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見證鋼鐵60年成就
2009-10-15 1: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鋼鐵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算起,我國鋼鐵工業已經走過了6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60年的風雨兼程中,有過坎坷和曲折的艱辛,更有過乘風破浪、快速發展的輝煌,60年鋼鐵工業澆鑄了新中國經濟的脊梁。在新中國成立60年周年之際,謹以此版回顧鋼鐵工業60年的發展歷程,總結60年的發展成就和經驗,為鋼鐵喝彩,為祖國獻禮。
新中國60年來,我國鋼鐵生產芝麻開花節節高。新中國成立當年,我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到 “一五”計劃末的1957年,鋼產量超過500萬噸,1986年超過5000萬噸,1996年超過1億噸,2003年超過2億噸,2005年超過3億噸,2006年超過4億噸,2008年突破了5億噸。以1949年為基數,1949~2008年間,我國鋼鐵工業的主要產品中,鐵礦石從59萬噸增加到82401萬噸,增長了1395.6倍;焦炭從53.6萬噸增加到32359萬噸,增長了602.7倍;生鐵從25萬噸增加到46067萬噸,增長了1841.7倍;鋼產量從15.8萬噸增加到50049萬噸,增長了3169.3倍;鋼材從14萬噸增加到58488萬噸,增長了4176.7倍。
同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1952年,我國沒有一家企業年鋼產量超過100萬噸,產量最高的鞍鋼也只有78.9萬噸;1978年,鋼產量超過100萬噸的鋼鐵企業已有了鞍鋼、武鋼、首鋼等3家企業,其中產量最大的鞍鋼年產鋼686萬噸;到2008年,鋼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鋼鐵企業已有了寶鋼、河北鋼鐵集團、武鋼、沙鋼、鞍鋼、山東鋼鐵集團、首鋼、馬鋼、華菱集團等9家企業,其中寶鋼和河北鋼鐵集團年產量超過了3000萬噸。
■新中國初期,我國鋼鐵工業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目前已能冶煉1000多個鋼種,軋制4萬多個規格鋼材
新中國初期,我國鋼鐵工業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無縫管、厚鋼板、大型型鋼、鍍層鋼板等都不能生產。經過60年的發展,現在我們已能冶煉1000多個鋼種,軋制4萬多個規格鋼材。1952年,我國合金鋼產量只有2.5萬噸,2007年增長到2823萬噸;1956年,我國低合金鋼年產僅3000噸,2007年增長到14430萬噸。
板管帶等鋼鐵產品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16.4%提高到2007年的50.6%。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改善和品種的增多,鋼鐵工業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也有明顯提高。2007年與1949年相比,國產鋼材(扣除重復材)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68.8%上升到了96.8%。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的板管帶比和國內市場占有率兩項指標又分別提升至52.4%和97.1%,同比分別提高1.8個和0.3個百分點。從1949年到2008年,鋼鐵工業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累計提供了33.52億噸鋼,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鋼鐵工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水平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鋼鐵工業的軋鋼綜合成材率,1949年為63.5%,1978年提高至74.8%,2007年提高至95.3%,比1949年提高31.8個百分點,比1978年提高20.5個百分點;每位從業人員年均生產的粗鋼量,1949年為2.4噸,1978年提高到13.9噸,2007年提高到163.1噸,分別是1949年和1978年的68倍和12倍。
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鋼鐵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以及世界鋼鐵工業中的地位也均隨之不斷提高。1949年,我國鋼鐵工業總產值只有0.8億元,僅占當年全社會總產值的0.1%,實現利潤僅0.1億元。而到2007年,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的總產值已經超過3萬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007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的3.6%;實現利潤2087.5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萬余倍。在國際鋼鐵工業的地位,1949年,我國鋼產量占世界鋼鐵總產量的比重還不到0.1%,居世界第26位。而到1996年,我國鋼產量已超過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12年來,我國不僅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產鋼大國的寶座,而且占世界鋼產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08年,我國鋼產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經達到了37.6%,比1996年又上升23.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