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自動化的領航者——記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
2008-9-10 15:4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楊紫
“近年來,我國的物流技術水平發展比較快,和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相比,已經不相上下。而在五年前,這種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荊明告訴記者。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很多生產企業開始進入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模式階段;另一方面,企業生產也趨于集約化,產品訂單也日趨個性化。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優勢,很多企業開始重視物流系統的建設和維護。而我國的自動化技術,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了大踏步地發展。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 (以下簡稱北自所)作為專業的集成化裝備和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從1954年創建到現在,一直致力于制造業領域的自動化、信息化、集成化技術的創新、研究、開發和應用,為制造企業提供了由開發、設計、制造、安裝到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而北自所的自動控制與物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作為該所專門針對物流行業的研究機構,曾成功建成國內第一座自動化立體倉庫,是國家物流倉儲自動化技術的依托單位。
作為北自所自動控制與物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高級工程師,荊明從1984年起,就開始從事自動控制與物流技術的研究工作了,對我國物流自動控制技術的發展有著深刻的體會。
“物流技術總是隨著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隨著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20世紀80年代,雖說我國的自動控制技術已經開始起步,但是同國外比起來,整體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荊明說。他還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物流技術與市場的逐漸成熟,企業物流都向著高效、高可靠性、高度自動化方向發展,向計算機全面集成管理過渡。這為我國自動化控制技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場條件。
經過不懈地努力,北自所聚集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開發了先進的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自動化、信息化、集成化領域自主創新,碩果累累。據荊明介紹,截至目前,北自所已經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臺液壓伺服噴漆機器人、我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只是產權的MRPII軟件等,為我國裝備制造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荊明介紹說,目前,北自所已經完成了數千項國家攻關項目及企業定制的裝備工程和產品項目,廣泛應用于汽車、機械、水利、電力、軍工、冶金、航天等20多個行業。而自動控制與物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更是直接參與了三峽大壩閘門控制工程的設計和安裝。
“近年來,我們中心的業務也隨著國內物流業的發展而迅速增長,從1984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累計成功完成了200多個大型項目的設計安裝。工程的周期也日益縮短,以前做一個工程要幾年,現在只要幾個月就能完成,效率大大提高了。”荊明對記者說。
現在,北自所自動控制與物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已經發展成為國內物流技術研究與安裝的權威機構,其所承擔的項目遍布全國,涉及了包括制造業、軍隊、化工化纖,以及石油石化等行業在內的諸多行業,受到了客戶的信賴與好評。
當記者問及北自所之所以能在用戶中形成良好信譽的原因時,荊明說,他們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其一是集成技術。只要用戶提出需求,北自所就能夠完成從設計到安裝的一系列工程,從而避免了用戶先找設計、再找人施工的諸多麻煩。
其二是優質的系統質量。北自所的每一個項目都力圖精益求精。“如果系統本身的質量做不好,就需要在售后上下更大的功夫,不僅影響用戶的使用,這對我們自己也是一個麻煩。”荊明說。
其三是良好的售后服務體系。服務可以說是系統集成領域最焦點的話題之一,因為很多工程在建成使用一段時間以后,經常會變成沒人管的 “孤兒”——技術出了問題,沒人解答,系統出了問題,沒人維修。
而北自所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接到用戶的反饋,北自所的技術人員都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不管什么問題,只要用戶有需求,哪怕是一個電話,我們都要先給對方作出解釋,然后再根據用戶需要作出相應的處理。無論如何,都要以先解決用戶問題為出發點。”荊明如是說。
其四是技術創新。荊明告訴記者,近年來,北自所不斷地在跟蹤國外最新的技術信息,探索新的思路,并及時把這些技術引進國內,根據用戶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最合適的應用系統。
“可以說,現在我們每做一個項目就會有一個新的亮點。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優勢之一,也是我們的責任。”荊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