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未來之路 改變陶瓷制造業盈利模式需要條件
2008-9-21 13: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都出現了同樣的困難狀況,佛山陶瓷制造業,浙江的制鞋業等有不少企業外遷,甚至倒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珠三角,長三角制造業,如今正在出現恐慌。
為什么會出現恐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曾經的優勢,中國的制造業在世界上的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廉價出賣資源,大幅犧牲環境價值,并且降低稅收,但是,這永遠都不會是長久之計,在這一系列的優勢和政策下,中國只賺得了一個:制造量第一的結果。而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其產值第一,具體到建筑陶瓷的問題上我們看到的是:數量中國第一,而產值意大利第一。再論其他,深圳的鐘表占全球市場的四成以上。但與世界主要工業產品的制造基地相比,其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和影響力微乎其微。珠三角,長三角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即盈利模式是生產制造。中國做制造,犧牲了環境和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而發達國家在做品牌、設計、研發、銷售和大物流,從整個制造業來看我們付出了這么多犧牲了這么多卻只占產值的10%,而發達國家卻占90%。
現代制造業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價值鏈,包括品牌建立,研發、設計、制造、組裝、采購、庫存、營銷、運輸等環節。各個環節的技術含量不同,所包含的價值不同。一般說來,品牌,研發、設計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較高,制造其次。品牌,研發、制造等產業鏈的中端和高端環節往往不掌握在我們手中,產品的的制造加工報酬較低,加上跨國公司研發和品牌經營兩端的擠壓,附加值很小。
轉變中國現行企業的經營模式就是掌握品牌,研發設計、制造等產業鏈的中端和高端環節。我國政府看到了這種廉價經濟的實質,大膽提出了經濟轉型的要求。但是,我國政府逐步出臺的政策使得制造業轉型還沒有做到,卻出現了較大問題:首先,新勞動法出臺—— —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提出節能減排;即將出臺的循環經濟促進法—— —提高了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要求,特別是對其管理和監督的工作,將落實到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上,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不景氣、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經濟下滑,通脹,特別是油價的大幅度提高,使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提高。這使得我國制造業成本大幅度提高,失去了以往的市場優勢,中國制造業就失去了競爭力。
一旦優勢喪失,面臨的危機就不單純是生產危機,而是生存危機。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企業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也需要地方政給轉型以強有力的支持。只有提高設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產業鏈整體經營能力才是企業的出路,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品牌優勢轉變。在此,要著重指出,企業改變經營模式是必須的。而政府此時只是施加壓力迫使企業經濟轉型,顯然不是個明智的辦法。
“轉型”對制造業的企業來說,十分艱難,還需要很多的條件。中國制造業的現狀,是低成本、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目前,有關產業的轉型更多是體現在政府的大動作上:香港政府為了支持港企的轉型,將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東莞集10億基金幫助企業轉型,佛山也提出幫企業提供銀行貸款,央行也提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從以上的種種舉措來看,政府無疑將加大對企業盈利模式轉型的投入,但是落實到企業層面,跟上這樣的轉型腳步是很不容易的。
當我們認識到困難時,我們該如何解決眼前的生存問題,并且,跟上發展的腳步,尋找自己的出路,對我們的民營制造企業來講無疑是一場硬仗,制造業的寒冬就這樣來到了。
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巨大支柱,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指導幫助企業做經濟轉型,即加大力度改造現有的市場環境,只是給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是不夠的。逼企業自己做經濟轉型也是不行的。企業不可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現有市場經濟環境。
行業經濟轉型就是要把制造業產業鏈的產品制造部分,進行整頓。加速建立和轉變成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佛山的中國陶瓷總部基地和佛山政府在搞的總部經濟就是這個意思。把生產移出去,把設計、展覽、銷售、研究留下,搞大規模的展覽中心,搞中國的博洛尼亞陶瓷展,也想在佛山的博洛尼亞陶瓷展上獲得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陶瓷訂單的百分之多少。
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是高附加值的。它是知識經濟的,不用多少物質資源,不用犧牲環境,不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但是是高人力資源成本的,高組織管理成本的。而產品制造過程在這里就可以做成環保的,低消耗的,當然這將大大的提高生產制造成本,但是有前面的90%托著它,當然可以做到。
我非常感興趣的是如何才能把產品生產的過程轉變成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過程。這兩個過程在經營管理上有本質的差別。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是知識、資本密集型的,要有很多的人力資源,要有高水平的組織管理,其中包括品牌建立,設計和產品研制,需求預測和營銷網絡的建立,項目管理,咨詢顧問,展覽供銷,等等。而單一的產品生產過程,是勞動密集型的,它在生產管理上不用那么多高級人才,那么多咨詢策劃。或者說不用那么多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而目前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的大多數制造企業,在市場預測、信息管理上水平還不高,和國際上的相應水平相差較遠,只有些象華為、海爾,似乎可以和國際上的相應企業爭一爭,可能也是敗多勝少,盡管他們在國內已經相當不錯。
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的基礎條件是:
一是信息。
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要足夠的信息量,要有足夠的信息分析能力,市場預測能力,信息管道建立能力。能夠預測市場需求,產品市場的發展,新產品的替代情況,國際經濟,地域經濟未來3-5年的發展預測。
我舉一個例子,我和中國很強的一些裝飾企業,陶瓷制造企業溝通,談到信息管理的時候,他們都認為自己的信息管理做得很好。我問了市場競爭信息管理的一類問題。你們所在經營的地域市場,在每年初的時候,是否知道這一年所有較大型工程項目的情況?是否組織收集分析這些信息?是否能夠預測未來各地域建設項目的情況,是否知道或預測到未來3到5年中國建設市場的競爭管理政策發展?以及未來3到5(年人力資源的市場需求變化?等等。這些顯然都是制造業發展關鍵的事,可惜的是這些企業里都沒有這些機構,也不懂得如何去做這些工作。而且還認為他們的電腦管理就是信息管理了。一個較強的制造業企業,如果不了解,不能預測世界,中國經濟的發展,未來地域經濟的發展,不能預測本行業未來市場的前景,從而確定未來市場競爭的戰略,這個企業是不可能有較大的發展的。
我國市場競爭的信息管理,在制造業里是相當差的。經濟轉型第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政府和行業的領導協助企業在行業和企業里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讓企業有預測市場的能力。然而更差的是很多的行業領導,政府主管部門也不知道如何去幫助企業做好市場競爭信息的收集和檢索以及預測未來的市場,部署企業未來的競爭戰略。
二是資本,要有足夠的資本投入。
經濟轉型是要錢的,很多的企業沒有這樣的經濟能力。東莞政府組織10億支持經濟轉型的基金,這是相當好的例子。佛山能給中小企業提供銀行融資這也相當好。但是目前貸款收緊的政策,給廣大的民營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打擊。世界經濟大環境變壞,新勞動法出臺,循環經濟法促進法即將出臺,銀根收緊等相應的情況使中小民營企業利潤出現負數,使這些面臨困境的企業不想再投資,這對整個經濟轉型非常不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必須加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的轉型,而不是光逼迫他們轉變盈利模式。別忘了他已經是中國經濟的支柱。
三是人力資源。
這一點尤其重要,我們國家研究市場,懂得市場的人力資源極其缺乏。各高校培養的人才不符合市場需求。以建筑裝飾市場為例,三年多雙甲企業(設計1級,施工甲級)發展近十倍,中高底級管理人才,市場需求變得很大,以至人力資源成本大幅增加。經濟轉型中需要的人力資源,是更高級的人才,政府和行業必須加大力度做人力資源的培訓,即使這樣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使行業的人力資源夠用!也就是說我國制造業經濟轉型中人力資源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政府如果只是要求企業經濟轉型,而不在具體問題上加大力度幫助他們,那經濟轉型到什么時候才能實現呢?其實政府這些年稅收增大的速度和數量,應該有足夠能力幫助企業,這樣才能加快我國的經濟轉型的速度。對應經濟轉型需要的人才,政府應該要求院校,政府主管部門結合起來加大力度為市場培訓人才。我國的制造業轉型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問題,管理高附加值的經營,必須有相應的人才,原來制造業的管理人才是生產制造過程的管理人才。
四是管理。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不是單純產品制造的管理過程的管理。制造業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是品牌建立,市場競爭和設計研發,大物流過程的管理,這一點也是我國企業欠缺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我國的高等院校不缺這些理論,但是如何幫助企業學會它,特別是讓民營企業的老板學會它。別忘了制造業原來的管理是生產過程的管理,而現在要求的是競爭過程,設計,研發,物流,銷售過程的競爭管理,是生產鏈全過程的競爭。
品牌的競爭,我國的制造業經驗很少,特別是在國際上的競爭,很多企業想拿廉價的勞動力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很難成功,在產業鏈上的競爭,勞動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它只是制造過程的人力成本,只有在制造過程的競爭中才起作用。現在東南亞,非洲人力成本都比我們低,制造中心就一定會向那里遷移。但是品牌競爭是搞人力資源的競爭,是地域環境的競爭,是文化和管理的競爭,中國人在這方面還要下大力氣才成。所以轉型經濟是要很多的條件的。政府要努力建造某些環境,幫助企業達到某些條件。幫助企業完成經濟轉型,光靠企業自己目前很難完成這一工作,或者大部分企業無法完成。
五是市場環境的問題。是政府要把市場管好,不能讓政府的操作更加腐敗,游戲潛規則不能過于約束市場操作過程,也就是政府先要有誠信,盡量避免‘劣幣驅除良幣’的腐敗。市場采購過程是腐敗最多的地方,招投標過程不合理,使企業尋租更加嚴重。政府的腐敗,嚴重影響政府的誠信。法律審判,執行的不公正,使得企業沒有誠信,結果是群眾缺乏道德。法制的環境是經濟轉型的保證,知識產權保護不得力經濟轉型必然受到打擊。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是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這些是政府要盡力保證的。中國的經濟環境很大程度上是勞動密集型的,政府對于這樣的一個經濟環境,在各方面的支持也還是不夠的,比如法律執行,合同債務糾紛解決與執行,比如不少的建筑項目是利用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的拖欠資金建立起來的。項目建設中的“老賴”政府在法律上解決的力度不夠。比如在勞務工的社會管理上,顯然政府管理的也較差。更不要說政府和協會在對市場的信息提供上,有些地方政府和協會基本上不會操作,和無能力為市場提供足夠的信息。也就是說我們很多的地域經濟環境的管理水平還比較低。政府要想經濟盡快轉型,就一定要研究如何加快提供轉型經濟的環境,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知識經濟需要一個更高的市場經濟環境。政府要用新經濟,新市場需要的管理方法,來轉型經濟。并且要給市場提供足夠的信息。政府應該給企業足夠的政策優惠。對不能很快轉型的企業不能歧視,不能逼他們關門,搬家。不能讓這些企業自己承擔極大的損失甚至破產,別忘了他們對社會做過貢獻!
目前政府沒有做到的很多,我們已無法苛求,企業必須自己努力,行業必須自己努力。企業必須轉型,這是國策,否則沒有出路!
目前企業和行業組織應該做的:
一是建立市場信息管理和預測能力的機構。和大專院校學者專家研究建立相應的培訓中心,為企業提供高水平的經濟管理人才。指導企業發展。組織企業和專家共同研究如何應對企業轉型這一難關。而不是象以往的高端峰會,主要請某些領導講些無用的官話。而學者的研究和意見幾乎沒有時間講。要讓企業家和專家直接溝通。
二是建立企業自己的市場競爭的信息管理機構,使企業有能力預見未來市場;從而研究適合自己企業轉型的辦法和目標。
三是收集和培養企業自己的人才,并且避免流失。
四是學習研究和建立產業鏈的整體經營和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老板說了算的管理模式上。這才是企業最重要的第一步。
五是籌集資金,做出自己企業轉型的策劃方案。
我以為我國的制造業的經濟轉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政府要給市場建立合適轉型的環境,并幫助企業解決相應的困難。而企業自己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自己的企業,建立自己企業的未來,對企業而言不轉型前面是死路,為了自己的生存,首先是自己的努力。明年1月1日循環經濟促進法將實行,有些企業把不符合循環經濟法條件的廠遷移的偏遠地區,那么我想問你,明年,后年,大后年,你的那些廠還往哪里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