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粵港澳合作與珠三角整合
2008-9-19 16:0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以區域利益與競爭力最大化為基石,真誠合作
2. 尋找合作互補為主的發展方向,避免經濟再次同質化.建立珠三角相互依存的經濟結構,形成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
3.明確區域內香港廣州兩大中心的定位功能與發展方向
4.以區域利益最大化為依據整合港口機物流金融及支柱產業結構,確立城市群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
時至今日,應該說粵港雙方乃至港深雙方誰都明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大凡合作總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重新分割,這就不只是喊幾句口號那么簡單.當真要真刀實槍干,真的要動刀割肉時,阻力與障礙就來了,因為誰都不希望割的是自己的肉,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損,那怕是暫時的.合作的雙方如果誰都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聯合體利益最大化為依歸,各自都強調自己的主體性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這樣的合作無法算得上是真誠合作,也很難會是成功的合作.這就像一個公司股東,如果他追求的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他們股份又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合作是很難進行得下去,合股的公司遲早要解散.粵港合作的癥結也就在這里,粵港各自單打獨斗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雙方倒是都有合作開一家公司跟別人競爭的愿望,可是一涉及到誰是大股東,誰主導公司,如何分工,利益如何分配等等問題就卡了殼,合作就只停留在愿望與口號中.為什么雙方不能好好探討雙方各自優勢與最大優勢在那里,探討如何才能讓優勢發揮最大的功效,研究一個既有制衡又有合作的機制呢?偉大的領袖也教導過我們:要奮斗就會有犧牲,為了長遠利益為了整體利益,有所犧牲也是值得的.粵港雙方只有屏棄自己的小利益,以國家的利益、地區的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為考量,雙方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雙方只有真誠的合作才能有真正的發展與提升.固守自己的既得利益,保護自己的劣勢,只企圖從對方那里獲得利益獲得優勢,這不是合作.一個學生會做的題不給別人講,只想別人給他講不會做的題,這不現實,對于其學習水平的提高也不會有幫助.深港雙方以及粵港雙方要合作就要真合作,不要玩假把戲,更不要打著合作的旗號干損人利己的勾當,這很沒意思,也沒意義.
其實即使是粵港雙方以及港深雙方乃至是珠三角內部真誠要合作,現在它們也未必找得到著力點.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粵港之間以及珠三角內部經濟呈現出越來越同質化的趨勢,深港經濟更是嚴重的同構化.核心利益沖突嚴重,競爭性占主流.相互對等的需求與依存度呈下降的趨勢.雙方即便是主觀上真誠要合作,客觀上卻一時也開拓不出多少合作的空間.功能、結構與角色的重疊,讓雙方無從聯手,能進行的合作似乎就是聯手跟中央政府要政策要照顧.這就像踢足球的,鄰村一個踢左邊鋒的出了名發了財,大家就都跟著學踢足球,而且還就都學踢左邊鋒,當球市的發展支持不了這么多足球隊,容納不下這么多左邊鋒時,即使將他們整編到一個足球隊,他們也無法合作,因為他們位置與功能是雷同的,他們能做的合作無非就是聚集一起去跟上面要錢要照顧.他們真要合作就有一大批人得轉換位置轉變角色.于是,他們又一窩風的出去找位置找新角色.大家都認為教練職業生生涯長,收入不錯又穩定,級別高,可配置的資源多,現在還缺人,而像他們這些踢球的,因為文化層次與知識結構的關系,可以選擇的出路并不多,升為教練應是成功的升級換代了.也幾乎成為唯一的選擇,于是大家不約而同的就又都盯上了教練的位子,都嚷著要升級要做教練,又開始了另一場惡性競爭.粵港乃至珠三角內部競相進行的所謂產業升級與此很相似.先是搶著做打工成份多的左邊鋒,做不下去了,又一起轉過來搶有一定話語權的教練職位,個個城市都宣稱要搞現代服務業,無非就是將左邊鋒之爭提升為教練之爭,本質上依然是一場惡性競爭。
如何避免珠三角經濟再次出現惡性競爭及再次的嚴重同質化呢?道理說起來簡單,就像一個足球隊,每個隊員根據自身特點與興趣以及球隊戰術要求,尋找合適的位置,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形成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隊,不要一窩風的搶一個位置,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不顧自身條件毫無自知自明的就要搶做隊中的核心,在一個球隊中不可避免會有競爭,但合作應永遠是主流,內部的競爭只能是適度的,有規則有秩序的.珠三角各城市的發展也應是這樣,以合作互補為方向尋找各自合適的定位與發展空間,在發展中著力形成差異化與互補性為主軸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產業結構以及城市產業發展方向,將珠三角打造成一支可以爭雄稱霸的高水平“足球隊”.
要讓珠三角組合成一支足球隊,還是一支團結合作、訓練有素的高水平足球隊,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復雜很麻煩.核心的問題還是利益的難以平衡.珠三角還沒有歷經不團結的切膚之痛,誰都不會輕易就為幾句抽象的合作團結口號而放棄自己的利益.就像在臺灣的國民黨要是沒有歷經幾次不團結而致失敗的教訓,一樣還要爭得頭破血流魚死網破下不了臺.但就像足球一樣,過去更多強調的是明星的作用,現在更注重的是球隊的整體實力,更強調球員間的團結合作.未來的競爭可能不再是某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而可能是某個區域城市群的競爭.誰在區域整合中做得好,誰就會占有先機.珠三角只有形成一個城市群才能在參與國內國際的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單打獨打已再難成氣候.
一個城市群的形成是以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為先決條件.珠三角包括港澳在內恰恰就是沒有形成相互依存的經濟結構,所以才呈現出沒有凝聚力向心力如同一盤散沙的局面.有了相互依存的關系,相互之間就不會有那么多對立與敵視,也容易妥協.廣深兩個城市間關系也許不怎么樣,但廣州石牌電腦城與深圳寶安龍崗一帶的電腦配件廠家關系不會差,除了在商言商之外,關健是他們誰也離不開誰,誰想對對方牛也牛不起來.珠三角就要是打造這種相互依存共同打拼的關系.如果沒有形成互補依存的經濟結構,珠三角什么城市群什么深港一體化同城化要么只是另有所圖的口號,要么就只是一句空話.
按理說珠三角能否形成相互依存的經濟結構應是由市場來決定,但在中國是由行政與政策來主導資源的分配,且政府對經濟介入很深,完全靠市場力量來實現并不容易.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如果充當主導,以威權甚至是強權推行,應該容易得多也更有效率,就像新加坡對經濟的管理一樣.包辦婚姻并非就完全不好,就不幸福.過來人反而看的遠看得透,不易被一時的假像所迷惑,更不容易一時沖動就托付終身,但這之中切忌摻和進個人的恩怨與喜惡,更不可以此進行利益交換.要有充份的論證,在尊重規律的的基礎上實施,而且一旦啟動了,就要徹底放手,就此退出,輕易不再插手;如果打算依靠市場力量來推進,政府首先得保證做個真正的裁判員公正的裁判員,不要一急起來就跳下場直接當起運動員,搞得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變成了政府與政府的斗爭,珠三角那些港口機場乃至金融的角力,隨地可見地方政府的身影,這不應該.既然決心依靠市場來解決問題了,就要徹底弱化政府在這之中的作用,行政方面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平等公平與統一的市場,讓地方與企業在平等競爭的條件下發展融合,不能有人比別人少交稅還從上面及地方政府那里拿著補貼來發展某種產業,還叫別人不要涉足,只能跟它互補.要剔除市場以外的因素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在平等公平條件下,讓市場而不是其他因素來判定誰在這個方向發展更有優勢.這就像兩個孩子相爭,不但要在相同的規則下進行,而且也不允許大人出手援助,不充許家長在背后施以影響甚至是角力.不要將孩子之爭變成大人的角力,那不是小孩真實水平的反映.而對于某個地區某個產業現有的優勢,也要客觀的分析,主要原因在那里,后面的發展是否還有優勢,對于那些主要以特殊政策特殊照顧獲得優勢的地區與產業,必要時應實行不對稱管制,以彰顯公平原則.不能五十里賽跑,有人坐著車跑了三十里,還叫別人一路都光著腳追著他跑,這時他應該下車讓別人坐車了.既然以市場來主導了,就應創造公平與平等的市場條件,這包括對過去不公平與不平等的糾正與補償.
從現實來說,珠三角要建立互補依存的經濟結構,單靠被政府折斷了半條腿的市場,那將是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強力干預,各個地方政府也不可能退出這場搶位之戰.可行的辦法還是以更高更強的行政力量,斬斷干擾的黑手,打開格局,搭起框架,后面的工作才交給市場來做.
在搭建框架時,有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誰才是珠三角中心與龍頭.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廣州是南中國無可爭辯的中心,那時的香港根本就不是廣州的對手, 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的實力與影響力.彈指一揮間,五十年過去,香港崛起了,其崛起更多是緣自于與大陸分屬于兩制,如今香港更多的得益卻是來自于一國.但我們假想,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中國大陸與世界對接的縫隙會是越來越小,與香港也會慢慢的融合,兩地各方面模式將更為接近,甚至可能會演變成同屬于一國一制,那時香港最核心的優勢會是什么呢?屆時聚集在香港的經濟要素會不會流向更有地理中心聚集效應的廣州呢?會不會風水輪流轉,風水再轉到廣州呢?這并非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廣州不應放棄,還是應踏踏實實的去做.
應該說廣州的條件的確是比較適合做珠三角的正班長,它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它現在卻還欠缺做正班長的實力;香港最有實力,但從各方面又未必適合。廣州合適卻暫無實力,香港有實力但并不合適,還有一個深圳在攪局。這就是珠三角問題與格局的復雜與棘手所在。這令廣東省及中央苦腦不己,一時也無從定奪.要是讓香港坐上正駕的位置讓它自由的駕駛,香港會把所有的好東西都往自家拉,不但指望不了它帶領大家致富,搞不好這一大幫人最終都會淪為它的跑腿,富的只會是香港,珠三角這一大幫兄弟冷不防就會成包袱,說不定會像難民一樣最終得中央與廣東省收容,這是廣東乃至中央都放心不了無法接受的;廣州一直就坐在副駕的位置,要是廣州是正駕,起碼不會發生將兄弟甩在半路的事,但廣州一時半會還駕馭不了這部大車,廣東曾想培養廣州,深圳又在那吵吵鬧鬧的.搞得廣東總狠不下心來扶植廣州,廣州在深圳的干擾下也總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對正駕總是半生不熟的。深圳夾在香港與廣州之間,命運早就決定它坐不上正副駕的位置,但因為在偉人的牽手下先摸了方向盤一把,從此它就死死認定方向盤屬于它。盡管它自己那部曾最摩登的摩托車,沒有了政策的指導牽引,馬上就迷失了方向,一頭栽進了泥潭中有死火的危險,現正等待著救援,能不能再發動起來充滿了變數,但這并不妨礙它爭珠三角正副駕的雄心壯志,過去它也曾打正駕的主意,現在卻是全心盤算著跟住香港鉆進副駕的位置再說。珠三角這部老爺車,就在群雄混戰中打轉,搖搖晃晃,沒有明確的方向性。正駕總是定不下來,大家都在那爭抓方向盤,爭來爭去,珠三角不但現在走得比別人慢,發展下去隨時都有翻車的危險。
過去香港的確曾拉動過珠三角,但現在的香港不但是難以拉動珠三角,反而是越來越得依靠珠三角及中央政策的推拉。現在的粵港誰都需要對方誰都還離不開對方,但相對而言,香港是更需要對方更離不開對方,這一情形有加劇的趨勢,而粵方從對方那里的得益似乎在變小。這些年那些所謂的新政策,無一例外是香港得益,廣東從中并沒有得到多少實際好處。這是香港特殊的政治與經濟地位所決定的,廣東不可能不正視這一現實。珠三角這架大車中肯定得有香港的位置,否則無法運轉,就算運轉起來也會碰車付出沉重的代價。現實而言,目前只能是香港坐上正班長的位置,但它應更多的受副班長的限制,應分權給副班長。深圳與香港同質化太嚴重,直接的競爭性太強,且受地理格局的限制,不適宜做副班長,副班長毫無疑義應由廣州來承擔,這除了廣州地理位置,交通設施與產業結構所決定外,珠三角戰略縱深決定了即使是以香港為中心,也必須在廣州設樁布點,而不是深圳,深圳離香港太近了,沒有戰略縱深,而且深圳擴展了,還直接妨礙香港的擴展。深圳合適的空間應是香港這個正班長的助手。珠三角現實的格局就是香港做正班長,廣州做擁有更多權力的副班長,深圳是班長的助手。廣東曾提出外源內源中心的說法,這更適合于港穗,而不是深穗。香港在金融,轉口貿易等方面擁有優勢,廣州在重化工業與先進制造業上擁有優勢,可以相互滲透相互參股,營造相互依存的經濟結構。只有穗港良性互動了,珠三角這架大車才能真正動起來.粵港合作深層次的問題是穗港定位分工與合作問題,廣州的定位與發展方向一直是香港最為關切與顧忌的,廣東繼續用模糊的戰略未必是最佳的選擇,有必要與香港攤開談.不要看深圳現在吵得很兇,深圳其實是看穗港臉色,只要穗港談攏了,這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穗港是珠三角的主梁,港深只是一個衍架,這點務要搞清,不要本末倒置.
從珠三角產業布局上看,香港金融地位很難受到內部的挑戰,深圳的位置與條件本身就不適宜設立證券所,更不可能發展成金融中心,盡管深圳將口號調整為與香港共建國際金融中心,這應只是深圳借機跟國家再要政策以此強化自己的金融實力的手段而己,金融中心依然是香港的,并沒有深圳什么事;廣州因為沒有證券交易所,更不可能威脅得了香港的金融地位.但如果香港金融業不能在珠三角安營扎寨建立起根據地以此向中國內地擴展,它就不能在中國內地建立起金融地位,其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就難以確保.香港應當認識到珠三角是其最核心金融腹地的地位, 在金融上應對珠三角有所反哺,讓珠三角更多的參與及分享其國際金融中心的成果,相應的:廣東以強化香港在珠三角金融地位為導向整合金融資源,形成與香港利益共享相互支持的金融格局.整合方向是深圳金融業主要是做為香港金融業的的補充與延伸,而廣州金融業應定位于香港金融業向珠三角向內地擴展的重要節點與橋頭堡。實務操作可考慮將深圳證券所主板市場合并到港交所,港交所創業板合并到深圳創業板,深圳以創業板與風險投資為主,深交所原有的中小板遷到廣州,由港穗深三方共同投資共同管理營運。在廣州設立珠三角債券與期貨交易所。在三地形成金融合作互動的格局.
港口方面,香港與深圳港口主要以珠江東岸及粵東江西福建為腹地,廣州珠海港口以珠江西岸及粵西與西南為腹地。廣州珠海港口整合相對容易,香港與深圳港口競爭激烈,合作不易。從發展態勢來說,香港港口處于物流的下游,深圳港口卻處于物流上游,且香港港口物流成本較高,香港物流流量有減少的危險。而香港要力保其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深圳也是將港口視為命根子,兩者有沖突。解決的辦法是將兩地港口合并,關閉香港港口,港深合作使用深圳的港口,將深圳港口建成雙方共管共營的港口,與開發深港邊境區一樣,封閉成獨立的區域,共同進行海關監管。以契約形式進行利益的分配,將雙方核心利益綁到一起,以此帶動雙方的合作及實際的一體化。
機場方面,目前是香港國際航線占優,廣州國內航線有優勢,未來應以此確立香港與廣州各自以國際、國內航線為主的主軸定位,在國際航線上穗港機場應盡量避免沖突,共同創立更多的條件讓香港國際航線通過廣州中轉駁接國內航班,廣州國內航線通過香港中轉駁接國際航線,未來應探討在穗港兩個城市及兩個機場間建設直達通道的可能.至于夾在穗港之間的深圳機場,可行的發展方向應是逐漸改造成香港貨運機場與支線機場,或者做為廣州第二個機場,隨著廣州交通樞紐地位的增強,廣州也不排除有建設第二個機場的可能,收購深圳機場就是一種方式.。但有點是可以肯定的是:珠三角不可能容納得下這么多樞紐機場,必須進行有效整合.與其市場逼著改變,不如因應市場提早進行調整.
當今中國有一定規模與經濟地位的城市背后必有一定規模的制造業.自己或自己周圍沒有繁榮的制造業,不可能有發達的服務業. 珠三角各城市不應也不可能拋得開制造業,珠三角不可能人人都發展服務業都以服務業為主.珠三角肯定要制造業,但珠三角要發展的是有品牌或有自己知識產權的、在國內或國外能開拓出一定市場的制造業.有能力向這個方向發展的繼續留在珠三角,仍是以加工貼牌為主就轉移到廣東兩翼及粵北.珠三角產業升級應沿著這個思路與方向發展,而不是一窩風的都要搞所謂的現代服務業.香港已很難再發展傳統工業,它只能轉移到粵東粵西,而有一定附加值的工業可放在珠三角的幾個保稅區內.那里可做為香港的工業區.香港與廣州著重于相互合作分工的服務業,廣州還有重化工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圳則側重于高新產業,東莞這些珠三角工業城市應重點發展有品牌有知識產權的傳統制造業,由此形成不同的產業聚集地,發揮產業聚集效應.
如果說城市就是一所大學一家醫院的話,那么香港與廣州就應是一家綜合性大學綜合性醫院.香港是涉外的,廣州主要是對內的,深圳應是一家?菩缘拇髮W專門性的醫院.其他城市就是主要服務于自己區域的大學與醫院.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服務區域,在相對獨立但相互依存的經濟結構中,形成一個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這才是我們所盼望的珠三角城市群.如果能達到這一目標,珠三角必然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閃亮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