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暢水電通 日子滋味長
2008-9-18 15: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曾飽受交通閉塞之苦的寧夏,如今可以方便地走四方了:向東,乘汽車由銀川去北京,只需十幾個小時;向西,打銀川往蘭州,只需四、五個小時,就是到西寧,有六七個小時也足夠了。
自治區成立5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寧夏的公路建設駛入“快車道”,投資之大、重點項目之多、建設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
自1998年以來,寧夏累計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18.6萬元,新增公路里程2178公里,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村村通。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通車里程十年間超過1000公里,將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靈武、青銅峽緊緊連在一起,有力促進了各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今年年內,中郝高速公路將建成通車。這樣,丹東至拉薩國道主干線在寧夏境內就暢通無阻了,寧夏的出入境公路,基本達到了“高速”的標準。
公路建設,耗資巨大。對寧夏這樣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來說,建設資金更是個大問題。但是,寧夏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和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機,多方安排技術、資金,采取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措施較好地解決了資金問題。
公路通,百業興。平羅縣寶豐鎮牛羊肉屠宰市場通過“以獎代補”修建了4條道路,群眾出入市場方便快捷,市場交易量成倍增長,產值連年翻番;中衛市通過“以獎代補”建成230多公里專用公路,使當地特產硒砂瓜順暢銷往全國各地;六盤山區西吉縣的“通達工程”帶動當地的土豆產業快速發展,昔日不值錢的土豆一躍變成價格不菲的“金豆豆”。
2006年9月25日,寧夏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戶戶通電”,居住在偏遠山溝的農民也融入了現代生活,充分享受到通電帶來的諸般好處。近些日子,彭陽縣交岔鄉扁擔溝村的馬玉智在自己家里連日觀看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實況轉播,盼望已久的愿望得以實現,這位46歲的農民高興得逢人就暢談自己的“感受”。
水,更是制約寧夏發展的瓶頸。寧夏要有更大的發展,必須解決水的問題。
自治區成立50年來,青銅峽水利樞紐、西干渠、東干渠、躍進渠、山區水庫等許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相繼建成。改革開放以來,寧夏不僅對舊渠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改造和整治,還建成了固海揚水、鹽環定揚水、扶貧揚黃一期、沙坡頭水利樞紐、寧東太陽山供水、人飲安全、愛伊河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全區灌溉面積達745萬畝,山區建設旱作農田400萬畝,農業生產條件、群眾生活水平、區域面貌得到極大改善,農業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
然而,寧夏人民并不滿足于“路通”、“電通”、“水通”的現狀,他們跳出寧夏看寧夏,積極投身于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的建設中。亞歐大陸橋從我國華東沿海的連云港至荷蘭鹿特丹港,全長10900公里,是連接亞洲和整個歐洲最快捷、最經濟的重要運輸通道,在國際物流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寧夏交通廳廳長周舒告訴記者,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寧夏境內有三個項目,總長283.5公里。這條充滿希望的公路如同紅色的飄帶,將串聯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太陽山開發區、紅寺堡開發區等寧夏新經濟增長帶,對寧夏的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寧夏上上下下正以戰略眼光奮力捕捉這一前所未有的機遇。
基礎條件的改善,改變了寧夏群眾的生活,也帶來了他們生活觀念的大變革。在彭陽縣采訪時,一位農民高興地告訴記者:“過去,西海固這地方窮名在外。人們只知道放羊、結婚、養娃。如今路通了、電通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子也邁得更快了。就說我家吧,20畝地,4頭牛、15只羊,還享受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錢糧補貼。‘戶戶通電’工程,讓我們這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一分錢沒花,就亮了起來。有了電,花460元錢就接通了無繩電話;有了電,我買下鍘草機和鼓風機,添置了家用電器……現在的日子真是越過越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