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流管理到供應鏈整合
2009-10-2 0:4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尤樹元
如果企業能在很好地規劃運作內部資源的同時,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資源,就能在強大的競爭環境中保證市場優勢。
物流管理的目標
在企業運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業與其供應商和客戶相聯系的能力。一個企業的物流,其目的在于幫助按最低的總成本創造客戶價值。物流作業可分成三個領域:配送、制造和采購。這三個領域的結合使在特定位置和地點、供應源和客戶之間進行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運輸的綜合管理成為可能。企業通過存貨的移動 (存貨流)使物流過程增值。
物流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快速反應、最小變異、最低庫存、整合運輸、產品質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快速反應關系到企業能否及時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的能力。信息技術提高了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物流作業,并盡快交付所需存貨的能力。快速反應的能力把物流作業的重點從根據預測和對存貨儲備的預期,轉移到從裝運到裝運方式對客戶需求作出迅速反應上來。
最小變異就是盡可能控制任何會破壞物流系統表現的、意想不到的事件。這些事件包括客戶收到訂貨的時間被延遲、制造中發生意想不到的損壞、貨物交付到不正確的地點等。傳統解決變異的方法是建立安全儲備存貨或使用高成本的溢價運輸。信息技術的使用使積極的物流控制成為可能。
最低庫存的目標是減少資產負擔和提高相關的周轉速度。存貨可用性的高周轉率意味著分布在存貨上的資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保持最低庫存就是要把存貨減少到與客戶服務目標相一致的最低水平。
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運輸。一般來說,運輸規模越大及需要運輸的距離越長,每單位的運輸成本就越低。這就需要有創新的規劃,把小批量的裝運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較大批量的整合運輸。
由于物流作業必須在任何時間、跨越廣闊的地域來進行,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被強化,因為絕大多數物流作業是在監督者的視野之外進行的。由于不正確的裝運或運輸中的損壞導致重做客戶訂貨所花的費用,遠比第一次就正確地履行所花費的費用多。因此,物流是發展和維持全面質量管理不斷改善的主要組成部分。
某些對產品生命周期有嚴格需求的行業,回收已流向客戶的超值存貨將構成物流作業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仔細審視逆向的物流需求,就無法制定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產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設計的重要目標之一。
供應鏈的概念
企業物流活動的核心是要向內外顧客提供及時且精確的產品遞送。因此,客戶服務質量是發展物流戰略的關鍵要素。
決定客戶服務質量的一個最重要的企業業務領域,是被稱為 “配送或營銷的渠道”的結構。渠道是企業的競技場,其間是一個自由市場體系,承擔著產品和服務的所有權的交換,它是一個企業最終成敗的業務戰場。
優越的渠道結構能夠帶來競爭優勢。這就是為什么大量企業把各種能力綜合起來進行渠道安排。企業只有通過渠道范圍內和其業務伙伴的合作,市場營銷和物流的成功配送才能得到充分滿足。所以,企業與供應商和客戶的合作對供應鏈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合作信念之上的,即它能夠通過分享信息和共同計劃使整體物流效率得到提高。供應鏈管理使渠道安排從一個松散地聯結著的獨立企業的群體,變為一種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競爭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質上,它是從每一個獨立參與者進行存貨控制,變為一種渠道整合和管理。供應鏈管理的背后動機是增加渠道的競爭力。
傳統渠道中配置的大量存貨構成了極大的風險。分享信息和共同計劃可以排除或減少與存貨投機相關的風險。
需要注意的問題
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時,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系統的集成性。包括對企業內部業務 (產、供、銷、財務、人事)的完整整合能力以及對供應鏈外部資源的整合能力,如物流網絡規劃、運輸管理、客戶及營銷管理。
第二,技術的先進性。具有開放、與流行電子商務平臺集成的能力。這對幫助企業實現真正意義的供應鏈管理至關重要。
第三,系統的可延伸性。即系統所涵蓋的豐富的業務情景以便企業可以在未來隨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相應的業務流程,而不需重復大量的IT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