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運前景好 路很長
2009-10-12 14: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和航運雙中心的號角已全面吹響。航運方面,經過多年的鋪墊,上海的一些“硬實力”已經走在了前列,如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居世界首位,集裝箱吞吐量位列第二,科技水平也處于世界領先。唯獨雙中心建設的紐帶———航運金融部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航運業內的一個共識是,加強航運金融的軟實力建設,是上海實現“雙中心”目標的關鍵所在。
何為航運金融航運金融是指航運企業運作過程中發生的融資、保險、貨幣保管、兌換、結算、融通等經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相關業務的總稱,可分為船舶融資、航運保險、資金結算和航運價格衍生產品四大類型。
“航運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資額大,回收周期長,風險系數高,上述特點決定了航運企業很難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投資活動,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為其提供龐大的資金支持;并合理地規避海上運輸的巨大風險。”在不久前于上海召開的“航運金融法律論壇”上,一位專家如是說。
放眼國際,航運業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比較成熟,不僅形成了一批專業的航運服務機構,而且出現了若干個航運金融服務集聚區,如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漢堡、東京等城市都是著名的國際航運中心。上海金融辦副主任徐權用“四個比較高”來形容目前國際航運金融業的特點,即市場集中度比較高,產業關聯度比較高,國際化配置程序比較高,產業附加值比較高。
據悉,目前,全球每年與航運相關的金融交易規模大概在幾千億美元,其中船舶貸款的規模大概是三千億美元,船舶租賃交易規模大約七百億美元,航運股權和債權融資規模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航運運費的衍生品市場規模達到了一百五十億美元,海上保險市場規模約達二百五十億美元。
外移趨勢“同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國際公認的航運金融中心相比較,上海的航運金融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規模小,增長也比較緩慢。”徐權如是說。
據了解,目前有20個國際大型船公司在上海開展航運業務,主要從事貨源的組織,而其中的船舶融資、保險和資金結算等管理業務卻基本上安排在境外,近年來,甚至部分中資大型船公司的融資和保險等相關業務也有外移的趨勢。
以航運保險為例,徐權介紹,目前國內只有人保PICC、太保等公司在經營船艙保險業務;在船艙責任險方面,國內船公司70%以上的責任險在境外投保;船客險方面,有一半的遠洋運輸船支只在境外注冊、境外投保。另外,從保費收取來看,上海海上保費收入僅占全球總份額的1%。
分析原因,徐權總結了上海的幾方面差距。首先,金融機構實力存在差距。一般來說,國際大型保險公司在全球主要港口都設有分支機構,或與當地最有名的保險公司合作,一旦承保的船支出險,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或代理人員可以快速趕到現場,及時進行理賠。比較而言,中資銀行、中資保險公司在國際網絡相對較狹小。其次,資源配置能力低。從事遠洋運輸的船舶貸款金額較大,一般采取銀行貸款的方式,船舶保險除了需要保險公司自身具有較強的承保能力外還需要向外分保,以降低風險,而中資銀行、保險公司再保能力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不高。第三,國際知名度不高。外國船支進入歐美港口需要提供船公司的財務證明或者是保險公司的責任險保單,如果船支在境外發生碰撞等事故,只要承保責任險的保險公司提供擔保,船支就可盡快離開事故現場,而不至于影響貨物運輸,而大部分中資保險公司的知名度和影響度還很低,往往不被接受,迫使中資船公司向知名度高的國際大型保險公司投保。第四,創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務產品匱乏。
分析現狀,徐權還指出,作為航運中心,上海的中介服務機構發展仍然滯后。航運金融發展需要保險經紀、保險公估、法律、會計、船舶檢驗等各類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倫敦航運金融業非常發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倫敦航運中介機構功能齊全,專業程度高,有效地支撐著在整個航運產業鏈的發展,目前上海航運金融機構、服務機構發展比較滯后,特別是在船價的評估、保險公估、海事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務依然薄弱。
另外,徐權認為,發展航運金融,上海的政策法律等“大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財稅體制。“比如船舶境內注冊運營成本較高,我們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境內企業在境內境外所得都需交納所得稅。而新加坡、巴拿馬等地法定稅一般低于25%。內地船公司還需要交納5%的營業稅,但香港是不需要交納這部分稅收的。同時,境外船舶在境內注冊還需要交納較高的進口船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徐權如是說。
同時,各項條款應盡快與國際接軌。國內保險公司往往重承保,防災防損和理賠能力比較弱,很大程度影響了國內外進出口商的對國內保險公司的信心。
四大著力點針對上海航運金融的現狀,各路專家紛紛為之“把脈”,徐權認為應把著力點主要放在四個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航運金融稅收政策和航運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當前,上海航運金融同國外幾大國際航運中心相比,在外匯政策、船舶碰撞強制責任險、稅收優惠政策、船舶抵押登記程序等方面缺少競爭力,因此政府有必要對從事航運金融業務的機構給予財政扶持政策,減輕企業壓力,增強上海在航運金融領域的吸引力。
其次,借鑒國外經驗。上海發展航運金融,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擴大規模。如船舶融資方面,德國的KC模式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式,即由許多合伙人共同出資成立一家船舶有限責任公司,用所獲資金訂造新船,再租給航運公司獲利。
第三,提高相關企業和機構的服務水平,吸引和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骨干金融機構和航運企業。應該制定適合上海航運特點、能夠被本地區客戶認可的服務體系;加快航運金融產品的創新,增強航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如油價風險、外匯風險已經成為航運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而國內投資避險工具缺乏,上海如果能夠開發出原油期貨、外匯衍生產品,將會吸引不少客戶。
第四,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目前上海地區對航運金融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從事相關業務的管理和從業人員參差不齊,影響了航運金融的發展。上海應建立航運金融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從而加快航運金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