的一個研發中心,進而使中國企業成為國際性企業。
歷史如此相似, “不拼技術,只講規模”的一貫戰術,打亂了尚處成長期的中國風電行業,但該行業因 “產能過剩”而被壓制顯然不是人們所愿。不論是提高自主研發實力,還是 “出走”海外的戰術變化,希望能夠使得 “瘋”長的風電制造行業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