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能過剩根源是“增長方式不當”
2009-10-22 3: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唐光
2009年我國粗鋼產量預計4.6億到5億噸,而實際產能已達6.6億噸,扣除合理保險系數過剩產能達1億噸,相當于鋼產量的20%左右。如何采取措施治理鋼鐵產能過剩,已關鋼鐵業興衰。就目前看來,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遲遲難解,還需追根尋源,找準厲害所在。
從現象來看,能力過剩總是表現在經濟衰退期,但追根朔源它的積累主要還是在產業高發展時期。高需求拉動高發展,高發展刺激高增長,一旦經濟出現急剎車,需求大幅下降,必然釀成產能嚴重過剩。
所以增長方式不當,才是造成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根本,要從根本上做出標本兼治的堅持。即要徹底轉變增長方式,鏟除可誘發的產能過剩觀念、制度、機制等這些根治產能過剩的 “土壤”。專家表示,要把事后治理改變成事前預防和控制,把可能引發產能過剩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分析師指出,近年來隨著鋼鐵需求的不斷增加, “大進 (鐵礦石)大出 (鋼材)”成為了我國鋼鐵業的一種現象。2008年我國進口鐵礦石4億噸左右,出口鋼材5000萬噸左右,遠超市場需求增量。早在2005年國家出臺的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就明確提出了我國鋼鐵產業發展以滿足國內需求的發展策略。然而,由于受哪一段時間 “大進大出”觀念的影響,總量控制不夠嚴格,一些地方和企業產能失控,由此引發了產能更加過剩。業內專家認為, “雖然之前我們提出解決產能過剩要增加出口,但從今后的正常發展來看,還是要立足國內,所以要防止 ‘大進大出’,最近兩年的出口大跌已足以告誡中國企業要先立足國內”。
再者,鋼鐵企業產品應該有數量型發展向品種、質量效益型發展,從而就要加大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種特點,以積極改變整體的產品結構,引導市場優化選擇。多年以來,我國鋼鐵企業,始終缺乏持之以恒的產品發展戰略部署,對于產品主導市場需求的戰略還未建立。長期以來,跟隨市場的變換而左右搖擺,這也是造成過剩產能忽多忽少,也使忽高忽低,缺乏競爭力和市場公信力。
此外,當前國家倡導的我國工業資源產業要由投資拉動型、資源消費型發展向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方向轉變發展。這一轉變雖然我國政府一直在堅持倡導,但還缺乏健全的長效機制和體制。因此,專家指出,中國鋼鐵企業必須積極的轉變發展觀念,要積極按照國家部署的這一產業發展戰略,組織生產,完善發展機制部署。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防止產能反反復復,也是鋼鐵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積累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鋼鐵產業發展的 “瓶頸”。綜上分析,鋼鐵企業要充分按照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具體部署,認真分析當前實際情況,切實將產能過剩問題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若此,我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將不會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