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前夜放“風聲” 鋼廠減產PK礦石漲價
2009-10-23 11: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0月18日,與中鋼貿易有限公司聯手做生意的張楊正匆忙在秦皇島港碼頭卸下礦石。 “得趕緊卸,不然利潤越來越低了”,他說,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鐵礦石價格將在目前90美元/噸的附近,最多有5-10美元的上下浮動。
而1個月前他興致勃勃地囤貨時,曾預計未來一個月每噸鐵礦石有20美元的漲幅。
“9月加快進貨,10月放緩進貨。有些地方現在港口的鐵礦石庫存還在下降,進口的鐵礦石大部分還是用以補充消耗掉的庫存。但估計鐵礦石壓港不久就來了。”他說。
有此感受的不止張楊一人。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統計,9月中國進口鐵礦石6455萬噸,較8月的4968萬噸增加近30%,創造了單月最高進口紀錄。
在當前的進口鐵礦石成本之下,雖然自8月初鋼價一直在下行通道,一些鋼廠還是有盈利空間。9月粗鋼產量或已創下歷史新高。
一邊是中鋼協名譽會長吳溪淳提醒:2009年1月至8月,中國表觀消費量增長16.5%,產能過剩嚴重,另一邊,2010年度鐵礦石談判即將啟幕,三大礦業巨頭或要求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30%-35%。
而恰在此時,國家各部委出手整治產能過剩。這一方面提振了作為明年談判代表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的底氣,也為今明兩年首次合并的鐵礦石談判增加了變數。
青島交峰
“以前鐵礦石是賣方市場,在全球主要鋼廠減產減少采購的情況下,現在已是買方市場,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分析說明年鐵礦石供應緊張的。”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說。
10月16日,在青島召開的鐵礦石談判預熱會—第九屆鋼鐵原材料國際研討會上,單尚華拋出了三項主張:一是進口鐵礦石結算周期從1月1日到12月31日;二是堅持長期協議量價互動,量大應價優;三是統一價格,確定了長期協議的供貨商就不允許再向中國企業出售兩個價格的鐵礦石。分析人士認為,單尚華的三項主張表明中方的談判框架已經明朗。
地球另一端,英國《金融時報》稱,2010年度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上,三大礦業巨頭可能要求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30%-35%,以扭轉2009-2010年度鐵礦石降價33%的局面。
業內分析三大礦業巨頭要價的依據是中國經濟復蘇強勁導致鋼鐵需求和產量急劇增長,及美元持續貶值帶來的國際原油和主要商品價格上漲。
三大礦業巨頭的預測并非空穴來風。中鋼協名譽會長吳溪淳預測,如果中國鋼鐵企業仍不減產,表觀消費量增長將超過20%,即相當于年增消費鋼鐵量上億噸。而根據中鋼協已公布的9月上旬及中旬的粗鋼日均產量推算,9月出口量僅占產量的5.2%,而在2007-2008年度這個數字高于10%。
但國內外多數聲音仍認為,明年的鐵礦石價格將在現有價格上小幅震蕩,不會出現大幅調整。
西澳大利亞大學商學院商業學教授Malcolm Richmon預測,根據主要礦山公司的擴產計劃預測,2010年全球鐵礦石產能過剩將達3億-4億噸。這是2002年以來,國際礦業界對于鐵礦石供應過剩量預測最大的一次。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稱目前已成買方市場,看來此言不虛。明年鐵礦石供大于求幾乎已成定局。”聯合鋼鐵網人士稱。
只是令中鋼協難堪的是,國內還有很多鋼企在繼續生產。中鋼協在權力上可以與國內70多家大中型鋼鐵企業打招呼,但對調控全國鋼廠卻有難處。而鐵礦石進口增長的根源正在于國內下游已顯過剩的生產仍在進行。
“對企業而言,當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交鋒,國家戰略落實又相對緩慢的時候,企業負責人理所應當地會考慮自身利潤。有利,企業就繼續生產,無利,不能承受虧損時企業才有必要減產。”邯鄲鋼鐵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中鋼協唯一的途徑就是,請國家相關部委出馬,尤其是當中國的鋼鐵總量、產量、產能和消費量都是世界第一時。
10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有關情況。
在被記者問到寶鋼在湛江的千萬噸級鋼鐵項目及武鋼在廣西防城港市的千萬噸級鋼鐵項目會否受調控影響時,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熊必琳表示,在鋼鐵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啟動這兩個項目,可能對整個結構調整產生一定的影響。至于什么時候啟動,要看整個產業的發展狀況而定。
熊必琳做了多年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對國內外鋼鐵、礦石情況了如指掌。他的上述表態傳達出一個信號:在國家調整鋼鐵產業結構的大背景下,國有大型鋼鐵企業再上新的項目、再擴產眼下將很難。而在民營鋼鐵陣營沙鋼董事長沈文榮非常肯定地預測,10月底,國內鋼廠將進入減產時點。
“這就意味著,最樂觀的預計是,從今年11月起,國內鋼鐵產能過剩的局面會開始好轉。各部委的強勢整頓產能過剩已為2010年作為鐵礦石談判代表的中鋼協打了一針強心劑。”中鋼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國際礦商的陽謀
中鋼協在國內得到了初步支持。然而,它又將如何應對三大礦業巨頭的“談判預演”呢?
盡管明年的礦石價格不會劇烈波動,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很小,但這并不妨礙三大礦業巨頭運用其商業智慧。
據曾多次接觸談判人士的中鋼協人士告訴記者,必和必拓采用的是“攻守兼備”的策略。
在“守”上,必和必拓在行業里巨頭地位牢固,并得到陸克文和國庫部長等高官的支持。其幕后的積極運作和奔走游說,事實上成為了中國投資遭遇巨大阻力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同時兩拓還經常結成聯盟。從兩拓合并到今年6月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到操作海運市場,其同向運作的聲音不絕于耳。
與此同時,兩拓策略又各有側重。必和必拓善于幕后運作,政府部門、海運市場、投行、中國權威咨詢機構或企業、媒體,它都積極接觸。
力拓雖然爆出間諜案,但它的市場化更高一些。今年5月26日新日鐵與力拓率先達成協議,年度鐵礦石合約價格下降33%。此前多次接觸力拓CEO艾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力拓慣用的手法是,因氣候原因影響礦山減產、在現貨市場上提高銷售比率、拖延長協價礦石的發貨或在價格上做手腳等。
在“攻”上,提倡使用現貨價格交易的必和必拓已經在傳統基準定價體系外銷售了一半的產量。淡水河谷和力拓也在現貨市場上銷售了相當大一部分今年的產量。
必和必拓去年就吵嚷要推出鐵礦石價格指數,甚至還聯合了部分銀行或咨詢機構時常放風“指數已出來了”,給中國企業造成“如果當下不簽長協價,以后還有更貴的、變動更大的價格等著你”的假象。
淡水河谷則相對溫和一些。每年的鐵礦石談判淡水河谷似乎都表現得只要利潤合適就可以簽約,事實上它也往往是近幾年鐵礦石談判中最先與各國鋼鐵企業簽約的賣家。
淡水河谷高層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很重視與中國鋼鐵企業的伙伴關系。當然它也不能吃虧太多,去年兩拓爭取到了更高的價格漲幅后,今年淡水河谷在鐵礦石談判中顯得有技巧了很多。
業內稱中鋼協建立鐵礦石談判新規則的最大突破口在于FMG。8月17日,中鋼協與FMG簽訂協議,但其時條件是,中國金融機構將以FMG可以接受的條件滿足其融資。因后來融資未成,FMG近日已經表示,正與中國就第四季是否繼續采用折扣定價進行協商。
當國際權威報告稱2010年鐵礦石過剩將達到3億-4億噸時,業界認為,FMG四季度抬價的要求得不到市場和中國企業的支持。“但也說明,FMG還沒完全長大時就已經在和中國爭取其利益,它未來可能更不好應對”的。上述人士稱。
誰給鐵礦石定價?
三大礦業巨頭也不是沒有幫手。高盛、美林證券、瑞銀、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紛紛預測,2010年全球鐵礦石長期協議供貨價格可能出現10%-20%的上漲。
三大礦業巨頭與高盛等投行在某些領域的利益是同向的。除必和必拓等之外,一些投行也在與鐵礦石行業密切相關的船舶干散貨市場進行投資。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16日在廣州說,“鐵礦砂價格是靠跟力拓談出來的嗎?中鋼協天真地認為力拓是供應者,中鋼協是消費者,價格是供需決定的。實際上,決定鐵礦砂價格的是波羅的海指數和石油價格,只要波羅的海指數和石油價格上漲,鐵礦砂就會上漲,這兩個指數下跌鐵礦砂的價格就會下跌。這兩個指數誰操縱呢?就是華爾街了。”
“郎咸平的論斷雖然更適用于鐵礦石現貨市場,但三大礦業巨頭除銷售長協礦外,也正逐步加大其現貨礦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中國的警覺。”上述中鋼協人士稱,這是令中鋼協最為頭疼的一項。
多數管理人士和分析師表示,在始于2010年4月1日的合同年度里,基準定價機制將繼續占據一席之地。三大礦業巨頭可能會致力于推動基準價格達到接近現貨市場的水平。
產業集中度提高,過剩產能的盡快淘汰,規范鐵礦石進口的程序等,都可增強中國鋼鐵企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但近年中國鐵礦石供應日趨被動,其根源還是國內后備資源不足。
瑞典原材料集團主席Magnus Ericsson在青島會議間隙甚至借機表示,中國要滿足不斷上升的鐵礦石需求,有幾個可行的辦法:一是投資海外鐵礦石開發,二是達成確定價格的長期供應合同,另外就是加強國內資源的勘探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