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也是國內多家鋼廠五十歲華誕
2008-9-22 12: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訊 (記者李志軍)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
今年,國內多家鋼廠迎來自己的50歲華誕。柳鋼、通鋼、酒鋼、包鋼、濟鋼、武鋼、馬鋼……它們都在2008年迎來自己的50歲生日。
50年,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可謂一瞬;而50年,對一個企業來說,既充滿艱辛又滿懷希望。
讓我們來看一看鋼廠的發展個案,從中完全可以映射出五十年鋼鐵產業所發生的巨變:
且看剛剛過去的9月13日,武鋼過生日了!它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是一串串的輝煌與驕傲:北京奧運會主會場——國家體育場 “鳥巢”工程中近七成的鋼材是武鋼自主研發的,中國的神州五號、六號飛船上也烙有 “武鋼造”的印跡,杭州灣大橋、陽邏大橋、首都國際機場、北京電視中心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更是少不了它的身影。然而,這些成績的取得,用武鋼人自己的話說:“這是幾代武鋼人的拼搏和汗水換來的。”
讓我們再把鏡頭拉回到50多年前:1951年,毛澤東主席同意了當時重工業部關于建設武鋼的建議;1952年,周恩來總理在中央財委的報告上親筆批示同意。中共中央中南局隨即做出在武漢附近建立巨型鋼鐵中心的決定,并緊急動員,著手籌建。1958年9月13日下午3時,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在武鋼娩出。
時過多年,在如今武鋼的宣傳資料中,赫然寫著這樣幾個數字:到2007年底,武鋼累計產鋼1.94億噸,累計實現利稅1014億元,其中上繳國家692.92億元,是國家對武鋼投資64.2億元的10.86倍。
這些數字表明:一個武鋼變成了十個武鋼。
而這樣魔術般的變化又豈止武鋼——今年也是濟鋼建廠50周年,濟鋼從建廠到實現100萬噸鋼,濟鋼用了33年;從100萬噸鋼到500萬噸鋼,濟鋼用了12年,從500萬噸鋼到1000萬噸鋼,濟鋼僅僅用了兩年。
伴隨企業的成長,鋼鐵工業也日新月異。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3年,中國鋼產量超2億噸,2006年超4億噸……
在這 “一變多”的歷史變化當中,全行業都值得追溯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銘記產鋼形勢的來之不易。
孔子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這知天命的年齡,鋼鐵人面臨的是更大的挑戰:要求產業集中度提高、高度市場化的運作環境、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且復雜多變等等。然而,鋼鐵人認為這不僅僅是挑戰,更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