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重慶北部新區與國內三個經濟區的比較

2008-9-29 12:2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一、SWOT分析,趨強避弱
SWOT分析是一個旨在制定戰略計劃的分析方法。其出發點在通過對區域內部的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遇、威脅進行分析后,制定更加宜和本地區的戰略規劃。北部新經歷八年的發展,在諸多方面取得嬌人的成績,但也有需要規避問題,特別是在全國背景下,北有濱海新區、東有浦東新區、西有北部灣經濟區的大環境下,北部新區在全國這盤棋中的地位尤需掂量。
(一)功能定位比較
浦東新區是1990年設立,設立的目的是為全國改革探索可行性經驗,被冠以“綜合改革試驗區”,其功能定位就是服務全國,此后又在浦東新區框架下新設了多個國家級開發。成為當時國內少的有資金、有項目、有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
濱海新區天津市參與環勃海經濟圈而設立的一個區域性經濟開發區,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批準天津濱海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功能定位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勃海、三北(即東北、華北、西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立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科研轉化基礎、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個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2008年1月16日由國務院批準《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功能定位為“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即西南、華南、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充分發揮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臺的作為,以開放合作促進開發建設,努力建設成中國-東盟開放合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重慶北部新區地位重慶北部,2001年,為解決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拓展而劃設的一個區域,從體制上看,北部新區更多的工作是協調兩個開發區與渝北區之間的關系。從戰略任務上看,是力圖通過新區的發展來拉動重慶工業,其中一個重要的提就是“再造一個重慶工業”,即到經過十年的發展,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從功能定位上看,北部新區是:“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基地、出口加工區和交通通信樞紐。并以合理的經濟結構、先進的科學技術、靈活的運營機制、優美的生態環境,促進全市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從四個區域的戰略或功能定位看,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北部灣經濟的戰略和功能定位均是立足于全國,可以認為中國家戰略,其中北部灣經濟區還是我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而北部新區的戰略是立足重慶,或稱之為重慶戰略。從這個角度來北部新區發展推動力上顯然不足其他三個開發區。在產業布局,招商對外的吸引力上自然也會遜色不少。
(二)產業發展比較
四個區域中,濱海新區和北部灣經濟區是2006年和2008年分別上升為國家戰略,四個地區中除北部新區外,其他三個地區都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浦東新區自1990年開發以來,以金融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已經成為浦東新區的發展的重點產業。產業整合和產業集群效應已經顯現。在三次產業中,1994年浦東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是67.7%,2006年下降到50.5%,三產的比重從1994年31.2%上升到2006年的49.52%,2007年上升到52.30%。在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中,2006年,金融業占到了26.95%,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占第三產業中的比重27.79%。在第三產業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房地產、物流、會展、旅游等現代金融業已成為拉到浦東新區經濟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區內由證券、外匯市場、保險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商品期貨市場和金融期貨市場、鉆石交易市場構成了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內內各類金融機構達到485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就達到161家,堅固了浦東新區在大陸地區的現代服務業基地位置。
濱海新區經過十幾年努力,濱海新區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與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制造、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導產業, 2008年上半年濱海新區實現生產總值1467.45億元,同比增長23.01%,第二產業產值為1055.28億元,第三產業產值為100.82億元;其中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8億噸,集裝箱408.1萬標箱,機場客貨吞吐量分別增長28.4%和34.3%,石油開采業完成產值420.9億元,增長54.8%;冶金行業完成產值424.47億元,增長50.9%;汽車及機械制造業完成產值700億元,增長50.3%。由此可見,濱海新區現已成為北方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第二產業對區內及天津市的GDP 貢獻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
北部灣經濟區2006年與廣西、全國GDP( 國內生產總值) 比較而言,2006 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四市合計為1327 . 44 億元,占全區的27.49 %( 其中北、欽、防三市為565.5 億元, 僅為南寧市的65.61 %) ;其中第二產業構成對比為例:2006 年全國第二產業平均占GDP 的比重為48 .9 % ,廣西全區平均占GDP 的比重為38.9 % ,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四市第二產業平均占GDP 的比重只有36.92 %。 
北部新區2006年工業總產值292億元,其中汽車及零部件產值占全市的比重達到30%,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的比重達到22%,以長安福特馬自達為龍頭的汽車產業初具規模,北部新區汽車城已入駐轎車、重型汽車、專用車等4家整車企業、70多家零部件企業;北部新區汽車及其零部件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6%。2006年生產整車147088輛,實現產值181億;四聯、禾迪、中智聯、耐德、海扶等近20家,產能達60億元的儀器儀表企業,到2010年銷售收入可達100—150億元,2015年銷售收入可達300—500億元。初步形成了儀器儀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三大產業集群。
從四個區域的產業產值來看,浦東新區的發展后勁主要來自于現代服務業,濱海新區主要來自于電子通訊、石油開采與加工和物流,北部灣經濟區的來源主要是臨海工業和物流業,重慶北部新區的產業收益主要來自汽車和儀器儀表工業。而這些項目正是本地區優勢資源開發和運用。如北部新區的汽車產業,是依托于重慶長期以來形成的制造優勢,重慶有長安汽車、重型汽車、力帆汽車等汽車生產企業,這些產業既符合于重慶的產業基礎,也符合于北部新區“再造重慶工業”的定位。
(三)區位比較
從區位優勢上看,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北部經濟區都是臨海區域,是本區域向外的橋頭堡。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部,正好是中國海岸的中點與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浦東的海岸線占上海大陸岸線的大部分,具有良好的港口航道條件和港口集疏運體系,擁有較強的港口吞吐能力。據統計,長三角承接了全國一半的集裝箱吞吐量,上海承接了長三角一半的吞吐量,浦東承接了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7成。浦東依托上海的科技人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和特大型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優勢,使其能夠肩負起帶動上海與長三角、長江流域聯動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共同發展和整體功能提升的歷史使命。
濱海新區,特別是天津港,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有三個通道,通到歐洲大陸。腹地比較遼闊,輻射西北、華北、東北12個省市自治區。2007年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3.1億噸,居全國港口的第六位,集裝箱達到710萬標準箱。第二個特點,產業的基礎比較雄厚。
北部經濟區北部灣將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文萊七國連在一起, 沿海港口最近的至越南海防港150 海里, 至新加坡港1300 海里, 至泰國曼谷港1400 海里。在中國—東盟“10+1”的框架下, 隨著北部灣( 廣西) 經濟區的建立, 廣西沿海正在形成一個現代化的國際樞紐港。
重慶處于西部交通樞紐地段,北部新區則是這個樞紐的核心。北部新區是中國西部唯一同時擁有水運、航空、公路、鐵路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區域。首先,北部新區通江達海的樞紐性工程——長江上游的寸灘港,將是一個有100萬集裝箱、50萬滾裝船,西部12省市最大的內河港口。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一期工程占地800畝,建成了3000噸級的集裝箱泊位2個,年吞吐能力28萬標準箱;建成了3000噸級的汽車滾裝泊位1個,年吞吐能力達15萬輛。
其次,重慶是西部地區的鐵路樞紐,有8條鐵路(其中4條為高速鐵路)通往全國各地。中國西部地區的鐵路樞紐站——重慶北站就在北部新區內。根據規劃建成后將成為國內一流、西南最大的火車站,并承擔起重慶北上旅客的中轉。而重慶北站配套項目,投資近2億元的龍頭寺汽車站建成后將是重慶市最大的樞紐車站,可滿足400臺公交車運行。
第三,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將建成我國重要的大型門戶樞紐機場之一,達到年旅客吞吐量2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飛機起降30萬架次以上。到2009年,江北國際機場將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的雙跑道機場,將實現更大的航空樞紐作用。
從區位優勢上,三個基于國家戰略的新區或經濟區都具有外向輻射的作用,但北部新區的優勢也不可忽視,尤其是作為西部地區唯一一個具有水運、航空、公路和鐵路交匯的交通樞紐,具備了快速發展的內驅力。
(四)基于比較的描述
將北部新區與其他三區對比發現,北部新區具有先天不足之于,尤其是缺乏國家戰略的支持,使其對外的吸引力偏弱。但北部新區也有自身的優勢,在地域上,國家在北部、東部和西南部布局國家級經濟區,在均衡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國家戰略也需要在西部地區布局,尤其需要尋找一個既有西部之利,又能承接東中部對西部輻射的戰略要地,要承擔這個重任,首要的就是有基礎、有發展空間。重慶地處西部之東,具有承東啟西的先天優勢,在交通布局上,是西部地區唯一的具有水運、航空、公路和鐵路交匯之處,這個樞紐就在北部新區;北部新區經過近八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尤其是形成了以汽車產業為龍頭的制造業,可以與其他三個經濟區形成呼應之勢;從發展的產業空間來看,現代服務業已經為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但現代服務具有區域性,在西部十二省區市中,除廣西外,其他十一省區市尚無此相應的基礎,獨特的交通優勢、行政成本,為北部新區成為西部地區的服務中心奠定了基礎;從發展的地域空間來看,北部新區在重慶的北部地區可以向東、向西延伸,根據需要可以把整體北部地區,如北碚、渝北、江北、長壽、墊江納入發展拓展區之中,從而擴大其產業范圍和產業鏈。
二、北部新區發展建議
(一)因勢利導,產業規劃著眼重慶基礎
根據產業發展的經驗,支柱產業的形成一般有兩個路徑,即規范引導和主觀設定。北部新區的產業發展應該綜合利用這兩個路徑,在區域規劃內,設定主導產業和規范發展區域內原非主導產業,但區域內有基礎,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重慶的產業基礎主要工業制造,長安汽車、重型汽車、重慶客車等都是重慶的名片,經過八年的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北部新區的支柱產業,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年值已超過北部新區工業產值70%,達到76%;儀器儀表等產業已成為北部新區新的產業亮點。儀器儀表是重慶的強項之一,重慶境內有儀器儀表研究所,有三線建設時布局在重慶的多家儀器儀表生產企業,且北部新區對對該產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目前已集聚四聯、禾迪、中智聯、耐德、海扶等近20家,產能達60億元的儀器儀表企業。十一五期末,僅四聯的工業自動化可達45億元。初步框算,北部新區儀器儀表產業到2010年銷售收入可達100—150億元,2015年銷售收入可達300—500億元。北部新區獨特的區位特點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目前一個以金山——寸灘物流園區為核心,以汽車工業園、黃茅坪工業園、平場工業園為子中心的物流產業發展框架已經在北部新區初步形成。在5至10年之后,這里將崛起一個以第三方、第四方現代物流企業為重點,結構合理、設施配套、技術先進、運轉高效的現代物流基地,并逐步發展成為輻射西南及部分西北地區的特大型、綜合化、跨區域、國際化物流中心。
北部新在產業規劃和布局時,可以充分考慮已經形成的產業優勢和產業發展的內驅力,尤其是對周邊產業的帶動,把汽車工業、儀器儀表和物流業作為核心,延展其相關產業,此比拓展產業類別,單一產業產值相對較小更利于形成北部新區國內,尤其是在西部地區產業競爭力。
(二)區域協作,北部地區參與聯動
現北部新區規劃面積130平方公里,與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北部灣經濟區相比,地域面積陜小,不利于發展。可其他三區規劃區域可以描述為,小點起步,逐步放大。區域規劃一步位到有利于產業整體布局,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區域過大,產業布局分散,不利于塑造區域的整體形象,甚至會出現區域內主觀與客觀的沖突,從而出現無法嚴格執行規劃的局面。故北部新區的發展可以采用區域聯動,逐步納入軌道的辦法。即北部新區再用五到十年的時間把目前130平方公里作為主戰場,但重慶市在產業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北部新區拓展的需要。基本戰略是實施“泛北部新區”戰略或“大北部”戰略,長期規劃把江北、渝北、長壽、墊江和北碚、沙坪壩區部分街道鎮鄉等納入整體規劃之中,可供產業布局的區域超過5000平方公里,大于濱海新區和浦東新區。根據這一設想,北部經濟的整體實力將有大幅提升,在區域放大的同時,北部新區的輻射能力極大提高,從重慶轄區看,東可以輻射到庫區,北輻射到合川;從西部區域來看,可以對川東北、貴州、湘西、鄂西等地產生影響。中期規劃可以江北區的寸灘街道、魚嘴鎮、復盛鎮;渝北區的石坪鎮、龍興鎮;沙壩區的井口鎮、北碚區的蔡家崗鎮先期納入規劃之中,統一部署使北部新區拓展使用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
(三)產業協作,發展范圍經濟
規模經濟是20世紀80-90年代產業發展觀,是一個產業通過發展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品的覆蓋面來取得經濟效益。范圍經濟是21世紀產業發展觀,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某一產業通過橫向和縱向的發展,發展其周邊產業,使其整體實力增強。北部新區在規劃各產業的范圍經濟可以考慮其對周邊產業的帶動,形成產業聯動格局。各項產業間要盡量避免單打獨斗。以汽車產業為例,北部新區已經形成了汽車生產及汽車零部件的產業鏈條,從生產環節看,已經基本完備,若是從范圍經濟的角度考察,就會發現,圍繞著汽車產業還有諸多產業可以涉及,如汽車物流、汽車內飾、汽車體驗消費、汽車培訓、汽車維修等。只有把產業間的內在聯系串連在一起,產業發展才具有競爭和推動力,否則,各產業間只能是單獨的加工關系,收獲的只是勞務費用。
(四)區域定位,先西部后全國
綜合分析濱海新區和北部經濟區的區域定位,都是從小到大,從地方戰略到區域戰略,再到國家戰略。2001年,北部新區啟動之時,是以“重慶戰略”——再造一個重慶工業為背景,目前北部新區的產能達到再造重慶工業的目的,經過近八年的建設,北部新區已經初具規模,成了新重慶的一個亮點。但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北部新區還應盡早著手放大對區域的輻射能力,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成為西部地區產業示范基地,為西部地區有起步和騰飛提供可茲借鑒的經驗;形成較強的產業集聚能力,成為真正的承東啟西的橋梁。再用五至十年時間,成為國家戰略,成為對西部戰略的首先地。從步驟上可以借鑒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北部經濟區的經驗,先行試行區中區的辦法,即可以在北部新區框架下,爭取國家在北部新區設立保稅區,為區內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空間;待以保稅區對中西部地區形成吸引力和輻射力后,再申請設立其他形式的經濟試驗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