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漲海運成本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中國制造業
2008-9-10 1: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高成本,高價格 上漲的海運成本將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中國制造業?
在陸地上,高昂的油價終結了美國酷愛SUV的時代,迫使汽車制造商不得不改組生產線。在天空中,高空飛行的燃料成本又促使航空公司提高票價并削減線路。那么在海洋上呢?上升的航運成本會不會挫傷中國的出口繁榮期呢?
幾個星期以前,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的杰夫•魯賓(Jeff Rubin)和本杰明•塔爾(Benjamin Tal)發布了一份備忘錄,其中提出制造業大量流出中國的情形可能已經出現。 舉例來說,2000年時,從上海通過海運運送一個標準的40英尺集裝箱貨物到美國東海岸只要3000美元,而現在卻需8000美元。 貿易格局改變? 魯賓和塔爾在備忘錄中寫道:繞地球半周的貨運所增加的成本正在吞掉中國出口企業業已微薄的利潤空間。更甚者,如果油價和運費持續走高,那么許多現在將自己的制造業外包給中國的西方公司可能會認為將生產轉移到距離其消費者更近的國內市場更具商業意義。 這種前景可能會引發全球貿易格局的巨大轉變。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金(Stephen Jen)認為,更高的海運成本甚至可能敲響整個東亞出口貿易模式的喪鐘。這是因為很多中國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制成品都是由來自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的零部件在中國組裝加工成的。顯然,可支付的低運費成本是這一區域性產品制造鏈中的核心要素。 中國的出口商已經確實感受到高運輸成本帶來的痛苦。泛太平洋運價穩定協議組織(Transpacific Stabilisation Agreement)的燃油附加費已經從2007年1月份的每40英尺455美元上漲到1130美元。
到歐洲的海上運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2008年上半年,中國的出口增長率從一年前的27.6%下降到21.9%。在廣東省,這個傳統上中國出口制造業的核心地帶,出口業務增長率從26.5%大幅下滑到13%。 綜合因素作用 但是如果說制造業可能要從中國轉移的話,也不會是大量的撤出。即使是最新的貿易數據也沒有顯示出中國外貿出口的下降,只是增長的幅度回落。而這也是多種原因引起的,包括人民幣的堅挺(今年人民幣兌美元上漲了近7%)、國內工資上漲的壓力、中國政府對低端產品出口商的支持降低,還有國外需求的下降等。 現在已有跡象表明中國的官員們開始重新思考他們對低端產品生產商的“強硬”政策了。
從8月1日起,財政部上調了一系列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其中服裝從11%提高到13%,竹制品從5%上調到11%,這顯然是要幫助那些生產低端產品的出口商。上千小工廠的關閉已經令中國的官員們憂心忡忡了。 對于船運成本,許多中國公司的出口都是采取FOB模式。所以理論上說是大洋彼岸的買家來支付較高的燃油附加費。當然,買家也會迫使賣家分擔一些成本。
但是大宗買家如家得寶(Home Depot)或沃爾瑪等也會擠壓船運公司來降低其總體成本。 一家美國建筑材料公司在上海辦事處的一位主管表示,總的來說,上升的海運成本比起人民幣的升值或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來說,并不算一個大的因素。這家公司主要把中國制造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典型的例子是,一雙中國制造的鞋子在美國的售價中,海運成本只占到銷售價格的3%到4%。 并非末日 除此之外,公司會發現將其制造業從中國轉移出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Norman Cheng說,如果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的話,他將不得不在公司最大的兩個市場即歐洲和北美興建工廠,這樣的話運輸成本是下來了,但勞動力成本將會上升,并且規模經濟效益也降低了。
Norman Cheng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和自行車頭盔制造商Strategic Sports的合伙創始人,在廣東有兩個生產廠。 所以中國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現在還不會面臨迫在眉睫的危險。很少會有公司輕易就決定離開中國,尤其是現在沒有人能夠預知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油價到底是繼續沖高到每桶200美元還是回落到100美元。 中國一家擁有四個海外工廠的大型電子公司的高級經理說,高昂的運輸成本“促使我們更加注重效率和提高產品競爭力”。
國外和當地的公司也可能會將生產重點轉移到中國迅速增長的國內市場。毫無疑問的是200美元一桶的油價將會對中國出口企業和其他公司帶來可怕的后果。但是考慮到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較高的船運成本可能是諸多擔憂中程度最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