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產能過剩引導健康發展
2009-10-25 0:4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吳欣
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將鋼鐵、水泥等六大行業列入重點調控項目,并協調產業、環保、土地和金融政策,運用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進行調控和引導,此舉對于危機時期漸次回暖的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意義非凡。
“在保增長的同時更要注重調結構。”經濟學家如是說,國家一攬子調控政策已經收到明顯效果,在經濟回穩的同時,抑制產能過剩,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集中配置到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長點上,不僅對實現產業的良性發展,而且對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果中國經濟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不對結構進行深度調整,就浪費或錯過危機帶來的機遇。”
據統計,2008年中國鋼鐵實際產量已達到6.6億噸,加上5800萬噸在建項目,總產能超過了7億噸,在應對金融危機前, “已經是非常明顯的過剩了”。
產能過剩在中國并非新問題。近年來,抑制產能過剩一直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此次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有著與以往不同特點,針對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所涉及的行業具有很強的市場性和全球資源配置的特點,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又輔以必要的調控措施;既提出嚴格控制過剩產能的應對措施,又提出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導向。
“與以往的政策措施相比較,此次相關部門的調控將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不僅嚴格項目審批、實施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還引入了信息發布制度和問責制。”國家發改委官員強調。此外,從實際出發,提出了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分類指導和有保有壓相結合,培育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四項原則。
在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實行結構調整工作至關重要。此時進行結構調整,對于資源優化配置,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增強后勁再上新臺階意義重大。 “在經濟形勢日漸向好之時,把更多精力放在調結構上,使中國經濟邁上新的層次,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業內對此已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