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水道重振輝煌
2009-10-1 13: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湖北的優勢在水,水是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長、漢江沿線集聚了我省85%的大中城市,88%的人口和92%的經濟總量,境內長江干線航道1064公里,占長江干線通航總里程的三分之一,建設武漢長江航運中心渾然天成、得天獨厚、不可替代。“中游暢,則長江暢”,“中部活,則全國活”。加快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建設,不僅是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湖北真正成為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需要,更是放大長江經濟帶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重要地位作用的需要。
武漢長江航運中心東接長三角城市群,西聯成渝城市群,貫穿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長江沿線七省二市中,我省長江通航里程位居第1,但每公里航道運量居第6;港口數量和吞吐能力位居第3,但每百米港口岸線的吞吐能力居第6;港口吞吐量位居第4,但每億元GDP產生的港口吞吐量居第7。特別是與上海、江蘇、重慶等省市的差距更呈拉大之勢。奮力加快建設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已經成為事關長江經濟帶新一輪大開放大開發最緊迫的重大課題。
高起點謀劃布局高標準規劃實施
湖北現代航運發展藍圖催人奮進
湖北現代航運發展思路:暢通大通道,建設大港口,發展大運能,培育大企業,完善大樞紐,構建大物流,布局大產業,保障大安全,加快推進高等級航道圈、武漢新港集群、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和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建設,為“兩圈一帶”經濟發展當好交通先行。到2015年,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便捷高效,通江達海、輻射中部、面向全國的武漢長江航運中心。
湖北現代航運建設“八大目標”:
——暢通大通道。力爭到2015年,武漢軍山大橋以下航道維護水深達到6m,宜昌至武漢軍山大橋段航道維護水深達到4.5m;全面建成連接長漢江經濟帶、環繞江漢平原的長江-江漢運河-漢江810公里千噸級航道圈。
——建設大港口。力爭到2015年,武漢新港初具規模,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325萬標箱;全省港口吞吐能力達到3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400萬標箱。基本建成以武漢新港為龍頭,以宜昌三峽物流中心、鄂東組合港、荊江組合港為支撐的現代港口群。
——發展大運能。力爭到2015年,全省船舶運力達到800萬載重噸,其中江海直達船舶運力達到150萬載重噸,基本實現船型標準化、大型化、環保化、專業化。
——培育大企業。力爭到2015年,培育10家運力規模達到十萬載重噸以上的骨干航運企業,10家具有較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船舶工業企業,4家吞吐能力達到2000萬噸以上的港口企業,航運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明顯提升。
——完善大樞紐。力爭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武漢、宜昌、黃石、荊州、襄樊為重點,以高等級公路、高等級航道和地方鐵路為主力的現代港口集疏運體系,實現鐵水公空管等綜合交通運輸方式的高效銜接。
——構建大物流。力爭到2015年,陽邏港保稅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形成臨港工業區、港口物流園區、倉儲保稅區、加工包裝區等多元綜合體,構建中西部地區溝通沿海、走向世界的現代物流基地。
——布局大產業。力爭到2015年,中石化80萬噸乙烯、武鋼200萬噸鋼材深加工基地、武漢稻米交易中心等一批大項目基本建成,形成石化、冶金、建材、化工、汽車工業等沿江經濟走廊。
——保障大安全。力爭到2015年,全省2346處鄉鎮渡口全面達標,完成1000艘老舊客渡船更新改造,建立健全“一江十六湖”重點水域搜救體系,確保水上安全平穩可控。
實施“兩圈一帶”戰略,交通運輸勢必先行
建設“兩型交通”,發展水運首當其沖
“十一五”以來,湖北港航建設完成投資62億元,是“十五”期投資總和的5.5倍。投資增幅上升的背后是能力的顯著提升和運輸的快速增長。與2005年相比,港口吞吐能力達到2億噸,船舶運輸能力達到501萬噸,分別增長25%和76%。水路貨運量完成1.27億噸,水路貨運周轉量完成810億噸公里,分別增長60%和83%。95%以上的外貿物資集裝箱運輸通過水運完成,水運在礦石、電煤、石油大宗物資運輸上擔當主力,水路貨運周轉量占全社會貨運周轉量的25%。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勢逐年好轉并總體趨于穩定,事故起數、傷亡人數較“十五”同期下降70%以上。
——最堅實的基礎是規劃布局的科學完善:《武漢新港總體規劃》、《宜昌港總體規劃》等經過部省聯合頒布實施,《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規劃》已基本擬定,《湖北省內河航運發展規劃》正在抓緊修編。
——最突出的成效是規劃項目的逐個“落地”:全省累計開工港航建設項目72個,已經完工55個;建成港口泊位111個,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536萬噸;提升等級航道117公里;漢江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畜水通航,年底將實現三臺機組并網發電。
——最有力的舉措是融資渠道的全面拓寬:據統計,在62億的水運投資中,交通部門投資26億元,大型企業投資25億元,民營企業投資11億元,分別占總投資的42%、40%和18%,實現了由“部門辦水運”向“社會辦水運”的根本轉變。
——最成功的探索是武漢新港建設的戰略決策:武漢新港岸線總長達173.8公里,橫跨武漢、鄂州、黃岡三地,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劃和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實現了資源整合、統籌規劃、整體推進,為振興湖北水運注入了強大動力。
堅持以大聯動促進大突破
再創湖北水運輝煌任重道遠
——堅持布局規劃大聯動,著力在以港興城上實現新突破。要牢固樹立“以港興城、港城互動”的發展理念,抓緊修編《湖北省內河航運發展規劃》,高度重視本地航運規劃與其他運輸方式發展規劃、臨江工業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的相互銜接和支撐,通過實施港口規模擴大、港口腹地擴張的“雙擴”戰略,使港城互動區、港口輻射區成為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堅持全省上下大聯動,著力在合力共建上實現新突破。要真正像抓公路建設那樣抓港航建設,認真落實港航建設目標責任書的各項任務。省交通港航部門重點抓好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引江濟江通航工程建設,繼續實施“以陸補水”、“以獎代補”政策,積極支持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組建項目業主,通過市場運作,吸納社會資金,加快港航建設。各地可借鑒赤壁陸水節堤樞紐建設經驗,通過置換、劃撥土地與港口、航道、樞紐進行捆綁開發,多形式、多渠道籌集水運建設資金;積極探索利用深水岸線建設公用碼頭,依托碼頭陸域腹地規劃綜合試驗區,采取特惠的土地和財稅政策,聯合對外開放、招商引資。
——堅持上中下游大聯動,著力在江海直達上實現新突破。進一步落實滬鄂、渝鄂、皖鄂航運業交流與合作協議,以港航聯動、口岸聯通、江海聯運、信息聯網為重點,加強與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商務、口岸等部門的合作,力爭實現武漢港先行試點啟運港退稅;實現滬鄂兩地電子口岸全面對接;實現港航信息全面共享;大力發展江海直達標準船型,大力發展集裝箱直達運輸。
——堅持協調服務大聯動,著力在優化環境上實現新突破。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做到常懷為民之心、常思為企之策、常興服務之舉。積極運用市場調節機制,促進現有資源港口碼頭有機整合,促成企業聯合、重組,促進資源配置合理化、高效化;積極加強與金融業、租賃業、造船業等行業的合作,用足用好船舶發展引導資金補助政策,扶持骨干港航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引入國際國內高端航運服務企業,大力拓展航運金融、船舶交易、航運經紀、信息咨詢等服務產業鏈,支持沿江港口城市培育航運服務聚集區,為建設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明年起,每年5元支持水運跨越發展
從9月9日召開的全省水運發展推進大會上了解到,將從2010年起,每年籌集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湖北水運事業發展。
從2009年10月1日起,將利用5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推進湖北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在積極爭取中央補貼資金的同時,省政府每年籌措一定的補助資金,用于引導現有的船舶的更新改造和淘汰。同時,省交通運輸廳還將抓緊組建港航建設投融資公司,運用政府授權的投資經營職能,廣泛吸收和運用國內外資金參與湖北水運事業建設。各級政府今后將把港口集疏運通道建設納入當地發展總體規劃并加快建設。同時還將通過盤活存量土地的形式加大對水運事業建設的支持力度,并積極探索岸線資源有償使用機制。
目前,我省正以打造武漢新港、提升長江航道通過能力為核心,致力將武漢建設成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到2015年,將基本形成以長江航道為骨架,800公里千噸級航道圈為核心,干線暢通、干支直達的航道體系,1756公里高等級骨干航道網全面建成;基本形成以億噸級武漢新港為核心,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港口體系,全省港口吞吐能力達到2.4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300萬標箱;基本形成以100萬噸江海直達船為核心,結構優化、船型標準的船舶運輸體系,全省船舶總運力達到600萬載重噸,力爭使川江及三峽庫區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5%以上,長江干線湖北段貨運船舶的平均噸位達到1000載重噸以上。
在沿江產業布局上,我省將積極引導現代物流、鋼鐵與深加工、石油化工、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商貿、現代服務等重點產業向沿江布局,聚集發展。與此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大型港航企業成片開發和建設公用港區,參與開發區、物流園區、工業港區專業化公用碼頭建設與運營。
啟運港退稅、共建共享港航信息平臺、開發江海直達航線、實施人才與技術交流……一系列試點正悄然啟動。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強與長江沿線省市在航運方面的合作,湖北正在倡導以水運為主的流域開發工程,力求發揮水路聚集和水水中轉的功能,實現長江上、中、下游航運聯動發展,發揮長江航運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