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疏通“血脈”構建城市新骨架 提速邁進大貴陽
2009-10-14 11: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樹木的橫切面上有許多同心圓環,一年產生一輪。
城市也一樣。在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總會有一些印痕是刻骨銘心、值得永遠懷念的。透過歷史,人們感悟到:一座城市的厚重,不僅在于她要有時間的長度,而且還要有空間的厚度。而歷史空間就像是一棵老樹懷中恒久的年輪,那一圈一圈密密的年輪,凝固的是不同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正是這種不斷向外拓展的歷史文化年輪,造就了一個城市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
而貴陽,從解放初的6.8平方公里的城區面積,到現在規劃的東起小碧鄉、永樂鄉、東風鎮;西至朱昌鎮、金華鎮、久安鎮、石板鎮,南起黨武鄉、孟關鄉;北至麥加鎮、沙文鎮、都拉鄉,總面積1230平方公里的大貴陽版圖,同樣也經歷了她的“生命年輪”。
貴陽城的年輪記憶
1962年,朱德總司令來貴陽時曾吟詩一首:“登峰直上畫樓臺,滿城春色眼底開,四面青山圍屋海,花溪溪水向東來。”那時貴陽的城區面積僅有6.8平方公里,朱總司令站在東山頂上,就能把貴陽城盡收眼底。
據史料記載,1949年11月14日貴陽解放,一個破敗沒落的城市獲得新生,解放初期城市人口二十一萬,城市建成區面積6.8平方公里。1955年擴大郊區范圍,由貴筑縣劃入花溪、中曹、烏當、金華四區;1956年又將雞場(今白云)、沙子哨劃入市屬郊區。1957年撤銷貴筑縣,并入貴陽市郊區。1958年劃惠水、清鎮、開陽、修文四縣為貴陽市市屬縣。1962年四縣分治,增設白云工礦區。
貴陽市規劃局總工程師魏定梅向記者介紹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城市干道網骨架已基本形成。六七十年代,共新建和改建南北向干道4條,東西向干道5條,由中心區向外放射狀道路8條。那時候,貴陽這個“新生兒”已經慢慢長成了她的第一圈年輪:環城北路-瑞金北路-瑞金中路-瑞金南路-新華路-大南門-文昌南路、文昌北路-友誼路-沙河路-環城北路。在今天看來,這個許多“老貴陽”口中所謂的“內環”已經是貴陽最繁華的地帶,已牢固地成為貴陽的“心臟”。
時光飛逝,貴陽也慢慢的在發展壯大。到了上世紀80年代,貴陽原有的道路網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那時道路網中出現若干斷頭路,主次干道所交路口長短不一,又有不少道路線形曲折,半徑小,縱坡大,路幅窄,不能開辟公共汽車線路,所以形不成完善的和較為固定的公共交通網。
“由于公共交通跟不上需要,自行車發展又受到地形限制,那時各工業區的企事業單位自備交通車約400輛,每日接送職工上下班,也算是一個時代特色”。
據統計,那幾年,貴陽市機動車以每年10%-15%的速度遞增,貨運量以6%-8%的速度遞增,每天大約有1萬輛過境車。幾條主要出口干道的車流量已達到飽和狀態,有些已超過公路的最大容量,亟待改造。同時,由于城市的發展,之前的環城路已處于市區中心地帶,每天一萬輛過境車通過中心區,給城市交通造成了嚴重負擔。
在這個背景下,1983年,在我市第一本城市總體規劃說明中,提出了這樣的道路規劃設想:沿市中心區盆地邊緣建設環城道路,總長12.827公里,稱為我市道路的主架、全市的大動脈。它們包括外環東路、外環北路、北京路、棗山路、浣紗路、解放路。與此呼應,市區規劃范圍214平方公里,規劃人口72.8萬人。至此,貴陽的第二個年輪(即現在“一環”的前身)也開始慢慢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