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訂單依賴癥發作 東莞企業遭遇史無前例倒閉潮

2008-9-28 12: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小企業“倒閉潮”依然在持續。 
  珠三角是中國最有名的中小企業集中地之一,而其中的東莞則是著名的制造業基地,“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就由此而來。如今珠三角尤其是東莞成了這波“倒閉潮”的集中區域。 
  這一波史無前例的“倒閉潮”,讓當地的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盡管東莞政府一再強調,根據統計數據,今年1-7月東莞只關閉了464家企業,而外遷的只有17家。然而不管是民間調查組織還是身處倒閉漩渦中的企業主,都不認同這樣的統計數據。有調查組織認為東莞大大小小的企業已經倒閉了兩萬家,也有人認為是幾千家。 
  東莞一家毛織企業的老板王勝林推測,這波“倒閉潮”至少要持續到2010年,東莞的中小企業至少會淘汰2/3。東莞首屆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倒閉數據很難做到精確,但倒閉無疑是大規模的。 
  到底是什么讓制造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倒閉的原因紛繁復雜,表象和根源像一團亂麻一樣糾結不清。 
  資金極度短缺 
  王勝林是東莞一家擁有1000名多員工的毛織廠的老板。資金短缺已經困擾了他整整一年,如果沒有信用擔保公司的“幫助”,他根本無法在銀行貸到款。但這家信用擔保公司在幾個月前已經為他擔保貸到一筆款,而王在最近兩個月已經逾期還貸,被銀行和擔保公司關注。“我們已經不可能為他擔保了。”擔保公司的經理背后這樣對記者說。 
  王勝林已經無計可施:“500萬不行?那400萬也可以。我還有資產可以抵押,愿意把所有能抵押的資產抵押出去。”他對這次基本無望的“合作”抱著巨大的希望。王勝林是東莞本地人,在這之前他已經找遍了可能“找到錢”的所有關系。 
  這種狀況在中小企業中非常普遍,廣東省中小企業局調查顯示,廣東95%的中小企業缺乏資金,資金缺口或達1.2萬億。 
  缺乏資金一方面源于訂單的減少,另一個原因是整個產業鏈的“慘淡”讓貨款也難以及時到位。 
  “以訂單為主的企業對美國依賴太大了。”多年來對東莞制造業的研究,讓林江發出這樣的感嘆。王勝林介紹,美國的經濟狀況和消費能力,直接影響到訂單的數量。“這個時候應該是旺季,但現在卻是旺不旺、淡不淡的樣子。不止是毛織,東莞的每個行業都一樣。” 王勝林說。 
  “和往年相比,訂單至少減少了一半,下半年還會減少。”王勝林幾乎無法應對這樣的嚴峻形勢了,“現在活得好一點的企業,都是運氣好,接到了歐洲的訂單。”在王勝林的心中,運氣好成了一些企業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 
  即使如王認為的,運氣好有機會接訂單,企業主們也得反復定奪“做不做”的問題。東莞常平偉倫針織制衣有限公司的老板李煥超說:“現在收款特別難,做了訂單收不到款,那樣只會讓企業資金周轉更困難。” 
  整個產業鏈都處在資金緊缺的漩渦中,原料供應和成品制造企業都身陷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拖欠貨款,從而影響到其他環節。 
  王勝林把不敢接單的另一個原因歸結為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是出口企業的‘死穴’,本來價格是5美元,忽然告訴客戶說要5.5美元,人家當然不會同意的。我們這些企業接多少賠多少,所以不敢接。” 
  所有的不利好因素結成了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李煥超已經放棄了再撐下去的決定,“最遲到年底吧”。作出關閉的決定竟然讓他大大松了口氣。 
  王勝林卻不這樣想,他決定撐下去,因為他認定資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如果有資金,我敢說東莞的大部分企業都可以渡過困難期。”他這樣對本報記者說。 
  資金到底是不是終結問題?什么才是制造業的癥結? 
  癥結在于低端 
  李衛國的工廠在東莞常平鎮黃泥塘工業區,地處偏僻的一條小巷,極難尋找。 
  廠區顯得很冷清,只剩下一百來名員工了。“最紅火的時候,有1000多名員工,并在河源設了分廠。”這個潮州人說。這是一家明顯的依靠承接服裝訂單的企業。“有時候拿了訂單只有硬著頭皮虧本做,做得越多虧得越多。”李衛國坦言,自己在整個產業鏈中根本沒有話語權。 
  由于以往銷往美國的訂單今年少得“可憐”,據李衛國介紹,同在東莞的100多個潮州老鄉到年底基本上不會有人再把企業辦下去。 
  林江分析,低端的訂單式生產模式、生產設備技術落后、沒有自己的品牌等因素讓類似的企業在產業鏈中沒有話語權,不僅缺少競爭力,抗風險能力也低。這是這些企業之所以倒閉的內在根源。 
  “我已經看到底了,近期狀況不會有好轉。”王勝林眉頭緊鎖。然而,對于破解之策,王勝林只提到一個“撐”字。東莞政府幾年前就開始提產業升級,認為升級才是破解之策。但王勝林的工廠現在還是全部用人工織機進行生產。但他有自己的說法:“那些買了電腦織機的企業也沒見狀況好到哪里去,何況現在資金這么緊,買電腦織機要花很多錢,還是盡量減少開支,準備‘過冬’吧。” 
  東莞寮步鎮一家鞋廠的老板也抱有這樣的觀點:“不是我們不想升級,就像上樓梯,我不能從最下面一步走到最上面吧。” 
  擁有自主品牌被認為是化解難題的利劍。然而迄今為止,整個東莞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工廠”,它擁有幾萬家大大小小的企業,但能叫得出來的品牌屈指可數。東莞毛織行業的一位領軍人物曾經這么說:“做品牌?那是過獨木橋,東莞有幾家走過去了的?我也想過做品牌,但年紀也一大把了,做訂單就好了,再也不想去拼了。” 
  這種觀點代表了東莞大部分企業主的想法。林江認為,東莞很多企業對升級抱有的消極態度導致了今天“倒閉潮”的嚴峻局面。他這樣分析,很多工廠都有支撐一下渡過難關的僥幸心理,其實如果不升級,終究是要走這條路的。 
  缺少品牌和技術,正是中小企業倒閉的問題所在,也是珠三角制造業的“寒冬”癥結。 
  倒閉推動成長 
  希望“撐”下去的企業,“危機”越來越多。 
  王勝林由于拖欠材料供應商貨款,被后者告上法庭,法院查封了該企業的生產設備。銀行貸款無望,為了籌集資金,王勝林想出售其擁有一塊工業空地,但無人問津。 
  而寮步鎮一個和王勝林一樣想撐下去的制鞋老板,已經不顧銀行的信用記錄,逾期還貸。而那家曾經為他擔保的擔保公司,也無法順利拿到擔保費用了。 
  林江預言,很多撐著的企業離倒閉已經很近。但對于制造業而言,林江也認為:“這是轉型期的陣痛,必須要經過這個時期。” 
  東莞一直被廣為批判“品牌無故事”。東莞政府多年來極力推崇品牌打造和產業升級,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企業不愿升,因為即使不升,它們也可以生存得很好。現在面臨的狀況大有“升者存,不升者亡”之勢,某種意義上來說,客觀的經濟形勢成了東莞政府推動升級政策的“東風”。 
  東莞政府在推行產業升級上決心很大,市委書記劉志庚表示,要以松山湖、虎門港、東莞生態園、東莞濱海新城為平臺,吸引高端的機構和企業入駐;明確提出要減少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的企業。這是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廣東省也大力推進“騰籠換鳥”政策,無論是經濟形勢還是政策取向,低端制造業都是未來幾年被換之“鳥”。9月17日,廣東省經貿委巡視員戚真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很關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弱、沒有自己的品牌的困境,即將舉行的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將偏重融資、企業創新能力、出口銷售能力等方面,并且為中小企業主的抉擇提供專家意見,扶持中小企業的意圖明顯。然而盡管如此,政府更希望的仍然是企業由此轉向升級。 
  不少專家都認為,這一波“倒閉潮”并非完全是壞事,因為環境會逼迫它們去“進步”,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低端制造業只有被淘汰。 
  制造業面臨洗牌的陣痛,但是從長遠來看,“倒閉潮”正在推動制造業的成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