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湖北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2008-9-27 1: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通過全力推進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規范和拓寬農資流通渠道,切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黨的十七大提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當前,我省農業農村經濟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流通業發展滯后,是影響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影響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農業生產和農村流通的關系、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關系,大力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加快構建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繁榮農村市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于解決農民“買難”、“賣難”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利于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轉變農民消費理念和方式;有利于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
近幾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結合實際,統一部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農超對接工程”,農產品流通走上了綜合協調發展的軌道,農村消費品經營網絡化,各類流通中介組織蓬勃發展,農村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已逐步建立。繼2006年湖北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后,2007年達到1200億元,同比增長18.1%。目前,全省共有農產品交易市場1450多個,其中,農產品批發市場506個,年交易額1億元以上的29個。全省縣及縣以下農村消費品流通龍頭企業1910多個,其中,年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29個。全省共有農業生產資料市場89個,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9952個,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11個。各類農產品流通協會或商會2435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建成標準化農家店11000多家,8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7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被納入國家“雙百市場工程”。但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門對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重生產輕流通”、“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村流通不暢、農民買難賣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一是農村市場主體發育不足。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開拓市場能力有限,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較低;農村消費潛力挖掘不夠,廣大農村的消費潛力遠沒有充分顯現,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沒有充分發揮。二是市場體系不夠健全,市場整體功能不足。農產品批發市場發育程度還很低,數量、規模偏小,經營主體素質偏低。農村流通網絡還不健全,湖北農村商品交易市場只有1455個,平均每個鄉鎮僅1.5個;而湖南省農村商品交易市場有2451個,平均每個鄉鎮的市場數達到2.3個。連鎖經營發育程度不高,規范化、規模化的效應還沒充分體現。三是市場硬件設施落后。不少市場還是露天交易,檢疫檢測設備、衛生與安全設施比較缺乏。現代流通方式在部分農村地區才剛剛起步,交易規則不完善,市場不夠規范,經營成本較高。因此,在廣大農村培育市場主體、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機制,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全力推進湖北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應找準抓手,改革創新,不斷優化市場發展環境。
(一)加快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農超對接工程”和農產品原產地市場建設。一是扎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省政府已連續三年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要辦的十件實事之一。今年,省政府已經下達建設或改造5000家標準化農家店的建設計劃。要采取得力措施,積極引導城市連鎖超市運用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在農村發展農家店,完善農村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二是繼續加強“雙百市場工程”建設。重點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加強農產品流通企業冷鏈系統、安全系統和可追溯系統建設,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充分發揮該項工程的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帶動和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創新,完善設施,優化服務,規范經營,實現農產品流通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三是大力實施“農超對接工程”。政府搭建對接平臺,積極開展“農超”、“林超”、“糧超”和“超超”對接活動,把城市眾多超市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運用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農村流通網絡,完善農副產品購銷體系。四是加快提高農產品原產地市場流通水平。通過建設標準化的農產品原產地市場,促進本地名、優、特色農副產品向外輻射,擴大本地農產品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通過抓好這四個方面工作,最終建立生產資料、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形成促進農業生產、農村消費增長和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二)優化農產品市場網絡,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根據各地區位優勢和省內農業產業帶的規劃,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十一五”期間,力爭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出省主干線周邊大型綜合批發市場為龍頭、產地批發市場為核心,以各類農產品經銷商隊伍為主體、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為輔助、供應出口為補充的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以“雙百市場工程”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區域批發市場、縣級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積極探索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和網上交易模式,形成功能完備、高效暢通、覆蓋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現代農產品市場網絡。
(三)完善批發市場基礎設施,推進市場管理現代化。以增強市場服務功能為重點,著力提高各級各類市場檔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發揮其商品集散、信息交流和價格形成的作用。一是積極推進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為主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逐步推廣“企業辦市場,市場企業化”模式,完善交易規則,嚴格市場準入制度,促進市場的企業化經營。二是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分級檢驗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積極引進代理、配送、拍賣、期貨交易和網絡交易等現代營銷方式,逐步改變攤位制對手交易模式,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和專業物流的發展。四是加快市場信息化建設。推廣普及計算機、網絡應用知識,引進信息技術人才,開發市場內部信息資源;引導市場完善內部網絡系統,逐步實現市場交易、結算、倉儲、運輸、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四)擴大對外開放,促進農產品出口。堅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戰略,逐步探索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外向型農業發展之路。一是做大基地,培育龍頭。按照“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通過采取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措施,重點扶持一批有加工優勢和創匯能力的出口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構筑湖北農產品出口板塊,積極推進以隨州、襄樊、十堰、荊門為主的香菇、木耳,以孝感、武漢為中心的蜂蜜,以潛江、荊州、宜昌等為主的水產品,以長江流域、清江流域為主的“綠色食品”等四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設,努力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和國際化經營。二是做活市場,打造品牌。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各類出口商品交易會,適時組織出國交流,加大出國推銷力度,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歐美日韓以及東盟傳統市場,開發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促銷工作,創建一批知名品牌。積極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搞好自營出口,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對外出口的新格局。三是優化結構,提升效益。把農產品出口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積極引導企業調整出口農產品結構,促進資源性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出口農產品的附加值。
(五)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完善和發展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繼續推動農資流通改革,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入農資流通領域,切實打破農資流通中存在的壟斷經營、地區封鎖等現象,擴大農資流通渠道和規模,大力推動農資連鎖銷售。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改造提升農資經營網絡,加快農資流通現代化步伐。完善種子、農藥、獸藥、化肥、農機具等產品經營的市場準入制度。堅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完善棉花流通體系,實行棉花儲備與經營分開、棉花收儲和籽棉加工業務與多種經營分開,大力培育棉花流通企業。
(六)發揮農村中介組織作用,培育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采取多種經濟手段,鼓勵各類工商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培育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要積極培育各類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鼓勵農民在自愿基礎上,發展各類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協會,發展運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重視和發揮各級供銷合作社的作用,把供銷社真正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組織,支持其在農村建立以農產品產銷為紐帶的各類專業協會、合作社和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