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調整結構求蛻變:GDP不再是目標 千余企業將重組
2009-10-1 2: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上海GDP增長9.7%,17年來首次低于全國的10%。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主要數據指標依舊令人“難堪”, 上海的GDP增長全國排名倒數第二,稅收則為全國倒數第四。
“如果想要增長也很容易,把結構放一放,上些項目就行……”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近日在中國銀行家論壇就“上海經濟增速放緩”作出公開表態。
屠光紹更在論壇上代表上海政府示決心:“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經形成共識,就算是經濟增長的速度慢一些,也要搞好結構調整。”
GDP不再是目標
2008年,上海GDP增長9.7%,17年來首次低于全國的10%。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主要數據指標依舊令人“難堪”,上海的GDP增長全國排名倒數第二,稅收則為全國倒數第四。
一時之間,輿論議論紛紛,滬上媒體迅速以《上海經濟復蘇》為題展開系列報道。
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所所長楊建文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費方域教授,兩者對“上海經濟增速放緩”的看法幾乎一致:這是上海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必然表現。
楊建文指出:“上海正處于從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過渡階段,上海服務型經濟從50%左右的比重上升到70%左右,但這種增長一時之間仍然無法彌補工業下降留下的空白。”
至于先前輿論認為上海受金融危機影響嚴重的論調,楊建文認為“過于牽強”。“上海原先的工業也都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進口替代型產業,比如汽車、鋼鐵、石化,包括裝備制造業,也多是不依賴出口的,所以要說金融危機,對上海的只是間接影響。”
在專家看來,上海經濟增速放緩,更多的是上海近年來有意識地實施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
近年來,上海市政府主要領導都在不同場合表態:“上海下一步將把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上來,只有經濟結構調整有效、到位,取得進展,才能保證上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政府已經越來越意識到,以世博會帶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只能撐一時,上海經濟需要新的引擎。”楊建文同時指出上海工業投資連年下降的原因:一是上海商務成本逐年提高,二是用于工業用地的土地指標的約束。“估計明年上海就會用完國務院給上海下達的到2020年的工業項目土地指標。”
可以說,是上海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自身出現了問題,目前資源、環境、土地等要素趨于緊張,迫使上海經濟必須轉型。同樣是在中國銀行家論壇上,屠光紹面對上海的“困境”直言:“要重點放在結構,要闖過這關,才能保持下一步的可持續發展。”
費方域因此指出:“GDP已經不是上海追求的目標了,現在要考慮的是:上海面對國際競爭,能否搶奪未來幾十年經濟的制高點,以及上海必須自己清楚并謀得金融、航運、貿易這幾大中心的吸引力。”而后者,恰是過去的上海想都不敢想的問題。
千余企業將重組
上海進入“雙中心”時代后,就像一把火,迅速點燃了上海經濟發展的引擎。
近日,圍繞虹橋交通樞紐而建的虹橋商務區正式規劃立項,上海一直以來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念頭正式付諸實施。
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顧衛民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說:“沒有貿易,航運、金融都‘活’不起來。更重要的是,長久以來我國區域之間因為行政區劃的限制,壁壘、惡性競爭一直都有,這需要一個更符合共同利益的商業中心去突破,上海需要擔當起這份責任,‘大虹橋’就為長三角城市群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誠如費方域所言,上海下一步發展將依托“三個中心”的建設,其核心還是服務業的問題,“問題是如何內生地發展服務業,而不是外加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目前,上海原有部分產業結構正逐漸萎縮,乃至淘汰。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其中規劃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九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上海政府要求金融機構需配合上海經濟結構的調整,找到新的業務發展重點和方向。
但楊建文指出:“從全球范圍來講,一般意義上的高新技術產業現在是過剩的狀態,上海要做好新老產業之間如何結合的工作,比如,原先的裝備制造業如何與新能源、新材料結合,而不是完全摒棄舊的,去重新搞一套新的。”
費方域則更關心人才,“去年上海抄底華爾街人才效果并不好,我們要汲取經驗,事實證明上海的事業和投資環境并不吸引人。下一步,我們要首先做好機制創新,才能提升人才涌入的積極性。”在費方域看來,國內對人才問題始終缺乏一種明晰的認識,即我們要做什么事,要什么樣的人,這類人能做什么。
從上海上半年的表現來看,上海政府圍繞結構調整的六大措施已經明晰:世博會籌辦,金融、航運“兩個中心”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南匯劃入浦東新區,建設虹橋商務中心區,以及重大旅游建設項目(迪斯尼樂園)。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認為這既是上海改變經濟頹勢的努力,也是一次產業結構、城市空間結構,區劃結構以及市場結構的調整。
而從市場結構來看,2009年無疑成為上海國資重組年。
上海國資委曾宣布,今后3—5年內基本完成產業類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基本完成1000多家非主業企業的資產調整、整合,市屬經營性國資資產證券化率將由目前的18%提高到40%左右。可以想見,上海市國資委希望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實現國資企業產權多元化和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推動優質資產和資源向關鍵產業領域和優勢企業聚集。
費方域反對把這看作是一種“國進民退”,“這本身是上海調整經濟結構的體現,以及對國際經濟格局變化作出的反應,只是,上海今后需要有意識地考慮如何把閑置的民營資本引進去,提升上海的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