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醫藥物流 醫改中的投資“皇冠”

2009-10-17 3: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醫藥,但你知道康恩貝制藥、浙江醫藥等藥廠生產的藥品是如何到達你手中的嗎?其價格與其成本到底相差多少倍?這個流程中哪個環節最賺錢?
這個過程,就是醫藥物流。作為專業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醫藥物流已經成為“大藥房”和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近兩年,從高盛注資海王星辰、日本鈴謙與上海醫藥成立合資公司、風險投資入股九州通、武漢同濟堂、廣州醫藥和上海醫藥同樣先后完成了海外資金的引入,種種跡象顯示,大量風險資本開始涌入這個醫改當中的“皇冠”——“醫藥流通領域”。 
資本涌入醫藥物流
“近年,大量資本涌入醫藥物流領域,主要是因為國內醫藥行業目前是個逐漸開放的行業,但卻沒有能夠單獨壟斷市場的藥企,因此國內藥市呈現出‘多、小、散、亂”的局面。隨著國內藥企布局全國的醫藥物流網絡的成熟,地方子公司實現規模化經營,年銷售規模超過100億元的醫藥流通集團將會超過10家。而年銷售規模接近500億元的醫藥流通集團將初步具備行業壟斷的特點。”某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顯然,所有的一切與醫藥流通領域的起步息息相關。中國的醫藥流通領域的市場化改革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此前,由于歷史的原因,藥品流通基本上屬于國有專營,各級醫藥公司經營藥品批發,負責藥品零售的藥店和醫院則必須統一從醫藥公司進貨。因此,藥品物流配送同時也大多由醫藥批發企業承擔,這些企業一般都擁有自己的上下游公司,因而采用企業內自營模式,進行企業內各部門、廠、店的物品供應和配送,這些醫藥物流企業“小而全”,其物流組織形式分散,低效高耗。
因此,這直接導致現階段我國藥品流通內的企業與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相比,其規模普遍較小,據行業統計,目前全國藥品批發企業1.65萬家,零售企業近14萬家,其中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的只有800余家,銷售額最大的國藥集團、上海醫藥、九州通也分別僅占醫藥市場銷售總額的3%~5%左右。與美國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在美國,醫藥分銷的前三位即占到整個醫藥市場的95%以上,麥卡森公司(McKesson)和卡迪諾健康有限公司(Cardinal Health)即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公司,分別占據全美市場30%以上。其中McKesson公司一年銷售額就達368億美元;日本最大的75家藥品批發企業也占了業務量的95%以上。
此外,除了規模方面的問題,我國醫藥企業信息化程度較低,也使醫藥物流明顯滯后于整個物流行業。由于醫藥商品的特殊性,醫藥企業存在缺少醫藥物流管理、醫藥物流網絡體系、醫藥物流的增值服務等軟件,醫藥商品沒有統一的藥品標準編碼等問題。這就成為國內現代醫藥物流發展的障礙,物流經營者不能對供應商、零售藥店、醫院藥房進行有效的管理、配送率不高,沒有競爭力。
因此,面對現狀,這些傳統的醫藥企業正在逐步轉型為第三方醫藥外包物流公司,據記者了解,這一行業內最早出現的第三方醫藥物流公司為杭州邦達物流有限公司,但是直到2005年,這一市場形態在上海赤帽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之后,才逐步為大眾所知,并得到市場認可。2005年,由日本全國赤帽株式會社(持股40%)與日本有限會社IDCM(持股20%)、中國香港中訊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5%)及上海迅領投資有限公司(持股25%)共同投資組建的上海赤帽物流有限公司成立后,就被人們普遍看好。赤帽株式會社原本在日本就是憑借著醫藥物流業務而世人皆知,所以赤帽物流進入中國以后,人們都自然而然地認為,中國的醫藥物流領域也將迎來第三方外包物流的時代。
第三方外包物流將興起
何為第三方外包物流公司?第三方外包物流公司又為何能逐步獲得市場認可,成為市場發展的未來趨勢呢?
“第三方醫藥物流其實是一個供應鏈的概念。無論是美國、德國還是日本,醫藥企業采用的都是第三方物流。永裕在東南亞同樣是借助第三方物流。在社會分工日趨明確的條件下,醫藥企業沒有必要‘大而全’、‘小而全’。”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曾表示說。
據了解,在國外,通常意義上的第三方外包物流為一種獨立于生產和銷售企業的專業組織形式。第三方外包物流的出現不僅可以讓醫藥公司降低藥品在流通過程當中的成本,同時在醫藥企業將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過程當中,由于企業是以支付服務費用的形式獲得服務,因此這就客觀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提高客戶滿意度方面提高要求,通過自身強大便捷的信息網絡來加大訂單處理能力、縮短對客戶需求的反應時間、進行直接到戶的點對點配送,這些措施將縮短定貨到送貨的時間周期,實現商品的快速交付,從而提高顧客滿意度。
利潤率極低
那么,在當下,作為獨立于生產和銷售藥品的企業,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能否獲得市場認可嗎?顯然,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藥品作為特殊的商品,國家明文規定,無論是藥品的倉儲還是運輸,企業都必須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低溫、冷藏條件操作,即實現在途GSP管理。因此,這就首先為物流企業當中想進入醫藥領域里的企業提出了較高的門檻,即在企業成立之初,便要認識到醫藥行業的特殊性,提前熟悉醫藥產品的倉儲、養護、運輸等專業知識,以及國家對醫藥行業的政策規定。
其次,隨著高盛、太極集團等企業攜帶資本的大量涌入,醫藥物流行業在中外機構之間的激烈爭奪下,已經告別了最初的光環,進入微利時代。“醫藥流通早已經進入微利時代,巨額投資導致的后果將可能使企業血本無歸”,中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趙博文曾這樣表示說。而前幾年在武漢投資落成的號稱“華中最大”的一家醫藥物流中心的無疾而終更是為投資人敲響了警鐘。
根據專業機構的計算,一個醫藥商業流通企業年收入按照50億元利潤率按照0.8%計算,每年利潤約4000萬元左右,1億元以上的醫藥物流投資項目的本金至少需要3年才能回收。因此,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外包企業能夠耐得住寂寞,有足夠的資金和耐心。
“最關鍵的是,我國醫藥物流目前還停留在對醫藥流通供應鏈單一環節的優化與運營上,沒有完全達到整合醫藥供應鏈資源、物流管理精益化這個層次。現有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依舊處于由傳統的運輸企業、倉儲企業向醫藥物流企業轉型階段。”某專業人士告訴記者。
顯然,對于醫藥物流來說,一切都是“前途和現狀之間的妥協與斗爭”,而第三方外包物流也同樣將在爭議中逐步獲得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