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積極應對“后危機時代”
2009-10-23 11: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深圳工博會首場論壇——中國工業與經濟發展論壇昨日下午舉行,論壇吸引了來自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韓國、土耳其等國相關商會代表出席。。在發達國家經濟衰退,中國出口面臨重大挑戰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型制造企業如何發展壯大?與會專家積極建言,認為企業必須盡快打造向內市場能力,不斷創新,爭取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延。
盡快培養向內市場能力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說,回首中國制造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制造業崛起并率先北伐,長三角以溫州為代表的制造業,兩者早期均有一定的內銷市場經驗。但是時至2002年,中國草簽了世貿框架協議后,中國制造借助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積淀而成的龐大有效的營銷網,大規模融入全球市場,并形成了龐大的制造能力。這種發展模式讓中國工業制造管理水平、制造能力迅速提升。但代價是過分依賴訂單和全球銷售網絡,國內銷售網絡投入不足。當危機來臨時困難立現。民營企業為這種模式所付出的代價更大。今后,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的關鍵就是盡快培養“向內市場能力”,以使中國龐大的工業制造能力有更好的前景。
令人欣喜的是,據周其仁介紹,今年1至8月,從民營企業與國有及國家控股企業投資情況比較看,前者快于后者。他認為原因是民營企業別無出路只能硬拼,另外也說明民企船小好掉頭。
他特別提醒民營企業,中國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正在見效。但與此同時,龐大的貨幣投放也將改變許多資產的相對價格。這個過程中誘惑很多希望民營企業家一定要注意關注長遠的投資方向——與工業能力配套的市場能力,不要被短期的投資機會所誘惑。
積極應對“后危機時代”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在論壇上說,據他們新近在美國的考察,今年下半年美國很可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他推測3至5年內,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無法形成美國的支柱產業,以致成為美國、歐洲經濟高速成長的動力。另外,這場危機使全球經濟失衡狀況得到部分調整,發達國家正在減少消費,東亞國家在增加消費。全球經濟正在進入“后危機時代”。
在“后危機時代”,中國企業面臨三大挑戰,一是,中國低成本的制造優勢還能持續多久?如果10至15年之后低成本優勢結束后,中國企業新的競爭優勢是什么?二是,占中國出口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當低成本優勢消失后,是否還會留在中國?中國招商引資面臨新挑戰?三是,中國前30年形成的模仿創新優勢面臨挑戰。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這道坎兒如何過?第四,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企業出口面臨嚴峻挑戰。
但他也向企業提出了“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新變化中存在的機會和新課題,比如全球貿易區域合作會增加。又比如中國企業如何學會對沖金融全球化后的系統風險?
他認為,中國企業到了必須進行實施人才、資本、產品國際化戰略的階段,中國企業要應對后危機時代的挑戰,必須學會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中國企業已到了這個發展階段。
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華南城執行董事許揚教授說,今后企業的發展要想降低成本,還必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攀升。微笑曲線的兩端就是研發、營銷、物流、品牌。如果一個產品獲得的利潤有4元,只有1元屬于微笑曲線底部的加工制造業,其余3元均被兩端企業所獲得。
據許揚介紹,全國企業物流平均成本約為18%,深圳的物流成本約為15.2%,發達國家企業的物流成本約為10%。中國企業要想降低成本有兩個明顯的途徑,一是要科技創新,第二就是降低物流成本。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正是華南城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