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利益集團化是共同富裕的攔路虎
2009-10-28 18: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資委研究局副局長楚序平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公民分享改革發展的紅利,目前最重要的途徑有三條。第一就是國有資本收益。目前國資預算制度剛剛建立,將來我們要繼續推動國資預算制度的完善,在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高分紅比例,進而使全國人民都能更直接地分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福利。其二是社保基金轉持國有股。截至9月8日,國資委按照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我們已對43家無疑義、產權清晰的國有股東,向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出具了實施追溯劃轉的通知,共劃轉國有股28.66億股,按照9月8日當天的收盤價計算的市值為280億元。其三,國有企業的發展從根本上促進了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2008年,全國國有企業(非金融)總資產達到42.55萬億元,凈資產17.07萬億元,平均每個中國公民都擁有1.29萬元。而且這些都是優良資產,多數都在上市公司,很容易變現。
公民如何分享國有企業的利益?這是個根本問題。在我們看來,正是在上述三個方面,公民如何分享紅利恰恰都很成疑!從理論上講,國企的真正所有者是全體人民,也就是說人人都是老板,但現實情況是,國企現在已經變身為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而且這種利益集團化傾向越來越明顯。要分紅,就要進行利益的再分配。目前除了少量分紅上繳國家之外,絕大多數紅利還是在國企利益集團內部控制,而要向公眾分紅顯然是一種遙遠的奢望。不管是“購房門”故事,還是“天價吊燈”事件,無不表明國企利益的內部化規則。
首先,國有資本收益如何讓全國人民直接分享呢?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就從來沒有向老百姓和國家分過紅,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國務院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的正式公布,期間歷經多次利益之爭,但還只是上繳國家,且僅僅是10%的比例,90%的利潤仍是“躲貓貓”的。而國企的油水要落入老百姓的口袋,則是相當于要割走國企利益集團的肉,強勢的政府拿點錢走尚且如此之難,何況弱小的老百姓呢。
其次,關于社保基金。眾所周知,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養命錢”。雖說社保基金轉持國有股對公眾來說確實是好消息,因為長期“很差錢”的社保基金終于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但社保基金是任何一個企業都應該參與的,國企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民企也是社保基金的重要貢獻者。況且,社保基金中還有一部分是老百姓自己的錢,國企分紅的作用也就當然不能太高估了。其實,相對于龐大的國資來說,社保基金從國企獲得的利益簡直就是冰山一角。
第三,國企如何從根本上促進了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這是國企應該實現的目標,而不是它已經做到的事。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目標的實現可真是任重道遠。在中國經濟強勁復蘇的背后,掌握了資源,享受了政策的國企卻是高亢前行,而民營企業卻被不斷擠壓,“國進民退”現象有增無減。現在都說中國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而這背后并非居民的儲蓄率太高,而是企業的儲蓄率太高,而企業儲蓄率太高,則又是國企利潤的連年高漲。從現實情況來看,國企(尤其是大型壟斷國企)作為一個特殊利益集團,依靠特殊政策和資源,不斷擴大自己的特殊利益,它們并不是促進了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反而加大了社會不公平和貧富差異!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民眾本應是國企分紅的最大受惠者。國有企業的“大老板代理人”李榮融也曾經說過,“國有企業是國家的,是人民的,它所獲得的盈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的。”不過,在我們看來,現實情況卻是,公民分享改革發展紅利的途徑一個個都是“唱高調”,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東西。而國企已經演變成國內一類特殊的利益團體,且這種利益集團化傾向正在不斷加劇,這對于全民渴望的國企分紅顯然是非常不利的,也意味著“國企吃肉,全社會喝粥”的不公平現象仍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