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全球采購成敗在于供應鏈管理

2009-10-14 11: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全球(化)采購正在蔓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全球采購、全球化生產引起業務的變化,更確切地說是供應鏈的變化;因此,制定應對全球采購導致供應鏈延長和復雜的措施,保證全球采購的成功開展是至關重要的。 
  
    全球采購使供應鏈延長 
  
    全球采購的最大優勢是減少尋貨(sourcing)環節、降低采購成本。實際上,全球采購使供應鏈延長并且復雜,結果供應鏈擴大后,導致費用增長和風險加大。跨國企業為了預防市場與經營環境的變化,一般會在其供應鏈各個環節囤積額外的貨物,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說,全球采購可能會使供應鏈的供貨時間更長,迫使企業需要儲備更多的存貨,這直接導致成本上漲,同時過多存貨本身就是風險。 
  
    另一方面,當生產向低成本國家和地區轉移時,買家可能沒有考慮這些低成本國家或地區缺少配套的運輸基礎設施,因而限制了物流和倉儲,結果造成交貨不及時。 
  
    供應鏈管理是全球采購成功的關鍵 
  
    全球采購延長了供應鏈,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大部分跨國企業忽視了供應鏈風險。許多跨國企業無法管理這一轉變造成的供應鏈變化。因此,了解供應鏈各環節潛在的風險,正確估計風險的爆發點和制定對應的預防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另外,以前本地采購,貨運時間只有3、4天,而全球采購至少3、4個星期,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許多成本及風險因素,這是買家不容忽略的。 
  
    管理全球供應鏈風險與降低采購成本 
  
    在全球采購中,供應鏈存在許多特殊問題。由于企業之間相距很遠,使國際供應鏈的執行周期相對較長;各企業在語言、政治和法律體系上存在諸多差異,決定了運作方式與國內供應鏈管理有許多不同,這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降低交易的總次數(總交易次數最小原則,Principie of Minimum TotalTransactions);全球采購的主要意義是減少尋貨環節,降低采購成本;但是,交易次數減少確實降低了采購成本,而供應鏈的延長則增加成本與風險。 
  
    筆者從以下兩個層面分析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與降低采購成本。 
    
    1、政府層面的措施 
  
    面對種種壘球貿易存在的威脅和不確定性,各國的政府紛紛開始制定與實施新法規作為對策。例如,集裝箱安全計劃和反恐海關貿易合作(C-TPAT)等。 
  
    美國的“集裝箱安全計劃”(USA ContainerSecurity Initiative)自2002年初開始實施,旨在為世界20個大型港口或重量級集裝箱碼頭建立集裝箱安全系統,以消除港口貨物集裝箱被恐怖襲擊的潛在威脅。另一方面,如果發生突發事件,迫使美國港口或機場關閉,C-TPAT則可以確保運輸的連續性。獲得C-TPAT認證的公司被視為美國海關的信任合作伙伴,一旦港口重新開放,這些公司將成為優先進口商,其貨物可以得到優先處理。 
  
    2、企業運營層面的措施 
  
    供應鏈更長、更復雜,使全球采購對市場的預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美、西歐及亞太區的IT、電子元器件、通信、工業電子及醫療企業的元器件供應商認為預測采購市場的需求、平衡庫存和保持合理的庫存,對正確地、及時地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提供物料特別重要。 
  
    概括說,企業運營層面的應對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注成本/價格以外的因素 
  
    跨國企業在全球化尋貨時,特別是向低成本國家或地區采購原料或產品時,除了考慮成本/價格外,要關注交貨及時性與全球供應鏈中各環節存在的風險。 
  
    提高供應鏈的“可視度” 
  
    供應鏈的可視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a、具備全方位視野——供應鏈可以在任何一個環節取得所需數據;b、協助企業采取行動——供應鏈不只是提供信息作參考,它會指示企業應該采取的行動;C、力爭行動取得實效——采取的行動與企業的目標相配套,確保企業能夠受益。 
  
    一個高可視度的供應鏈可以協助管理人員更有效處理“貨運中斷”,保證交貨及時,從而減少對業務的影響。通過更好的規劃,可以減少庫存和貨物脫銷情況。 
  
    高可視度的供應鏈的另一個優點是,可將海上貨輪靈活地轉變成為“虛擬倉庫”。如果準確地知道每次裝船的具體貨物和位置,企業就能夠根據訂單安排貨物。企業可以對運輸時間為3—30天的存貨進行管理,減少脫銷或貯存貨品的情況。 
  
    將各種追蹤技術(例如條形碼、RFID、蜂窩和衛星技術)應用到供應鏈管理的全過程,對提高采購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意義非常大。 
 
    采用“整體擁有成本”指標   采用“整體擁有成本”(Totalcost of ownership,TCO)來采購產品或服務。直接的全球采購可以降低訂單處理的費用。例如,以前供應商很多,需要投入處理訂單的人工費就會比較高。現在對采購成本的概念,不僅是指購買東西直接付給供應商的錢,而是強調“整體擁有成本”,包含從取得商品前付出的代價,這包括開發供應商、評選供應商等發生的費用,在還沒有下訂單以前,采購商已經付出一些代價。如果供應商數量減少了,處理訂單的費用也就下降了,這是節省成本的一個方法。 
  
    合作伙伴的評估與責任界定 
  
    合作伙伴(包括供應商與物流服務商)的選擇與責任界定至為重要。以供應商為例:除減少供應商數量外,供應商早期介入(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ESI)也是降低成本的方法。通過與供應商共同開發規格,來降低成本。 
  
    以前的做法大多是采購商把采購清單及規格列出來,請供應商制造,沒有考慮供應商的能力、設備能不能符合要求,特別是實施全球采購后對供應商的評估變得更加困難。有時候供應商勉強把東西制造出來,但價格很高。因此,通過建立伙伴關系,和供應商一起來開發新產品的規格,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只要價格、材質、精密度適當,就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以前大家都講成本降低(cost down),其實透過采供雙方合作,可以做到成本避免(cost avoidance)。這需要供應商提供專業的技術,和采購商分享。例如,采購商和供應商合作,研究手機的電池、電路板、面板等零組件的材質,做到成本避免。 
  
    另外,建立伙伴關系,除了可以實現及時生產,還可以做到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er Managed Inventory,VMI)。傳統觀念認為,存貨向來是采購商自己在管理。現在,觀念不同了,采購商的存貨交給供應商來管理。舉一個例子,DELL公司的供應商,知道DELL公司何時需要多少內存條,合理存貨量是多少,他們會評量,何時缺貨,何時送貨,當內存缺貨時,供貨商不請自來。 
  
    因此,一個好的供應商,是一個好的合作伙伴,明確自己的責任,對買家的采購需求很清楚,需求量也很清楚,就可以幫助采購商管理存貨。每次采購商需要補貨時,供應商就可以自動把貨補進來,這就是供應商管理存貨。 
  
    全球采購重在降低采購成本,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企業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措施,做好規劃,并加強風險與成本控制,為企業帶來切實的經濟利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