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行業分析

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項大戰略

2008-9-18 0: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九五”、“十五”時期,中國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不僅帶來了資源、能源和環境方面的巨大壓力,而且越來越無法容忍陳舊、低效、粗放、高耗的商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在經濟“總量塊頭”急劇增大的場合顯得尤為迫切。據最新估算,2006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接近60萬億元,絕大部分來自采掘加工制造業,由此引起的貨運、倉儲和管理活動所付出的社會物流總成本占當年GDP的比重始終偏高。這種狀況表明,中國物流成本高昂,但降低成本的潛力巨大,只要在“十一五”期間給予更多關注,并納入國民經濟節能降耗總盤子,尋求綜合治理,就有望明顯改觀,并取得“立竿見影”的巨大實效。從經濟學及其政策含義角度考察,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項大戰略,有些方向性的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起來。  

    第一,將優化流程、大幅度降低采掘加工制造業的物流成本作為重中之重。  

    基本情況是,在社會總產品中,工業生產資料產品占75%,工業品物流總值占社會物流總值的85%以上,工業企業自采自銷比重高達70% 。這些產品的市場流通,絕大部分是在工業企業之間直接進行的。而目前對工業企業為此而自行設置的采購、庫存、儲運、銷售機構所引發的巨額投入,以及成本和效率狀況幾乎胸中無數。這個深不見底的巨大黑洞正是中國物流效率低下、粗放擴張、流程惡化的要害所在,也是潛力所在。  

    根據國內有經驗的物流服務商提供的信息顯示,中國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整合潛力巨大的工業采購、庫存、儲運、銷售、廢舊物流程,可降低現有物流成本的50%~60%。據框算,在現階段,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1%,則可以在貨物運輸、倉儲方面節能降耗1000億元以上;在此基礎上,倘若中國逐步逼近工業化國家平均成本(即占GDP的12%),則可節約當年物流成本8000億元。因此,“優化流程”有希望成為“十一五”時期很有操作性、并將收獲豐厚的政策思路,將切實促進國民經濟從靜態化、慢節奏、高成本、低效率到動態化、快節奏、低成本、高效率的重大轉變。  

    第二,節能降耗的近期重點在于運輸成本,長期努力在于庫存成本。  

    從各國的經驗看,如果沒有重大技術突破,運輸成本通常經過大幅度降低后會趨于穩定,而加快周轉、降低庫存則潛力無限。因此,在“十一五”期間,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率先改善大宗貨物的流量、流向,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減少盲目性,講求合理化,特別要注重鐵路、公路、水路、海上、航空和管道等不同運輸方式各個轉換節點上的有效銜接。一位智者說過:“落后通常是配套的。”作為講求系統協同的物流更是如此。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某一個環節的改進,例如火車提速、飛機高超音速,而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跟不上,遲滯耽擱甚至處處“作對”,最終結局注定還是“整體無效率”。  

    在運輸成本明顯降低并趨于穩定的基礎上,要將節能降耗的重點轉向庫存控制(當然不是說,近期可以放任庫存低效率)。為此,要對工業企業加快資本周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消除庫存積壓、優化產品流程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具體要求;要促進工業企業采購、銷售、儲運業務和流程的“外包”,推動社會化“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發展,改變工業企業“家家有倉庫、戶戶有車隊”的落后低效局面,提高企業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  

    第三,降低物流的體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困難、最有針對性、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新世紀新主題是“經濟節奏的較量”。重要特征是各個國家爭相向加快節奏、減少耽擱遲滯的流通領域“投錢和找錢”、“投小錢、找大錢”,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儲備信息取代儲備商品,從而促使高昂的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下來。但充分必要的先決條件是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  

    相比之下,中國的問題有些尷尬。從管理機構縱向化、立體化和物流橫向化、扁平化的矛盾角度講,從計劃經濟體制演化而來的政出多門、九龍治水、自亂其制的現行管理體制,職能權限交叉、重復、遺漏已成痼疾頑癥,從而是與物流天性處處“作對”的體制。從經濟學觀察,由此引起的物流成本屬于物流的“體制性成本”,它有別于一般所說的物流管理成本。因為“體制性成本”帶有純粹人為的性質和既得利益背景,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原本可以避免、剔除的行政性額外負擔。在基于原有體制的統計框架下,是不大可能把它自己的“體制性成本”獨立識別出來的,但可以斷定它確實存在。并且還可以斷定,只要相關體制和政策得到改變,與之對應的體制性成本就會即刻消失。例如,諸多過時的不合理審批制度、政策規定、收費龐雜、稅制缺陷、行政壟斷、地區封鎖、標準混亂及其他人為障礙造成的物流開支,都屬此列。降低物流的體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困難、最有針對性、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目前,人們積極從事物流的技術創新和企業管理創新值得贊賞和鼓勵,但是率先改變政出多門,從而改變物流“標(準)出多門”、“規(劃)出多門”,互相掣肘的體制性狀況更加迫切;而解決與物流相關的鐵道、公路、航空、水運、海運、倉儲、包裝、統計、監管等幾十個主管部門的“體制性”協調銜接,更是降低物流體制性成本的要害。體制性問題不解決,許多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創新恐怕會被大打折扣,就像不合理的體制性障礙使許多先進的環保技術設備被束之高閣,甚至閑置報廢一樣。  

    總之,“十一五”期間要明確地將工業企業流程優化和降低體制性成本作為節能降耗、降低社會總成本的主攻方向。當然,這一行動計劃需要在改革攻堅的大背景下進行,因為只有深化改革,推動空間上產業結構調整與時間上產品流程優化二者的互相促進、緊密配合,才可能對高耗低效勢頭釜底抽薪,切實見效。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