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基地建設
2009-10-17 11: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成都市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建設、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四大基礎工程”;科學編制全域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著力創新機制,調整完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著力建設一流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生產基地、一流的產出水平;堅持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辦法,努力開創現代農業新局面。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學編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和城鄉“一盤棋”、協調發展原則,高標準編制完成了成都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一是明確了發展戰略。要把成都建設成為“西部第一,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示范帶動區。二是明確了發展定位?傮w定位是都市型農業;區域定位是“一區三中心”,即西部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集中發展區、農產品加工中心、現代農業物流中心、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轉化中心。三是明確了發展重點。重點發展糧油、生豬、茶葉、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優勢產業。四是完善空間布局。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地布局了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物流基地。
二、推進土地集中集約規模經營。始終堅持把推進土地集中集約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加快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一是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機制。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今年9月底前已完成實測,12月底前完成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建立市縣兩級產權交易市場,搭建了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平臺。組建了農村產權流轉擔保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農用地流轉行為擔保機制,為加快土地流轉創造了條件。二是創新集中集約規模經營實現形式。充分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在支持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采取“公司+農戶+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組織模式建立規;瘶藴驶a基地的同時,注重引導土地向生產經營大戶(能手)集中,發展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實踐“田間股份制”、“大園區、小業主”等形式。三是以項目為載體推進土地集中集約規模經營。實行項目化運作,統籌配套實施土地整理、農田水利、產業發展等項目,集中打造區域化、標準化、規;默F代農業示范園區、糧經產業示范帶,實現土地集中集約規模經營。目前,全市農用地流轉率達到18.6%,其中耕地流轉率達到30.4%。
三、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一是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制定出臺了糧油、生豬、茶葉、獼猴桃等九大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細化完善了支持政策措施。加快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特色優勢產業基地220個。二是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規劃建設了郫縣“中國川菜產業園”、新都“新繁泡菜產業園”等6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引入了上百家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三是加快農業物流體系建設。突出抓好綜合性物流園區和批發市場建設,去年以來,開工建設了彭州陽農產品批發市場、成都三聯家禽市場等7個大型農產品物流項目,累計投資達到3.86億元。
四、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一是創新組織形式。在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同時,重點引導和支持農民自愿聯合發展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組織,增強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1592個,成員總數達31.28萬個,聯系帶動農戶達57.24%;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050個,占總數的59.59%。今年我們重點抓了100個市級示范合作社發展,著力打造20個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1000戶以上的市級龍頭合作社。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重點鼓勵和支持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專業合作社,形成以產權為紐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和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通過“訂單收購”、“二次返利”、“保底分紅”等方式與農民建立比較緊密的利益關系,讓農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利潤。
五、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積極完善農業公共服務分類供給、經費保障、設施統籌建設、民主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機制,提高農業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市已累計實施135個土地整理項目,整理面積達125萬畝,新增耕地19萬畝。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生產環節重點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監控、農產品生產基地例行監測和動物疫病防控,加工環節重點制定完善技術標準,流通環節重點推行市場準入制度,目前已對豬肉、禽蛋、奶類、豆制品、調味品等六大類產品實行市場準入。三是創新農業服務體制機制。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標準化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今年將完成30個標準化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
六、建立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堅持把政府支持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一是切實增加財政投入。2003年—2008年全市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逐年增長,累計達到402.3億元,年均增速達63.6%。二是構建農業投融資服務平臺。2007年以來,我們組建了農發投、小城投、商物投等三家涉農政策性投資公司,搭建了農業投融資服務平臺。通過采取直接投資、委托貸款、貸款擔保、貼息、補貼、獎勵等支持方式,集聚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現代農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放大效應。三是健全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去年開始,市縣兩級財政每年籌措26億元,率先在全國創設耕地保護基金,建立起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的新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每畝耕地每年直接補貼農戶300元—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