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企業供應鏈及其物流系統化改造
2008-9-7 0: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制造業企業供應鏈內涵
供應鏈是由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客戶等各種實體構成的復雜的網絡,網絡上同時流動著物流、工作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這些實體包括一些管理公司、制造企業、中轉倉庫、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物流公司、配送中心、零售批發商和終端用戶。如圖1所示。
制造業企業供應鏈隨著涉及各類資源和相關環節的不斷增加,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的管理就變得十分復雜。如在計算機制造行業,客戶可能有成千上萬種硬件和軟件配置需求,這些需求必須得到滿足。如果計算機企業不愿意儲備大量預先配置好的庫存產品,就必須建立快速的供應鏈計劃和管理體系。
建立和實施企業供應鏈管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和財力,核心企業必須具備對各項資源的綜合整合能力。供應鏈的前期建立和實施可以耗費整個公司高達1/4的運營成本。但是,一旦建立并且合理運作,其所能帶來的利潤空間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在彩電行業,對于一個利潤率僅為3~4%的企業而言,哪怕降低5%的供應鏈耗費,也足以使企業的利潤翻番。
隨著物流管理的全球化發展,傳統的制造業競爭的法寶--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庫存,都漸漸退出了引領企業發展的核心作用的舞臺,許多傳統的制造廠商賴以競爭的一些傳統的手段--價格、市場推廣、銷售渠道,都正在逐漸的被合理的供應鏈管理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所代替。實踐證明,制造業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總管理成本可以降低10%以上、中型企業的交貨率提高15%、訂單滿足提前期縮短25%-30%、中型企業的增值生產率提高10%以上、績優企業資產營運業績提高15%-20%、中型企業的庫存降低3%績優企業的庫存降低15%、績優企業在現金流轉周期上比一般企業少40-65天。
2生產企業物流系統化改造
2.1生產企業物流系統化改造的目標
物流系統化改造就是對現有的物流系統進行系統化規劃、綜合、分析和系統化改造與管理的一系列過程。生產企業物流系統化改造是指對生產企業現有的原材料及設備采購供應、生產、銷售配送和廢物回收各物流階段(如圖2所示)中的購料、配料、投料、送料、存放、搬運以及數量、時間、地點、方法、工具等按照科學的生產工藝,重新進行時間、空間和物流人員、物流設施和物流信息方式的規劃、布局,并且根據合理的生產節拍,量化(標準化)各項指標,構筑JIT方式的生產配送系統達到準時化的模式。
生產企業物流的系統化改造以硬件為基礎,以軟件為主體。
生產企業物流系統化改造的目標應是消除生產物流中的瓶頸現象,初步建立并完善內部物流準時化管理和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系統,達到內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一體化、均衡化,促使貨暢其流、節省空間、消除浪費、合理高效,為物流現代化的實現作好鋪墊。
從圖2可以看出:生產企業物流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圍繞核心企業的車間生產物流為中心,以采購物流為起點,經過運輸、搬運、裝卸、加工、包裝、存儲,以銷售配送和回收物流為歸宿,從供應商經過生產企業到顧客,都有物料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的貫穿。企業可以以物料流為主線,進行規范化的改造,從而帶動其它流的改造。
2.2理順與外部物流的聯結
供應商是企業物流的源頭,卸貨區則是生產企業物流與外部物流的聯結紐帶,而送貨的滿意度又直接對卸貨區乃至整個后續物流運作產生很大影響,于是對供應商送貨的規定與管理,便成了企業物流是否順暢的關鍵之一。
例如汽車工業精益生產方式下零部件入廠物流,就要求汽車生產既要防止生產延遲,又要最小化存貨。這就要求零部件入廠物流能根據生產節拍將上萬種零部件準確地配送到消耗點各工位。
在貨物進出過程中,一般要求做到裝卸搬運集裝化,以減少物料搬運次數,提高物料搬運活性指數,實行儲、運、包一體化,集裝單元化,真正實行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例如:一律用標準塑料托盤、倉庫籠取締原來的各式各類的紙箱、木托盤、鐵托盤、鐵料箱、編制袋等不標準的物流容器。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所有的非金屬包裝貨物均用塑料托盤進行單元化、標準化包裝;所有的金屬零部件(如鈑金件、鋼配料件等)均用倉庫籠進行標準化、單元化裝運。各種委外零部件的包裝和擺放全部規范化,并用拉伸回收膜作外包裝。中間不必再經過拆裝檢驗,直到終端工位或客戶方,以保證做到過目知數、標準盛運、提升配送效率和交貨的準確率.同時一方面為EDI技術的導入打好基礎;另一方面也縮短了貨物到達的前置時間,減少了程序的失誤率,做到門對門”運輸,為第三方物流”的實行準備了條件。
以企業進貨的實際操作為例,某個公司一個具有5條生產線的車間的產品產量(30000臺/日)可以確定其生產節拍為4.16臺/每分鐘.每條線,又根據單件零部件數量(比如某鈑金零件M為2件/臺)可以確定供應商的送貨節拍和送貨量,并依此確定單個托盤(倉庫籠)盛裝貨物的數量、單位時間(如每2小時)所需送托盤(倉庫籠)的數量、送貨時間、整車數量、送貨地點、卸貨工具與人員準備,實行準時化、準確化配送。計算如下:
設:Q=30000臺/日t=4.16臺/分鐘.條線s=2件/臺
則:送貨節拍T=4.16臺/分鐘.條線×2件/臺×5條線×2×60分鐘=4992件
又:每個倉庫籠對該零件的標準化容量為v=50件,每卡車可運40個標準倉庫籠那么:每2小時需用99.84個倉庫籠,即100個。需送2.5卡車。
不同的零部件,所具有的參數不一定相同,所以送貨的節拍自然不一樣,但參數(節拍)相同的便可以整車集裝。實現JIT運作,使配送準時化、準確化。
又如在卸貨區域,假設該公司現有的卸貨區為6000m2,但根據精確配送的節拍計算,以每兩小時為配送時間單位,其同時卸貨搬運能力設置為6輛貨車/30分鐘的能力(以所配叉車為例,根據其承載能力、搬運速度、運輸速度、到暫存區或生產線的距離等參數,可以確定所需叉車數量即搬運能力和卸貨空間)(可做類似計算)。2小時內最多只需24輛貨車到達送貨,并且可以規定所有到貨在卸貨區上停留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由此可以確定卸貨區的實際應用面積(經計算,有5300m2即可,多余空間可作他用或提高產量時使用)。
2.3企業內部生產物料流轉合理化
對于生產企業物流內部物料的流轉物流管理部門應在按照工藝流程和企業運作方式的基礎上理順物流,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統,盡量減少搬運、停滯等。
物料(或外協件)從卸貨區通過進貨子系統進入了生產系統,物料的移動伴隨著生產活動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始終,直到成品從生產系統中產出。豐田生產方式徹底排除生產過程中過量生產的浪費;等待的浪費;搬運的浪費;庫存的浪費;加工本身的浪費;動作的浪費;制造不良的浪費″中,前四項正是在搬運與停滯中產生的累積浪費。
用訂單拉動生產的思路,根據客戶定單所定的生產能力計劃,按前面卸貨區中的定量計算方法,遵循定置管理的原則,做到規范化、標準化、整齊化、簡便化的操作和擺放,對暫存區、加工區、準備區、總裝區、包裝區、成品區、出貨區(裝運區)進行重新規劃(如暫存區由原來的多個地址分散、大小不一的小區,依其必要性規劃出少數幾個規則的暫存區,倉庫由原來的多個規劃為一到兩個,比如只保留原材料倉庫和成品倉庫)。
合理進行平面規劃和布置,綜合協調各項資源,以期降低生產運作成本。各區的分布、面積、每日進出貨種類、基本分配狀況、每日物流量、單元化容器、容器數量、容器尺寸、疊放層次、容器內所裝物料的數量、來自、去往、所經過的運輸通道、所屬的管理部門(責任人);準備線上的基本流程、各工序工位名稱,各類物料與區域對號;實行定置管理。細化各項物料的流轉,使之連續、有節奏、按比例、全量化運轉;在精確化的運作下,庫存也就自然降低了,由此產生的物流成本大為降低。
合理配置各項設備,確定運輸設備(叉車、電梯、吊車、行車等)所需的最大提升(運輸)重量、速度、空間尺寸(電梯)、最小轉彎半徑(叉車)等參數,根據運輸的直接化、就近化、省力化、單向化的原則,從而確定其型號、位置、數量和通行路徑,消除各區之間、各樓之間、區線之間準點配送的瓶頸。
在車間之間、車間內部搬運工藝設計中,盡量做到裝卸搬運集裝化,單元化容器標準化、通用化,以減少物料搬運次數,提高物料搬運活性指數,提倡儲、運、包一體化,集裝單元化,實行配送一體化管理。不同車間的物流設備配套,廠內運輸與廠外運輸做到柔性化、協調化,原材料倉庫和主要加工設備盡量靠近,以便和廠外運輸有機銜接,力求直達化,做到門對門運輸。
物料搬運路線簡捷化、直線化。在物流過程中,上下工序之間,前后生產車間之間設立固定位置清晰的流程圖,為收發、運送、搬運的有關人員指明產品、零件流向,起到現場調度作用。在主要收發運送流程環節盡量做到目視化,便于管理。
采取有效的物料管理手段。工序間采用生產操作中的看板管理、保證生產物流活動準時化。生產物流管理中心引入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MIS系統)和倉庫物料管理軟件(WMS),以保證信息傳送準時化;信息處理盡量現代化。
進行生產企業物流系統化改造時,應做好扎實的前期準備工作,如:
(1)相關基本材料:廠區建筑圖、設備分配圖、功用動力分布圖;生產工藝流程圖、產品基本結構圖(含物料清單)和物流現場分布圖
(2)進行實地調查、核實、研究,確認主通道和輔助通道;
(3)調查涉及到當前生產周期、最大生產產量、各類物料庫存周期、極端庫存量、各類物流設備、搬運路線、各線的配送方式、容器、工具等全部量化材料;
(4)找尋改造的切入點。
3生產企業物流的內部平衡
3.1企業物流的內部平衡的內涵
生產企業物流的內部平衡,就是要把已經存在的”相對不平衡的物流系統改造為經過優化的、平衡的”物流系統,在生產企業內部按照生產系統的總功能去協調各個階段中不同子系統的具體運作,不斷減少和消除生產過程中的瓶頸現象,追求廠內物流的均衡化和順暢化,從而使各子系統在發揮其特定功能的基礎上保持一致,形成系統中物料的合理化、有效化流動的總功能。
企業內部的物流管理流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供應鏈運作的過程。這個過程由于企業生產布置方式,如工藝原則布置、產品原則布置和定位布置及其組合等方式受工作流的形式限制,它的連續性、均衡性和穩定性要求的特征決定了企業內部物流需要不斷優化的內部平衡,減少企業物流運作的瓶頸,達到貨暢其流、物盡其用的最佳效果。
3.2生產線物流模式取決于生產線的基本特性
生產流水線上的多種物料按照一定的工藝路線、順序地通過各個工作中心,并按照一定的生產節拍完成規定工藝作業連續重復生產。
生產流水線具有單純單向性、連續高效性、專業性、平衡性、主導性等基本特性,不允許瓶頸的存在,生產所需的物料配送必須按節拍準時、準量、合格的配送到位。生產線是被服務者”各類物料配送活動都是圍繞生產線為中心展開的,都要按要求從各區反輻射性的配送上線,而線上的產品是運動的。
因此,企業內部物流作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生產工藝流程的需要,圍繞它為核心交織在生產工藝流程中,所以廠內物流具有很強的配合性、動態性、集散性和均衡性,同時這種特性又隨著生產環境、條件、市場、產品型號,加工工藝的改變而改變,重新達到優化和平衡。
3.3關注生產線上存在的矛盾
生產流水線的高效率的生產特色和低效、繁雜的物流配送,往往成為約束廠內物流通暢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瓶頸,限制了流水線的柔性調整和技術經濟性的充分發揮。于是生產流水線的工藝操作、生產作業研究、線體平面布置與及物料配送的重新設定成了各類企業改造生產物流的一個切入點和最見成效的重心。
工業企業生產線上理想有效的物流應該是物料供應、暫存、揀選和配送與生產運作緊密配合,達到動態的平衡和統一。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市場不斷變化和企業發展方向和戰略的影響,伴之以某些累積誤差的不斷放大效應,尤其是家電,汽車制造業,機械制造,家具和電子等行業,原有的生產工藝布置和物料配送方案,已經遠遠不符合企業現在的生產和物流需要,這一矛盾又突出表現在生產線上,如:
(1)物流容器標準化切換與管理。雖然物流容器有了初步的標準化,但對容器的使用方法卻仍沒有規范,包裝并未真正實現規范化、標準化,堆放仍顯雜亂。在操作效果上,實質僅僅是切換了容器而已,不進行管理的做法將對于今后的物流管理接口和軟件的標準化帶來沖擊和浪費
(2)JIT物流模式的實施。經過前期改造,各處物流能夠順利到線上,但操作并沒有JIT仍有稍微的余量,導致料的累積余量增加,堆放在共位或線體邊,影響了后續物料的配送。
(3)體積龐大(尺寸超過寬度僅為1m的線體)、份量又重的不同類型的產品,也艱難的”在線體上移動,使得工人只好爬到線體上或站在凳子上,并且有時還要隨著產品的移動”伴送”一大段距離,等工人回到原位時,后面的產品又堆擠在一起,造成了產品排隊等候的現象。導致工人疲勞不堪而窮于應付,影響產品的裝配質量,降低設備的利用率,降低生產線的可靠性。
(4)原來設定的生產線由于僅僅就生產而設定,所以是具有較強剛性的,對產品結構的適應性較差,當轉產時,生產線上的物料上下線有如擠公共汽車”般忙亂,因線上各工作中心的工人已經設定,這一方面使工人吃力的搬運(尤其是大件),影響生產;另一方面又常導致物料該上的沒上,該下的沒下,料品混亂,使生產運作幾近癱瘓。
3.4生產線上物流不平衡的動因及對策
應用物流理論并采用工業工程的手法,對工作方法進行研究與測定。
(1)認知上的滯后如對廠內物流配送”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標準化僅限于容器的標準化,而未達到管理的標準化和運作上的標準化,即物流改造尚未觸及深處與細節,易流于形式與外表,使物流改造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2)配送的準時化打了折扣,由于配送人員慣性思維的影響,認為配送就是保證生產線上有料”,多送一點也沒關系”,這次多送點,下次便可少送點”,卻未考慮流水線的節拍性和動態性,導致徒勞無功和增加線上的負擔。
(3)對產品的把握不夠,不同產量,不同類型的產品未根據自己的生產方法和工藝流程的性質,而采取不同的產品布置方式。
(4)單一流水線因其自身的缺陷,導致效率雖高,卻沒有柔性,多種類型的產品且頻繁輪換導致流水線不負重荷。
針對各企業的不同情況可以采取相應的策略如
(1)通過培訓,使物流改造成為全員性的日常活動和工作規范,真正觸及到每個環節的細處。
(2)重新配置工作中心數量最少或工作中心節拍最小化的方案。對于量多,標準化,輕型產品仍配置與流水線上生產,但采取混合流水線的形式做平面布置,如(家電業中的空調、冰箱),為使配送達到JIT,可以重新根據不同產品的市場需求,確定所需的生產規模,并重新計算節拍,求出使裝配線所需的工作中心數量或工人數量最少的配置方案,或者根據現有的工位設計和設備布置,設立工作中心節拍最小化的方案,從而使各工作中心的單件作業時間盡可能的等于節拍或節拍的倍數,使每個工作中心或工人的作業空閑時間最少,計算負荷系數。已驗證流水線的生產效率,節拍和工作中心及人員配置確定后,根據零部件的大小,尺寸,單位產品的配備數,所用的物流容器,單個物流容器的裝盛數,可以計算出該物流的合理配送周期(可設定為節拍或其倍數)。比如經過計算,流水線上的節拍為T=4.16臺/分鐘.條線,由此相關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生產線配送節拍計算方法和容器選用從表1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料品可用不同的標準容器,且不同的容器盛裝特征性的物料,使配送周期可能不同,但全部可以設為盡量等于節拍或其倍數或者約數;同時為了減少配送次數,提高配送的規模性,根據工序同期化原則,合理調整節驟,不同的料品均可以設定為一個單元時間比如2小時或者其倍數(4小時或8小時)配送和空容器切換,以免產生余料或因容器堆放而堵塞物流通道;同時,可以引入看板燈板管理系統,設置料品在工位器具上暫存處的報警裝置,通過″燈光看板″的原理,導入快速響應系統,可以大大提高配送的可控性和JIT程度。也緩解了轉產時的尷尬局面,增強了生產線的柔性。
(3)對從流水線上產品種類的凈化勢必產生一些龐大的、為數不多的、非標度高的產品,如家電業中大型的超市設備,采用自由節拍裝配線和成組制造單元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成立定位布置方式的單元制造村落”,根據零件加工的相似性,把同類相似的零件的有關設備集中布置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以縮短零件加工中移動距離,在裝配和包裝時,以單元產品為中心,工人和設備圍繞其工作,而配送人員則根據節拍原理到各村巡回配送。如此一來,縮短了配送距離,縮短了加工周期,減輕了線上負擔,更提高了生產配送的柔性,以便于物料管理和生產與管理。
(4)落實線上產品的標準化容器切換。從表1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零部件的單臺用量有多有少、尺寸有大有小,且形狀不一。所以對于不同的零部件,不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只用一種標準”容器,而應該根據零部件的特征,采用合理的容器分裝。如使用量大、尺寸又小的物料(如螺釘、電阻元件、集成塊)、體積較大、消耗量較小的物料、易碰磕的鈑金噴涂件或較大件、動力元件、體積極小,用塑料袋單元封裝而又難于清點數量的標準件、以及線上工作中心的工位器具切換等。
(5)對于需要工人進行臨時小組裝的工序,在工作中心設立標準工位桌,即可填寫有關單據,又可以作為線外臨時工作站。
(6)流水線走向的改造,如由先前的近直線型改為S形或弓形,以節省排布空間、減少操作工人的移動距離和陪送時的運輸、搬運距離;由于流水線均衡化強的特性,物料配送必須準時、準確、準量、合理而有效,通過對流水線的單向化向混流化的改造和產品布置方式的細化,尤其是線體改造、容器切換和工位器具的切換,配以燈板警報系統的管理,使線體上的配送不但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可控制性,而且使原本混亂不堪的生產現場更加美觀、整潔;同時,因工人心理的有利調整,保證了裝配的質量和效率,最終可以達到物流平衡的目的。
--摘自物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