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油價走勢影響
2008-9-8 14:3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前兩天襲擊美國的颶風古斯塔夫,也沒有阻止國際油價下跌的腳步,目前紐約市場10月份期貨價已經擊穿每桶110美元,與今年7月份最高每桶147美元相比,下跌了30多美元,跌幅超過了25%,國內石油行業也不平靜,一條中石油將裁員8萬的傳言正鬧的沸沸揚揚,國際石油價格未來到底會維持一個什么樣的走勢?油價波動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什么影響?今天我們也來和幾位著名經濟學家談談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國際油價的走勢總是出乎人們的預料,今年1月份,國際油價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之后石油的價格開始不斷攀升,最終在7月11日再度刷新歷史最高記錄,石油期貨價格突破每桶147美元,就在許多專家預測,國際油價將突破每桶150美元的時候,國際油價卻扭頭直下,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國際油價就下跌了30多美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我認為油價在下降,而且是持續的下降,回到了40美元每桶時,供大于求的那個時期,可能會走到100美元以下,甚至全球會到90美元。”
然而,美國投資大師羅杰斯日前卻表示,盡管未來油價可能下降至每桶75美元,但是整體而言,今后10年內石油市場將繼續保持上漲之勢,而且油價可能上升到每桶175美元。
其實對于國際油價的走勢,經濟學家的爭論就一直僵持不下,華爾街投行高盛發布報告稱,全球經濟未來5年平均增速為3.8%,而原油供應增長只有1%左右,這就需要原油價格向新的供需平衡點挺進,2008年年底將達到每桶148美元,而另一家金融管理咨詢公司——美林證券表示,全球需求減少將推動油價未來幾個月下降至每桶80美元,他們認為能源價格對企業資產負債的壓力已經蔓延到消費者,在油價跌破100美元/桶前,消費者壓力都無法得到緩解。
而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國際油價未來幾個月反彈至新高的可能性較低,但長期來看油價可能持續運行在100美元左右的高位。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從長遠看這個油價肯定還會繼續,維持很高的位置,在未來的一年會維持在100到125美元這個價格區間里面,這個可能性應該是非常大的。”
陳志武,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在他看來,雖然目前國際油價已經有所回落,但是全球每年新發現的石油儲藏量,比每年新增加的石油消費需求量要少,從供求關系的角度來看,油價仍然會在一個高位上運行,而國際油價的高位運行,必然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
陳志武:“一方面油價的進一步上漲會對全球經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是如果繼續維持這個水平的話,可能會讓很多的公司會重新調整它們的在全球的生產和銷售的戰略。”
哪些行業成為高油價最直接的受害者?
盡管各位經濟學家對油價具體走勢看法不一,但大家都在擔心高油價會損害世界經濟,高盛集團在一份報告中稱,全球半數以上的經濟體正面臨經濟衰退,瑞銀集團已經把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3.1%下調到2.9%,這已經接近全球經濟衰退的警報線,而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則預計,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1%,是2001年年中以來最低水平,那哪些行業是高油價最直接的受害者?
上半年高企的油價,已經讓很多與石油相關的行業深受其害,運輸和汽車行業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在國際油價創記錄的7月份,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貨車司機罷工的現象,這些司機或把卡車停在道路中央,或有意在公路上慢行,以此來抗議油價上漲并要求政府穩定油價,而作為對石油依存度最高的航空業,在油價高漲中面臨生死考驗。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航空業可能是最明顯的,因為航空那個飛機要用很多的航空油,所以原油的價格的上漲必然會使得航空公司的經營利潤會越來越吃緊。”
航空業對油價漲落的敏感超過任何一個行業,依靠龐大的運輸機隊維持運轉的國際航運巨頭們,此刻正被愁云籠罩,而多家歐美航空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都出現虧損或收入同比大幅下滑,而全球航空業在2008年,有可能出現超過61億美元的虧損。
在前不久召開的國際航協年會上,國際航協透露,在高油價壓迫下,全球已有20多家航空公司在上半年宣告破產,在美國境內,上半年就有9家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低的小型航空公司被迫停運。
陳志武:“美國的幾個大的航空公司普遍的出現嚴重的虧損,越來越多的美國航空公司就把那些不賺錢的那些線路就慢慢地退出來。”
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美國的汽車制造業,由于消費者對耗油高的車型產生抵觸情緒,使得以大排量、油耗高著稱的美國汽車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油價高漲和經濟放緩等多重因素,使得汽車制造商們遭到重創。
陳志武:“很多搞這個行業的觀察經濟趨勢的這些專家都預測,美國的汽車行業可能在未來的幾年會很難做下去。”
美國兩大汽車巨頭通用、福特近期都已宣布調整運營計劃,以生產卡車著稱的福特公司,銷售量明顯下滑,今年第二季度虧損87億美元,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個季度。
正像我們看到的,國外的航空、汽車,這些直接和油掛鉤的行業,已經被高油價壓的喘不過氣來,國內的成品油價格這兩年也經過幾次調整,但和高高在上的國際油價比起來,還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那么,國內企業有沒有受到高油價的沖擊?
對于國內的航空公司來說,同樣不容樂觀,民航總局在7月份發布的第二季度行業運行情況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航空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3.7億元,同比增長16.8%;但是受高油價影響,成本費用比去年同期增長17.9%,虧損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虧0.8億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實際上中國的這個航空業,我覺得還是有壓力的。”
周大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政策研究,他告訴記者,早在今年1月份,國內航空公司就調高了國際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將中國內地到歐美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從450元上調到600元。到了7月份,隨著國內燃油價格的上漲,國內航空公司又將國內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做了上調,800公里以下航線每位旅客由60元提高到80元,800公里(含)以上航線每位旅客由100元提高到150元。
周大地:“所以機票還是有調整的,由于中國是一個在快速發展這么一個過程中,所以他體現出來是增量的變化,還沒有到所有的航空載客量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作為依托航空的物流快遞企業,今年的日子同樣不好過,作為國內最大的快遞服務公司,中國郵政的EMS也受到來自油價的壓力。
中國速遞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馬占紅:“一個最直接這個影響就是在目前還沒有價格調整的情況下,成本這塊增加了,對我的利潤就等于說利潤率降低了。”
馬占紅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郵政EMS的業務已經通達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業務的收入已經占到整個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國際油價的上漲,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因為在整個快遞業務的成本中,運輸成本就占到了38%,而運輸成本中,航空的比例又超過了50%以上。
馬占紅:“去年開始到現在,在跟這個國際航協定這個整個的時候,它是大致提高了5%左右的幅度,那這樣,實際上我們國際的這個航空運輸確實是有了一個普遍的一個上漲。”
中國經濟從油價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壓力?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高油價對航空運輸企業,都是一記重拳,其實,油價對經濟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很多基礎產品,像化肥、化纖、合成橡膠,都離不開石油,油價上漲的沖擊波,也會通過這些產品鏈傳遞到老百姓消費的各個領域,今年許多國家尤其一些石油進口國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影子,中國經濟又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樣的壓力呢?
目前,我國一年進口的石油和成品油接近2億噸,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在1995年,我國消費的石油中,進口石油只占到6.6%,但是到了2007年,這項指標已經達到50%,隨著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提高,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也開始影響到中國的經濟。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每一桶石油的價格上升1美元,中國進口石油加成品油因為這個價格是隨著動的,每噸大約要多掏十四、五美元,所以你想想價格要是從100美元升到130幾美元的話,那么我們可能就要多付出400多億美元的這種購買原油和購買成品油的這種成本。”
在周大地看來,由于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上升期,而且發展的模式也不盡相同,所以油價上漲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影響,并不會完全復制到中國經濟身上。
周大地:“由于我們現在這個資源性產品價格,特別是能源價格,還是國家進行一定的管制,那我們成品油價格的調整也很難說現在到位,那么這個石油價格這么上升來以后,那么實際上我們的煉油行業,包括我們的電力行業都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
其實從2003年開始,國內的燃油價格就逐步開始和國際油價接軌,當時的國際油價是每桶不到30美元,而國內的汽油價格是每升不到3元,如今已經上漲到了6元多錢,上漲的幅度已經超過一倍。盡管如此,在今年上半年,許多地方的加油站都出現了柴油供應緊張的情況,為了保證一些相關行業的正常生產,國家對于煉油和運輸行業進行了補貼。
周大地:“今年國家上次漲油價的時候,對農業、對一些包括出租汽車還是都有很多補貼的,現在北京市的出租汽車補貼很高,一年要一萬好幾千塊錢。”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比如世界銀行做了一個估算,如果今年的油價維持在108美元以上,那么這個中國政府可能財政的補貼,對油價的財政補貼會有2500億到3000億人民幣的補貼。”
隨著我國石油進口量的增加,政府補貼的金額也越來越高,而油價的一點點上揚,都往往意味著政府需要大量的資金支出,政府的財政壓力正在增大。
為了抵消油價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不少國家都和我們一樣,采取了財政補貼的方式,可是,光讓政府買單終究也有吃不消的時候,今年5月24日,印度尼西亞迫于財政壓力,就將燃料價格調高了30%,因為如果還不加價,巨額的政府補貼仍有可能拖垮印尼的經濟,除了補貼這一條路,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保證中國經濟在高油價時代繼續前行?
目前中國郵政EMS擁有17架飛機和20000多輛運輸車輛,未來飛機的數量將增加到40多架,而且將在南京建設亞洲最大的郵件集散中心,做大規模,擴張自己在國內和國際的市場份額成為他們的首要措施。
中國速遞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馬占紅:“那么規模上去了以后,它絕對的利率水平就會提高,因為你一萬塊錢10%,你掙1千塊錢,那你10萬塊錢有5%,還有5千塊錢更多一些。”
馬占紅告訴記者,2007年國內快遞業的年增長速度達到了20%以上,而EMS的業務增長超過了25%,這為他們應對油價上漲提供了條件,除了擴大規模,EMS還在優化自己的快遞網絡,從而降低各個環節的成本,另外則通過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周大地:“這些行業他可能就相對而言,他經濟競爭性會提高,對這些節能產品,高效產品的需求就比過去更有經濟競爭力,所以經濟結構調整不等于是經濟整個的萎縮。”
而在陳志武看來,減少對油價的補貼,通過市場的作用來抑制消費,發展低能耗的新產品,這樣才能有效的應對高油價帶來的壓力,同時,他也認為,高油價在損害一部分產業的同時,也加快了其他替代能源行業的發展。
陳志武:“如果油價繼續上漲的話,實際上就為這個人類社會和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國家都去尋找這個替代的能源提供了根本性的一個機遇。”
搜索關鍵詞:石油戰爭
毫無疑問,今天石油對于各國來說,已經處于十分重要的國家戰略地位。隨著油價的飆升和能源的進一步緊張,世界各國都處于牽一發而動全局的警戒狀態,隨時準備打響這場石油戰役。今天我們就來搜索一下,看看為了贏得這場石油戰爭,世界石油消費大國都在做著哪些積極的備戰。
美國作為石油進口第一大國,為減輕對中東地區的依賴,開始積極加強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及非洲等產油國的貿易合作,并逐步把觸角伸進歐亞大陸“心臟”部位,積極展開與產油大國俄羅斯的合作,以實現油氣來源的多元化。為了增加石油儲備量,總統布什曾下令撥款15億美元擴建儲油設施,今年7月,布什又宣布解除在美國近海開采石油的禁令。此外,政府在國內還施行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的“能源之星”計劃,通過設定汽車制造業、家電業等行業的節能標準,來提高能源利用率。
日本除儲備石油外,還建立了液化石油氣的儲備。為了普及石油儲備的重要性,日本的石油儲備基地大部分都可以參觀游覽。此外,日本還積極地開展“石油外交”,與中東國家簽訂了長期穩定的供給協議,確保日本能以優惠價格進口石油,通過這些外交手段,日本謀取了很多海外油氣礦的長期采掘權。
德國作為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耗國,由于其能源的天然儲量相當貧乏,因此也在積極擴大石油儲備規模的同時,積極推動地區及國際性能源合作機制的建立,通過貿易及投資等方式與石油生產區建立起相互依賴的關系,實現油氣來源的多元化戰略。
法國雖然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石油儲備的國家,但目前政府正通過立法、稅收、財政等手段加快能源替代的進程。在開發新能源方面,法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核電裝機占其總裝機容量的78%,居世界第一。
半小時觀察:油價暴跌只是夢
如果用兩個中國股市詞語來形容國際油價,那就是“大起大落”、“暴漲暴跌”。奇怪的是,油價暴漲的時候,中國股市大落,油價暴跌的時候,中國股市還是大落。
這正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覆巢之下無完卵。除了股市,除了直接受到原油價格沖擊的航空、運輸、煉油、化工等行業之外,大部分制造企業的原材料也都因為與原油的關聯度比較高而受到了影響。當原油價格暴漲的時候,國內很多中小企業受制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伴隨而來的人力成本上漲和宏觀調控,遭遇困境。今天油價雖然已經出現了暴跌,但是超過一百美元的油價怎么算也算不上低價,所以國內企業的原材料成本短期還是無法出現大的下降。
原油價格高企一方面反映出了需求的預期,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國際炒家炒作“能源概念”的結果。油價目前的大調整或許給了我們一個改革成品油價格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放松成品油管制,使成品油價格伴隨原油價格一起波動,那么那些所謂的“中國餓虎論”就會變成不攻自破的謊言,而需求預期的下降,或許會使油價重新回到一個合理的區間。作為一種回報,我們的通貨膨脹壓力,可能會變得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