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長三角產業結構如何融合互動

2008-9-25 16: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已日漸清晰,問題在于如何實現產業結構“從此岸到彼岸”的演化,而這種演化會導致產業結構優化方向、優化方式和空間布局呈現出新態勢。 
  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難以“獨善其身”,也不能“獨惠其身”,它需要外部資源支持,也可以產生溢出效應。
  9月16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中國政府網上正式公布。《指導意見》明確,長三角地區應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這是在深刻理解產業結構轉變趨勢和長三角經濟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戰略布局。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已日漸清晰,問題在于如何實現產業結構“從此岸到彼岸”的演化,而這種演化會導致產業結構優化方向、優化方式和空間布局呈現出新態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長三角面臨的要素結構和市場結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土地、勞動、能源、生態等壓力不斷增大,依靠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亟須轉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而發展方式轉型只有構建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實現。
  國際經驗顯示:在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將逐步取代制造業成為主導型產業。目前,長三角整體上已不具備土地、能源等資源優勢,傳統產業發展也已不具有持續性和競爭力。而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且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市場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快速增長,促使產業結構從制造業主導演變為服務業主導已成為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的必然選擇。
  從產業結構優化方向來看,長三角應關注三次產業的融合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更加凸顯現代服務業的主導作用。產業結構優化是三次產業之間在保持相對均衡的基礎上自發演化的結果,這種演化會導致產業邊界和關聯關系的重構。隨著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會呈現出農業主導、工業主導和服務業主導的依次演變趨勢,當前發達經濟體已進入到服務業主導階段。與此同時,國際產業結構演化也日益體現出產業融合趨勢。例如:服務業加速向工業的生產前期研究、中期設計和后期信息反饋過程展開滲透,電子網絡技術向傳統的商業、運輸業滲透并產生了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農業內部也通過生物鏈將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融合起來形成新型生態農業。
  長三角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產業結構優化應注重產業的關聯效應,在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必須重視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互動關系。中央對長三角既明確了現代服務業的主導作用,也強調了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這體現了對產業融合趨勢的積極回應。另一方面,長三角在發展現代服務業時應綜合考慮服務業的規模、層次和結構,當前除要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如餐飲、食品等生產最終消費品的產業,更應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像研發、交通、倉儲、物流、電信、金融等生產中間產品的產業。
  從產業結構優化方式來看,長三角應關注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并在此基礎上更加凸顯體制完善的重要作用。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必須從構建創新型國家和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的高度出發,促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教育、科學、技術和產品之間形成良性轉化機制。
  同時,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度創新,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更應注重制度和體制因素。必須重新確立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邊界,政府應逐步改變在競爭領域“進入過度”和公共產品領域“供給不足”的狀況,從行政壟斷產業有序退出,降低市場進入壁壘,縮小行政干預范圍。在“小政府、大服務”理念下著力彌補市場失靈,大力提供公共產品,依靠政府職能轉變提升行政效率、改善交易環境,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空間和條件。
  從產業結構空間布局來看,長三角應促使各地發展特色產業,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區域內的互補共贏及其對區域外的輻射帶動。就區域內部而言,長三角各地區應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等因素,通過“錯位”發展、“無縫”銜接,在產業互補的基礎上增強區域競爭優勢,打破產業結構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格局。浙江和江蘇可以圍繞生物工程產業、現代信息產業、高科技制造業、生態環境產業和現代物流產業等做出最優選擇,而上海更應在建設“四個中心”的戰略指引下,以信息化為基礎,以金融業、物流業為重點,以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為突破口,提升服務業的層次、規模和能級,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帶動地區和全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就區域外部而言,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難以“獨善其身”,也不能“獨惠其身”,它需要外部資源支持,也可以產生溢出效應。特別是,毗鄰長三角的安徽、江西等地具有區位、勞動和資源的比較優勢,可以通過產業承接實現與產業結構異質地的“垂直型分工”和與產業結構同質地的“水平型分工”,而長三角也可以通過“騰籠換鳥”拓展市場空間,舒緩資源壓力。顯然,長三角與鄰近地區的“利益共同體”特征日趨明顯,必須將“非合作零和博弈”思維方式轉變為“合作性正合博弈”思維方式,將“行政區單一化”管理模式轉變為“行政區與經濟區并重”管理模式,在合理分工、共同發展的理念下破除市場分割,加快構建常規性的區域經濟協調和整合機制,并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要素流轉一體化為切入點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