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回歸11年,香港空運業綜合性表現最爭氣
【大公報訊】統計處日前剛公布一份按運輸方式分析的香港對外商品貿易統計報告。由1997年至2007年回歸的11年間,運輸起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港商將生產工序北移和國際機場遷址赤?角,以商品貨值計算,空運、陸運已取代海運,成為香港整體商品貿易的主要付運方式。
空運首位貨值占35%
回顧2007年,香港整體貿易貨值是55555億港元,經空運的貨值是19457億元,占五種運輸方式總貨值的35%,其中出口貨值錄得8420億元,入口貨值是11037億元。出口貨值之中,轉口貨值占8090億元,分別占五種運輸方式的31.3%、38.5%和31.4%。由此可見,空運轉口貨值占整體出口貨值的96.1%,余下的3.9%是港產品直接出口的貨值,僅330億元,占五種運輸方式的30.3%。
另外一組基本數字是從整體貿易五種運輸方式的貨值和百分比來衡量其輕重位置。以2007年計,除了空運排首位,錄得19457億元占35%外、排第2位的是陸運,錄得18591億元,占33.5%、排第3位的是海運,錄得15024億元占27%、河運排第4位,錄得2125億元,占3.8%、其它排第5位,錄得358億元,占0.6%。而11年前的1997年,海運貨值是排第1位,錄得1441億元,占五種運輸方式總貨值46.9%。
海運排第3位占27%
11年來,五種運輸方式的變化,空運貨值上升了197.1%,陸運貨值上升135.1%,海運貨值僅上升4.2%,河運貨值上升23.8%,其它貨值上升188.7%。可見空運高檔貨之高,和海運貨大部分屬于低檔的消費品之間的差別,升幅偏低。
統計分析還特別提到陸運業在近11年香港整體出口的主要運輸方式中的表現,陸運出口貨值在1997年錄得3012億元,到2007年已上升至9048億元,平均年增幅是11.6%。
分析指出,陸運早已取代海運,成為香港整體出口的最主要付運方式,在11年間,陸運占整體出口貨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0.7%上升至2007年的33.7%,逐漸取代海運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海運占整體出口貨值的比重,由1997年占51.8%下跌至2002年的43%,然后再進一步降至2007年的30.1%。
至于空運的表現,1997年出口貨值錄得2738億元,占五種運輸方式比重18.8%,排當時運輸方式的第3位,海運業排第1位。11年后的2007年,空運業以整體出口的貨值已上升至第2位,錄得8420億元,占五種運輸方式比重的31.3%,排首位的是陸運。海運業已跌至排第3位。
從進口來觀察,2007年進口貨主要是空運方式運抵香港,錄得11037億元,與11年前的1997年錄得3811億元相比,平均年增幅是11.2%,高于其它運輸方式輸入的進口貨品。同時,空運占香港進口貨值的比重由23.6%上升至38.5%,逐漸取代海運的重要性,并自2003年開始取得進口貨品最主要運輸方式的領導地位。相反,海運占香港進口貨值的比重,卻由1997年的42.5%下跌至2007年的24.2%。
內地取代美國成首位
若以主要貿易伙伴劃分的空運、陸運對外商品貿易,在11年間發生什么變化?統計顯示,自2005年,中國內地已取代美國成為香港整體空運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在2007年,經空運輸往內地的貨值為1915億元,占香港整體空運出口貨值的22.7%。至于空運進口方面,在1997年至2007年期間,日本一直維持其最大供應地的地位,但內地自2005年開始取代臺灣,成為第二大供應地。至2007年,來自日本及內地經空運進口的貨值分別為1638億元和1336億元,占香港空運進口貨值的14.8%和12.1%。
至于陸運,香港的陸運對外商品貿易主要是與內地有關,1997年至2007年期間,經陸運輸往內地的整體出口貨值由3011億元上升至9045億元,平均年增幅達11.6%。來自內地經陸運進口的貨值亦由1997年的4896億元,上升至2007年的9543億元,即平均每年以6.9%的變動率增長。